新闻热点

NEWS HOTSPOT

  • 15
    2024-10

    热点聚焦 | 祝贺我国多位妇产科学界翘楚入选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近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第七版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中国有10687名学者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27165名学者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 据悉,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以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数据库为依据,基于2024年8月1日的Scopus数据,并更新至2023年的引用年份,统计全球近700万科学家的论文发表与引用情况。榜单分为“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和“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年度科学影响力”聚焦科研人员上一年度的学术成就,“终身科学影响力”则关注科研人员整个学术生涯的影响力。该榜单覆盖22个科学领域及其划分出的174个子领域,遴选出全球排名前2%的科学家,为科学家们的长期科研表现提供了衡量指标,能够更客观真实地反映科学家的影响力。 ​ 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按综合得分排名) 郭孙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乔 杰院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孙青原教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千日成教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陈子江院士 山东大学妇儿与生殖健康研究院 刘以训院士 中国科学院 Yeung,Ching Hei教授 烟台毓璜顶医院 郎景和院士 北京协和医院 杨慧霞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胡娅莉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 杨树标教授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按综合得分排名) 乔 杰院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郭孙伟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陈子江院士 山东大学妇儿与生殖健康研究院 孙筱放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 杨慧霞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 蓉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孙青原教授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闫丽盈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郎景和院士 北京协和医院 匡延平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朱 兰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黄荷凤院士 浙江大学医学院 李明清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刘以训院士 中国科学院 秦家碧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秦莹莹教授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 李艳萍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胡娅莉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 曹云霞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 千日成教授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孙少琛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 朱益民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金莉萍教授 同济大学医学院 曲 凡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桑 庆教授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 丹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孙 贇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杜美蓉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陈浩林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Yu,Bin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 谭季春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 孙海翔教授 南京鼓楼医院 吴琰婷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童 超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石玉华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 刘惜时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华克勤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漆洪波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 李红钢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隽 娟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王媛媛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阮祥燕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 李大金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责编:YuTing
  • 13
    2024-10

    中国声音 | 朱兰教授团队等在Nature子刊发表人工阴道菌群形成研究成果

    2024年9月6日,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团队与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等联合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在线发表论著,阐述了MRKH综合征患者接受腹膜法人工阴道成形术后新阴道菌群的形成过程,为改善该类患者阴道菌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女性阴道中栖息着的大量微生物,被称为阴道菌群。阴道菌群是人体重要的菌群之一,而乳杆菌则被认为是健康育龄女性阴道菌群中的关键成员,对维持阴道健康、抵御病原体入侵至关重要,与女性及子代的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 MRKH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女性子宫阴道发育不全疾病。人工阴道成形术是MRKH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医生通过在患者的尿道和膀胱与直肠之间分离造穴,使用腹膜、肠道或生物补片等材料进行铺衬,创建人工阴道。人工阴道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模型,让研究者有机会从全新视角解析成年女性的阴道菌群从无到有的形成及演化过程,进而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阴道菌群的建立机制。 结果显示,人工阴道在初建时几乎处于一个空白的生态位,邻近区域如阴道浅凹和肛门区域的微生物成为了人工阴道的“种子库”。手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阴道内环境发生了动态变化,阴道浅凹作为新阴道的开口部位,其鳞状上皮细胞不断向上扩展,逐步覆盖最初的腹膜组织,形成与正常女性阴道相同的结构组织。人工阴道的营养条件也经历了从“极度贫瘠”到类似于绝经期的“较贫瘠”再到育龄期女性的“充足”的状态转变。 在“种子库”的影响和环境选择的共同作用下,阴道菌群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术后14天的人工阴道菌群表现出更多的随机特征,个体差异较大,一些耐药菌明显增殖。术后3个月,微生物群开始逐步向正常阴道菌群结构发展,类似于健康绝经期女性的状态,乳杆菌较少、多种厌氧菌共存。随着营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工阴道开始接近健康育龄女性的状态,乳杆菌含量逐步增加,并在术后2-4年演变为类似于术前阴道浅凹菌群的稳态结构。 研究还发现,健康女性中最重要的益生菌之一——卷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在人工阴道中的定植主要是源于术前阴道浅凹部位。这提示,术前或术后早期引入卷曲乳杆菌,可能有助于促进该益生菌的定植,并有利于术后尽快形成健康稳定的阴道菌群。 作者简介 共同第一作者 陈娜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在中英文杂志上发表多篇论著,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共同通讯作者 朱兰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候任会长。42届国际ICS年会科学委员会主席。临床成果被写入7项国际指南,参编国际指南。以第一/通讯作者在BMJ、JAMA及其子刊、Nature Comm等发表SCI论文170余篇。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第九),获何梁何利奖、谈家桢奖。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十大医学进展和中国2023年度重要医学进展。
  • 11
    2024-10

