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NEWS HOTSPOT

  • 07
    2024-04

    卢光琇:22万例试管婴儿背后,是泪水也是温情

    “中国妇女在社会上会面临很多压力,尤其是一旦出现生育障碍,大家都是骂妇女,‘你这个不下蛋的鸡’。即便问题出现在男方身上,女同志们总是会隐忍,因为她们总是为了给丈夫撑个面子。”——卢光琇 ​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卢光琇从事辅助生殖行业40多年以来,如今85岁高龄的她还坚持出诊。在卢光琇教授团队带领下,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已诞育超过22万由试管婴儿技术助孕的宝宝。在她在诊疗室中,她目睹过许多不孕不育女性患者留下痛苦的眼泪。 我国不孕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团队发布的全国生殖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至2020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升至18%。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育龄女性(15到49岁)3.2亿人来计算,不孕不育女性的数量已经超过5700万。 “怀不上、保不住、生不好”的问题已成为重大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是提高人口生育率的关键,如何做好女性育龄群体的生育力保护,该问题受到关注。 不孕不育背后 卢光琇说,自己受父亲影响从外科医生转向生殖医学,平时看一个门诊经常要花一个多小时。“看着她们遭遇的痛苦,我的心里也很难过。”近些年,卢光琇也感受到了生育趋势的明显变化,晚育的人越来越多。 据了解,最早女性不孕主要受输卵管因素和排卵障碍影响;随着婚育观念的改变,不孕的主要原因是排卵障碍性疾病。排卵障碍性疾病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年龄增大引起的排卵障碍,主要是因为高龄引起的女性卵子发育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的排卵性障碍性疾病多见于多囊卵巢。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 25.7 岁,平均初育年龄为 26.8 岁,均已远远高于法定结婚年龄,并有继续走高趋势。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生育力下降和老龄化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卢光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目前导致生育人群的生育能力下降主要有年龄、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等因素影响。 “目前,生育年龄依然是影响女性生育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少数的染色体本身有问题、卵巢早衰的情况,但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妇女,年龄在她的生育影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卢光琇教授表示,女性的卵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23岁至30岁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段。过了35岁,生育能力就开始走下坡路,要面临卵泡数目迅速下降、卵巢衰退速度加快的变化。 乔杰等作者2022年发表在《中国使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上的一篇题为《女性生育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高岭导致女性生育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卵巢衰老,以卵母细胞减少和质量降低为特征,是伴随年龄进展的自然生理现象。卵巢中卵母细胞不断发生闭锁,育龄期女性每个月经周期卵母细胞数量减少约1000个,35岁后下降速度加快,围绝经期仅剩余约750~1000个,女性在绝经前8年生育能力已基本丧失。 人工流产的过程也会对生育能力带来伤害。卢光琇表示,