    震惊!江苏一哺乳期妈妈意外怀孕7个月毫不知情,你以为的避孕安全,其实并不保险

    2024年初,一位年轻妈妈在哺乳期感到腹痛,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已经怀孕7个月了。这对夫妻回忆说,当时他们都觉得哺乳期怀孕的概率很低,所以也没做什么避孕措施。而且,哺乳期的妈妈因为没有月经和身材变化等问题,往往会忽视怀孕的迹象。虽然哺乳期怀孕的概率确实比较低,但也不是完全没可能。有些妈妈在哺乳期就会恢复排卵,所以,哺乳期及时避孕至关重要。 哺乳期怀孕风险 产后1年内特别是剖宫产术后1年内再次妊娠,将会对母婴健康造成较大损伤;如行人工流产术,子宫损伤、出血、感染、宫腔粘连等并发症风险会增加。 我国每年人工流产约900多万例,其中产后1年内人工流产占10.76%、高危流产占8.77%。产后1年内人工流产形势严峻,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是防止意外妊娠、减少人工流产(尤其是减少产后1年内人工流产)的最重要手段。有再生育意愿的夫妇,建议妊娠间隔应至少2年,以保证再次妊娠时母儿良好的妊娠结局。产后及时高效的避孕,保持合理的生育间隔,预防非意愿妊娠,减少高危人流的发生,对保护女性生育力、保障母婴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哺乳期避孕从什么时候开始? 产褥期恢复排卵的时间与月经复潮的时间受哺乳的影响,不哺乳产妇一般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哺乳期产妇平均在产后4~6个月恢复排卵;哺乳期产妇首次月经复潮前多有排卵,因此哺乳期产妇月经未来潮前仍有受孕的可能。产后第1年至少70%的妊娠为非意愿。所以产后第一次性生活就应该采取避孕措施,尤其是长效可逆避孕方法。 哺乳期避孕方法 (一)长效可逆避孕方法(LARC) 1.宫内节育避孕器具: 我国目前以含铜宫内节育器为主,使用1年的妊娠率均在1/100妇女年左右,已达到高效的避孕效果。曼月乐环增加缓释装置恒定释放孕激素,避孕效果更好,使用第1年的比尔指数为0.5/100妇女年,同时对痛经和月经过多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未观察到产后6周使用曼月乐环对婴儿的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我国新版的《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计划生育分册(2017修订版)》产后避孕宫内节育器推荐放置时间为产后4周以后放置(包括剖宫产术后)。 2.皮下埋植剂: 单纯孕激素避孕药具,埋植在皮下,可使用3-5年,皮下埋植剂的比尔指数仅为0.05/100妇女年。WHO推荐的使用时机:非哺乳妇女产后可立即埋植,哺乳妇女产后6周开始使用。目前研究显示,皮下埋植剂对产妇乳汁量和乳汁质量均无影响,产后6周以后放置皮下埋植剂避孕的产妇,对其哺乳婴儿的身高、体重、头围和发育等均无影响。 3.单纯孕激素避孕针: 目前推荐的是醋酸甲羟孕酮(DMPA)注射剂,每3个月注射1次,DMPA对哺乳没有影响,但停用后生育力的恢复略有延迟。我国目前应用极少。 (二)其他避孕方法​ 1.哺乳闭经法 母乳喂养改变母亲体内激素水平,从而抑制了排卵,推迟了月经。如果按照严格的哺乳标准,产后最初6个月避孕的成功率为95%~99%。起到避孕效果严格的哺乳标准指白天每4个小时哺乳一次和晚上每6个小时一次。额外添加的食物量不应超过哺乳总量的5%~10%。如果母亲的月经已经恢复,或是婴儿超过6个月大,或是婴儿已经开始进食其他食物,上述3种情况有其一时,母亲就应该使用其他的计划生育的方法来避孕。 2.屏障避孕法: (1)避孕套是一种很好的屏障避孕方式。只要使用正确,它的避孕效果高达98%。 (2)避孕隔膜和宫颈帽,也是很好的屏障避孕方法。但产后六周不能使用,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母亲的产道还未恢复,佩戴容易失败。 3.激素避孕法: (1)含雌激素的避孕药,如口服短效避孕药,既会让母亲乳汁量分泌减少,也会给产后的母亲带来血栓的风险,要避免使用。 (2)仅含孕激素的避孕药,哺乳期母亲可以使用,但是因为有报道称纯孕激素避孕药早期使用与母乳喂养失败相关。所以一些专家建议延迟孕激素使用至少6周。在这期间可以使用哺乳期避孕和屏障避孕。我国哺乳期用避孕药的产妇极少,主要用避孕套和宫内节育器避孕,无论是COC还是孕激素避孕药都能通过乳汁,且目前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避孕药对婴儿的生长发育绝对没有影响,需慎用。 4.永久避孕法: 绝育术因其不可逆,适用于永久无生育需求或再次妊娠时会发生极高风险危害的女性。无论是男性的绝育术,如输精管结扎术,还是女性的绝育术,如输卵管结扎术,都不会影响母乳喂养。 文章来源:河南妇幼健康、江苏省妇幼保健院 责编:YuTing
  • 11
    2024-10

    热点聚焦 | 北医三院乔杰院士团队发表最新成果,全面揭示人类胚胎遗传密码!

    2024年09月24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团队在Cell Discovery在线发表题为“Human embryos harbor complex mosaicism with broad presence of aneuploid cells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人类胚胎早期发育中存在广泛嵌合)”的研究论文。 研究系统性解析了人类囊胚阶段与着床期胚胎、胎儿发育期不同器官的细胞染色体组成,全面展示了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染色体倍性及变化特征。 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是辅助生殖中减少不良妊娠和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团队一直致力于胚胎遗传检测的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开发了系列遗传诊断技术,对胚胎诊断领域涉及的染色体易位(scHaplotyper技术)、染色体联合单基因病(MARSALA技术)、单基因病联合HLA配型(PGT-HLA-typing技术)、无先证家系(GEPLA技术)、特殊小片段重复缺失(DIRECTED技术)等多种疑难复杂的情况均实现了准确高效诊断。 随着胚胎着床前遗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临床实践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嵌合胚胎。这些胚胎内部同时存在着不同核型的细胞,既有染色体正常的细胞,也有染色体异常的细胞,甚至有些胚胎完全由多种不同染色体异常的细胞组成。在早期发育阶段,人类和小鼠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人类胚胎中染色体嵌合的比例高达2%至90%,而在小鼠中这一比例仅为20%。研究还发现,一些嵌合胚胎在移植后仍有可能发育成健康的个体。然而,目前临床上对于嵌合胚胎的处理仍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关于是否应该移植这些胚胎,以及这些胚胎中非整倍体细胞的未来命运,这些都是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遗传分析方法通常只对胚胎中的少量细胞进行检测,这种方法无法准确反映整个胚胎的染色体组成。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早期胚胎的嵌合特性,一项研究首先收集了20个囊胚期胚胎,这些胚胎均来自志愿者的捐赠。研究人员分离了每个胚胎的所有细胞,并对它们进行了单细胞基因组测序,以检测每个细胞的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囊胚都含有染色体异常细胞,表明它们都是嵌合胚胎。此外,在这20个囊胚中,有70%的囊胚出现了染色体错误互补的细胞,这表明染色体非整倍体可能源于胚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错误。这种类型的错误在传统的基于细胞团的分析方法中很难被检测出来。 团队进一步通过数据计算每个发育时期的单细胞染色体倍性,结果显示,96%的着床后胚胎及胎儿都是嵌合。 在这项研究的最后阶段,研究人员对116个经过胚胎染色体检测并成功移植后活产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在团队进行单基因病胚胎诊断的常规操作中,他们会对一次活检中的细胞团进行单细胞分离,通常选择1-3个细胞用于诊断,并将剩余的1-3个细胞作为备份,用于后续的验证。研究团队对这些活产儿的囊胚期备份样本进行了染色体分析,结果发现,​有10%(12/116)的样本中存在非整倍体细胞。这一发现表明,这些活产的新生儿在囊胚期实际上是嵌合胚胎。 这项研究首次采用单细胞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人类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染色体倍性变化,并揭示了胚胎和胎儿的嵌合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嵌合现象在人类早期发育阶段是普遍存在的。同时,研究还提示,在临床辅助生殖技术中,当面临没有整倍体胚胎可移植的情况时,可以考虑对嵌合胚胎采取更宽容的态度,这样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妊娠和获得新生儿的机会。 文章来源: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责编:YuTing
  • 09
    2024-10

    热点聚焦 | 祝贺北医三院乔杰院士荣获“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

    2024年9月21日,在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成立十周年之际,由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主办,百洋医药集团协办的2024世界华人医师年会暨“协同创新发展,共筑健康未来”高峰论坛在青岛举行。 大会开幕式上,颁发了“世界杰出华人医师霍英东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等10位医生获奖。该奖项是由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会研究决定创办,以世界华人杰出领袖霍英东先生冠名,澳门霍英东基金会资助,世界华人医师唯一最高奖项,旨在表彰奖励华人医师中的杰出代表,激发鼓励更多华人医师努力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进一步提高所在国家和地区对华人医师的认同和支持。 乔杰(中国大陆,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推荐)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乔杰院士带领团队突破人类配子及胚胎发育重大基础理论,明确人类生育力建立及维持的分子基础;着眼临床,揭示常见生殖障碍性疾病病理新机制,拓展了生育力维护机制的认知边界;立足基础科研突破,切实推动生殖医学转化创新发展,形成生育力维护和重塑系列研究成果;关注妇幼儿童健康全生命周期发展,积极推动中国妇产生殖医学学科整体发展,为联动中国妇产生殖医学整体发展打造了可持续发展平台;围绕生殖健康疾病开展了基础科学、临床研究及转化医学有机融合的全链条式研究,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为促进人类健康生育做出了突出贡献。 依托从临床科室到医院再到大学的不同层级力量,积极推动国际间交流,有效加强国际对于中国生殖医学的认识。重视生殖医学的多领域合作,对于发挥中西医诊疗优势服务临床做出重要推动作用。 责编:YuTing
  • 09
    2024-10

    王沂峰教授:探索妇产科手术医生的成长之路

    成为一名合格的妇产科手术医生,不仅是王沂峰教授的追求和理想,也是许多医生的愿望。王教授从1982年初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至今,在妇产科领域已耕耘多年。在近期播出的“每周一课”栏目中,王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经验与感悟,妇产科网特别将授课精华整理成文,希望能对年轻的医生们有所启发。 01 向榜样学习:业界前辈的启示 在王沂峰教授的从医生涯中,有幸师从多位业界前辈,如曹泽毅教授、江森教授等。他们的言传身教,让王教授受益匪浅。同时,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令自己受教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我们要学会从前辈、从身边人身上汲取知识和经验。 02 学习途径:四个“L” 年轻医生学做手术,需要不断地学习。王教授总结了四个“L”——Learning from teachers、Learning from books、Learning from internet、Learning from analog system。我们可以通过跟随老师、阅读专业书籍、上网学习、操作模拟系统等多种途径提升自己。 王教授重点分享了众多妇产科权威专家撰写的专业书籍,以及由王教授和狄文教授主编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妇产科学》配套用书——《妇产科手术规范教程》。同时,通过在中国妇产科网等众多国内外妇产科领域专业网站上学习手术操作、实用技巧也是不错的选择。 03 学做手术的几点感悟 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王教授谈到了学做手术的感悟: 1、做自己该做的事、擅长的事; 2、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是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 3、牢固的基础、刻苦的训练、锐意进取的精神是成功的关键。 王教授分享了自己最难忘的手术——子宫移植手术: 王教授回顾了该手术供体子宫摘取、离体子宫灌注及修整、受体子宫装配的操作步骤,强调一切以病人的生命安全为重。 此外,王教授还分享了最具挑战的手术——宫颈环扎和最值得回味的手术——外阴癌手术的操作视频,详细讲解了手术的操作步骤和要点。 04 如何教学生做手术: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王教授谈到,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传授学生基本技能、基础理论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己也会不断成长。 1、提高自身素质: 坚实的基础、娴熟的操作、丰富的经验、带教技巧 2、强化责任与义务: 加强思政教育,教书育人、注重因材施教 3、教学相长: 教会他人,提升自己 4、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相处: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be learning to with 王教授以汤雅玲医生、易笑医生、罗家懋医生和陈高文医生为例,强调妇产科手术医生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技能一样都不能落下。同时,懂得感恩、懂得思考、懂得回报同样重要。 05 成为一名优秀手术医生的境界 最后,王教授谈到成为一名优秀手术医生的境界。我们要有追求,有执着,不断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1、第一境界:“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描绘的是对崇高理想的向往和期待。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们希望学会做手术,做好手术,把做手术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把做手术当成是一种爱好、享受和愉悦!这是“知”的过程。 2、第二境界:“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强调“择一”、“执着”。不管过程有多么艰苦,也坚持到底,永不言弃。这是“行”的过程。 3、第三境界:“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理想实现后的满足与欣慰。这是“得”的过程。 好的外科医生应该关注品德的修炼,手艺的雕琢,品味手术的境界。只有达到了上述这三种“境界”,才能使手术做到“得艺、得气、得道”,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妇产科手术医生。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成为一名合格妇产科手术医生的道路上,我们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希望王沂峰教授的经验与感悟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共同为妇产科事业贡献力量!
  • 08
    2024-10

    重磅!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北京时间10月7日17时30分,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授予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Victor Ambros)和加里·鲁夫昆(Gary Ruvkun) ,以表彰其发现了microRNA及其在转录后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两位科学家将共享1100万瑞典克朗诺贝尔奖奖金。 miRNA可通过调节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参与癌症的发病机制。因此,基于miRNA生物学的分子诊断和治疗有望在未来得到发展。由于miRNA研究的重要性,两位奠基者同时开始了一段 “诺奖风向标”收割之旅:2008年获得了盖尔德纳奖和拉斯克奖,2009年获得霍维茨奖,2014年获得沃尔夫医学奖,2015年获得生命科学突破奖,截至今年9月,共获得5项“诺奖风向标”大奖。 2006年,两位科学家曾与诺奖失之交臂,当时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安德鲁·法尔(Andrew Fire)和克雷格·梅洛(Craig Mello),以表彰他们在RNAi领域做出的贡献。尽管如此,安布罗斯和鲁夫昆的发现为基因调控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其研究也因极具价值被行业被誉为“诺奖遗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颁奖典礼将于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届时安布罗斯和鲁夫昆将与其他诺贝尔奖得主一起接受荣誉。 第一个被发现的miRNA是lin-4,它打破了传统的认知,即RNA只能作为编码蛋白质的模板或发挥其他功能,而不是作为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lin-4通过与目标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来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控制线虫的发育过程。这一发现为后来的miRNA研究奠定了基础,并揭示了miRNA在基因调控中的重要作用。 miRNA的发现虽然最初并未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在2000年,Gary Ruvkun在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研究中发现了第二个miRNA——let-7,成功地改变了这一状况。2001年10月,Thomas Tuschl、David Bartel和Victor Ambros三位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正式将这类小RNA命名为microRNA(miRNA)。随后,miRNA在多种生物中被发现,包括人类、小鼠、大鼠、斑马鱼、果蝇、水稻和拟南芥等,标志着一个全新科研领域的开启。 随着miRNA的快速发现和功能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开发针对特定miRNA的治疗方法。例如,通过设计特定的反义寡核苷酸(称为antagomirs或miRNA抑制剂)来抑制致癌miRNA的活性,或者通过补充肿瘤抑制miRNA来增强其功能。这些策略已经在一些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潜力,并且某些miRNA靶向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此外,miRNA 还可以作为癌症诊断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它们在体液(如血液)中的表达模式可以用于癌症的早期检测、分类、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疾病复发。 生理或医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颁奖时间:2024年10月7日,星期一,北京时间17:30 颁奖地点:卡罗林斯卡学院瓦伦堡萨伦,诺贝尔论坛 这一奖项往往颁发给那些在人类健康与疾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可能揭示了疾病的根源,开发了新的治疗方法,或是改善了全球公共卫生状况。 自1901年以来,共颁发了114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有9年轮空: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是因为当年没有达到诺贝尔奖评奖标准的贡献出现。在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 227人中,有13人是女性。在这13人中,巴拉巴拉·麦克林托克(Barabara McClintock) 是唯一一名单独获奖的女性。 责编:YuTing
  • 24
    2024-09

    热点聚焦 | 10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是医保政策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截至2023年底,北京、广西、甘肃、内蒙古等4省份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局长章轲开展调研时表示,将继续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立项和医保支付管理,并加强部门协同,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共同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此后,多个省份医保部门积极跟进,截至2024年6月1日,上海、浙江、江西、山东、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先后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正在提速扩围。 规范收费项目:价格更加透明,流程更加规范 为了规范行业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推动规范、高效开展相关医疗服务项目,2023年6月,国家医保局印发《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原本五花八门的辅助生殖类项目分类整合为12项,如取卵术、胚胎培养、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截至目前,已指导24个省份对照立项指南整合辅助生殖类项目,其中23个省份将定价方式由市场调节价改为政府指导价。 据了解,实行政府指导价后,费用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内蒙古价格调整后平均降幅达20%。江西通过项目间比价、学科间比价及地域间比价等多种方式,科学制定项目价格,以在南昌的省直医院价格为例,“取卵术”从1500元下调至1000元,“胚胎移植”从1600元下调至1000元。内蒙古对部分辅助生殖项目实行最高限价,以组织/体液/细胞冷冻项目价格为例,由之前“每管每次1300元,按照实际冷冻管数收费”,调整为“以一管为基价,每增加一管1300加收,收费标准最高不超过3900元”。即,冷冻3管以内按照每管1300元收费,冷冻总管数大于3管按最高3900元收费。 此外,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对指导价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广西、青海、山东、新疆及兵团地区实行固定指导价;上海采取最高收费标准限价模式,鼓励医疗机构加强管理、控制成本。 价格的透明化和流程的规范化,让患者对费用有了清晰预期,顾虑明显减轻。 纳入医保报销,患者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辅助生殖技术,圆了很多有生育计划家庭的生育梦。但也有不少家庭因其价格昂贵望而却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一华介绍,辅助生殖移植周期治疗费用为3万至4万元,半数以上女性需要再次甚至多次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纳入医保报销后,负担会减轻很多。 广西于2023年11月1日起,将9项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不设基金起付标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分别为70%、50%,计入参保人员年度基金最高支付限额。 以广西某医院价格公示牌上公示价格为例: 第一代(IVF-ET)“试管婴儿”技术基本项目(不含药费),在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价格费用总额为1.19万元。职工医保报销70%为0.83万元,自付0.35万元;居民医保报销50%为0.59万元,自付0.59万元。 第二代(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SCI)“试管婴儿”技术基本项目(不含药费)在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价格费用总额为1.76万元。职工医保报销70%为1.23万元,自付0.52万元;居民医保报销比例50%为0.88万元,自付0.88万元。 第三代(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S/PGD)“试管婴儿”技术基本项目(不含药费)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价格分别约为1.99万元,职工医保报销70%为1.39万元,自付0.6万元;居民医保报销50%为0.99万元,自付0.99万元。 根据广西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中心数据显示,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政策实施半年多来,当地辅助生殖治疗量明显增加,全自治区辅助生殖机构门诊量99.37万人次,同比增长14.74%。 江西从6月份起将“取卵术”“人工授精”等9个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参保人员根据住院规定按照乙类报销比例执行。根据当地不孕育龄妇女人数及实施意愿,预计在1个辅助生殖移植周期内,将减轻参保群众医药费用负担2.9亿元,有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兼顾公平和可持续,确保医保基金长期稳健运行 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报销,是医疗保险制度“互助共济”原则的体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公平和可持续。 此外,各地区也要求,属地医保部门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医保基金的监管,确保基金安全有效使用。 中国医保,一生守护!温馨提醒:享受所有的医保政策,都离不开参加医保这个大前提。请大家按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合规使用医保基金,轻松享受各项医保待遇。 文章来源:国家医保局 责编:YuTing
  • 18
    2024-09

    热点聚焦 | 三部委:可设外商独资医院!涉及多地

    9月7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扩大自主开放的决策部署,引进外资促进我国医疗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健康需求,拟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生物技术领域 自本通知印发之日起,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允许外商投资企业从事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以用于产品注册上市和生产。所有经过注册上市和批准生产的产品,可在全国范围使用。 拟进行试点的外商投资企业应遵守我国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符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药品临床试验(含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药品注册上市、药品生产、伦理审查等规定要求,并履行相关管理程序。 独资医院领域 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中医类除外,不含并购公立医院)。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具体条件、要求和程序等将另行通知。 试点地区商务、卫生健康、人类遗传资源、药品监督管理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主动对接有意愿的外商投资企业并加强服务;同时,要加强部门间会商,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试点企业实施监督管理,及时识别、有效防范风险,扎实推进生物技术和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联系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监局。
  • 10
    2024-09

    中国声音|宫颈癌筛查新策略,疫苗普及迎来转折点!郎景和院士、朱兰教授等权威专家 BMJ 联合发布

    宫颈癌在2022年全球女性癌症最常见原因中排名第四位,作为一种可预防的疾病,仍然是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呼吁所有国家尽可能的调动资源消除宫颈癌(将发病率降至4/10万妇女每年以下)。2020年11月,世卫组织启动了《加速消除宫颈癌的全球战略》,提出在2030年实现90%的女孩在15岁前完成HPV疫苗接种,70%的女性在45岁之前接受高效宫颈癌筛查,以及2030年实现90%的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患者得到规范治疗。而在起初的热情消散过后,实现这些目标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逐渐显现。由于covid-19的影响使消除宫颈癌的实施推迟了三年,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加速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是全球迫切关注的问题。 中国自1998年开始,在宫颈癌预防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于2023年提出《加快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2023-2030年)》。2019年几个健康试点城市已经启动了消除宫颈癌的示范项目,包括健康教育和普及9至14岁女孩HPV疫苗接种。截至2022年底,在实施免费或补助HPV疫苗接种的11个试点城市包括鄂尔多斯、成都和济南在内的8个城市中,实现了80%或更高的目标人群疫苗接种覆盖率。但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卫生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卫生资源匮乏的地区和人群(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而言,如果在没有适当协调管理和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强加消除宫颈癌,可能会导致制度混乱或动力缺乏,继而加剧国内的卫生服务差距,影响根除宫颈癌目标的进程。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癌症负担,“两癌”(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是唯一由政府主导的全国性癌症筛查项目,其他癌症筛查项目仍处于小规模探索阶段。虽然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并扩大筛查范围在短期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有效的消除计划可以减少治疗晚期宫颈癌的支出,从而节约成本。加快根除宫颈癌的步伐可以提前腾出财政资源,用于应对其他癌症,并为中国今后的癌症预防工作树立典范。 扩大子宫颈癌筛查范围 对于有些资源匮乏的地区,筛查和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较低,接种HPV疫苗不仅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措施,还可以成为提高健康公平性的重要补充策略。迄今为止,在194个国家中,已有139个国家(其中不包括中国)将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纳入其国家免疫计划项目。如将HPV疫苗的接种率完全交由市场决定,那么会迫使资源匮乏地区妇女的疫苗可及性降低。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所有上市疫苗在当地城市儿童(不包括城市流动人口家庭的儿童)中的覆盖率为41.2%,但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的覆盖率仅为5.7%。疫苗接种率的显著差异加剧了现有的健康不平等。 中国国家医药产品监督管理局于2016年批准了首个HPV疫苗许可,距离全球首批10年之久。目前中国已批准上市5种HPV疫苗,还包括2种国产二价疫苗。近期,两家国内疫苗公司表示各自每年的疫苗生产量为3000万剂。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约有750万14岁女孩,这意味着若实现两剂接种率达到90%的目标,每年至少需要1350万剂疫苗供应。此外,新一代候选疫苗也在研发中。因此,疫苗供应在可预见的未来应能满足国家免疫规划的需求。同时,经济实惠的国产疫苗也可成为还未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中低收入国家高质量的疫苗资源。 中国拥有相对完善的疫苗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发达的信息系统、强大的冷链运输硬件设施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因此,中国可以灵活地将一种新疫苗纳入全国免疫规划。此外,新型冠状病毒的大流行也加强了中国的疫苗供应能力,提高了公众对疫苗接种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然而一些研究表明,在宫颈癌发病率较高的农村地区,人们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疫苗接种的认识水平普遍仍低,这可能会影响宫颈癌综合防控策略在这些地区的实施。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近年来推广了HPV宣传日活动和集体教育干预等措施。 国内的先进技术和人们认知的提高为实现90%的HPV疫苗接种覆盖率目标打下了基础,即使在卫生资源匮乏的地区也不例外。然而,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计划是一项长远的计划。目前,高昂的HPV疫苗价格将每年产生巨大的财政负担,对计划的财政可持续性形成挑战。中国需要协商一个合理、可承受的批量采购价格,并建立一个包括各级政府、疫苗生产商、非政府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方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此外,还需给予卫生资源匮乏的地区政策激励以及财政支持。 各项来自全球的免疫原性试验、疗效试验和许可后观察研究的新证据表明,在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接种一剂疫苗可能与接种两剂或三剂疫苗在预防感染和临床终点的效果相当。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一篇建议书中提到9-20岁女性可接种一剂或两剂疫苗。此项建议将在供应和预算有限的条件下加快HPV疫苗接种的进程。中国可采用单剂计划,以降低成本,从而更快地扩大疫苗接种规模。然而,“单剂接种”尚缺乏基于人群的循证医学证据,中国需要更强有力的证据来获得国家的批准。 公共卫生部门有义务和责任对未来的免疫接种计划进行评估,以国家的整体福祉为中心思想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服务。除了谈判降低价格和探索适合资源匮乏地区的实施方案外,政府还应增强实施HPV免疫计划的政治决心。从而确保充分整合资源,引导政策制定者采取更有效、更高效的行动,并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女童,无论其经济状况平等受益。 宫颈癌筛查覆盖率 宫颈癌筛查旨在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前病变,以预防宫颈癌的发生。2009年,《全国农村地区宫颈癌筛查计划》启动,为农村妇女提供免费宫颈检查。自此,宫颈癌筛查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截至2018年,预计进行了8500万次检查。然而,2016-2018年期间参加筛查的农村妇女人数仅占同期农村适龄妇女人数的26%。筛查覆盖率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较低。据报道,2018-2019年中国35-64岁女性的终生筛查覆盖率为36.8%。这远低于世卫组织提出的终生至少接受两次筛查的覆盖率达到70%的目标。 中国政府于2019年将宫颈癌筛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使得预算分配迎来了挑战。虽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均财政补助从2019年的69人民币(8.90欧元/9.50美元)到 2023年的89人民币,但仍难以覆盖19个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尤其是在卫生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专项拨款,要实现筛查覆盖率和筛查质量的提高十分困难。建议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分配务实、有时限的目标,可能有助于鼓励发达地区在宫颈癌筛查的资源分配和筹资方面进行创新。另外,中央政府也可以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调整对低资源地区的财政支持比例。 新技术应用 中国除了提高覆盖率外,还应提高筛查技术。2020年,由于HPV核酸检测的高敏感度和性能,世卫组织推荐将其推荐为宫颈癌的主要筛查工具。然而,中国使用最广泛的筛查工具是巴氏涂片检查和醋酸或卢戈氏碘肉眼检查(2009-2018年分别占总筛查人群的82.28%和13.75%)。由于审批程序复杂以及其他限制,截止至2023年,在100多种HPV核酸检测产品中,只有两种获得国家医药产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宫颈癌初筛。 宫颈癌筛查的另一个主要实施障碍是缺乏合格的工作人员。根据2019年全国病理质量报告,48%的病理科只由两名或以下的病理学医师组成。由于阴道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的资源短缺,一些地区主要依靠专科医院或第三方机构进行筛查检测和病理诊断。使用更多简单的筛查方法,如自我采样检测、定点筛查和利用人工智能(AI)的诊断技术有助于克服上述问题并提高筛查效率。 适当的筛查策略 考虑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世卫组织建议终身至少进行两次筛查,并进行高能性HPV检测,一次在35岁之前,另一次在45岁之前。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50-54岁为高峰。2021年发布的国家宫颈癌筛查方案建议35-64岁的女性应每三年进行一次细胞学检查或每五年进行一次HPV检测,这非常符合中国宫颈癌的发病年龄趋势。然而,传统的细胞学检测的灵敏度低,且对医务人员和诊断服务的依赖性高。因此,在国家筛查计划中使用传统细胞学检测并非为一个可持续的计划。2020年,中国35-64岁的女性人数将超过2.96亿,每位女性每三年一次的细胞学检查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因此,中国应加快从细胞学检查向HPV检测的转换,以节约筛查成本,从而提高筛查效率。 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每五年进行一次HPV检测是可行的。然而这可能对资源匮乏的地区带来资金和劳动力的挑战。一项中国妇女宫颈癌筛查队列的研究表明,从正常细胞转变为CIN2或CIN3及以上在十年间的概率≤0.01。鉴于这种极低的病变概率,在卫生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根据卫生服务能力和卫生预算评估延长筛查间隔(至10年或更久)也是可以接受的。 信息和数据的有效整合 目前,中国缺乏有效管理筛查邀请和随访的信息系统,而这对提高筛查依从性至关重要。宫颈癌筛查数据来源于政府组织的筛查项目以及医院或体检中心的机会性筛查,不同机构类型对筛查数据的收集和报告也不尽相同。截至2022年底,中国共有3.6万多家医院、97万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3000多家妇幼保健机构。由于缺乏标准化的数据收集平台,多来源筛查信息的管理面临重大挑战,可能导致的结果包括过度筛查、浪费卫生资源等,并因假阳性结果导致不必要的诊断和治疗。因此,急需建立宫颈癌筛查信息共享网络,以进行跟踪和监测筛查、在线随访和转诊预约。 优化筛查和治疗的衔接 世卫组织建议,只要在筛查中检测出人乳头瘤病毒DNA阳性的患者无需组织病理学确认,都应直接接受治疗。然而,中国的指南仍要求在接受治疗前由明确的病理学证据。有限的诊断资源和缺乏易于使用的筛查工具导致资源匮乏地区的治疗覆盖率较低。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几乎所有开展宫颈癌筛查的医院都能提供阴道镜检查,但只有40%的农村诊所能够进行病理诊断。 中国曾提出利用另一种技术已较成熟的电子阴道镜检查方法。对阴道镜检查中发现的疑似高级别病变立即进行热凝治疗,与活检同时进行。中国农村地区的一项大规模研究显示,电子阴道镜检查和热凝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筛即治”是中国目前最经济有效的实施方法。此外,关键是要开发出更简单和适用的技术,如治疗性HPV疫苗,以便于在初级卫生保健设施中使用。 推荐 如果中国要想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宫颈癌筛查和根除目标,就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为确保符合条件的女性能够平等地获得医疗保健服务,最有效的措施是将HPV疫苗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项目,鼓励发达地区在宫颈癌筛查的资源分配和资金筹措方面进行创新,并为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更多的中央财政支持。 单剂疫苗接种计划或延长间隔时间的筛查可能有助于过渡时期的工作。然而,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评估其利弊。此外,建立一个将依据纳入政策决定的有效机制也至关重要。 强有力的政策对于促进技术突破来说非常关键。简化评估流程、优化系统、加快审批对于包括HPV治疗性疫苗、定点照护检测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筛查、诊断和治疗技术在内的前沿创新技术,将显著增强中国控制宫颈癌的能力。 消除宫颈癌需要不同利益方的参与。生产力建设不仅对医疗服务部门来说至关重要,还对社区参与和信息平台的发展也意义重大。加强政府对开展全国性干预措施的道德和政治承诺是充分调动资源、采取有效行动、并在全中国加快消除宫颈癌的关键。 关键信息 ✦在消除宫颈癌倡议启动五年后,中国仍面临实施挑战。 ✦加快将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计划至关重要,应优先考虑卫生资源匮乏的地区,以减少卫生不公平现象。 ✦要实现筛查目标,需要更多地使用HPV检测、因地制宜的筛查策略、扩大人口覆盖面以及建立全面的信息平台。 ✦建议加快监管机构的审批程序,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战略手段,促进合作平台的发展,并加强能力建设。 ✦此外,坚定的政治意愿对于实现既定目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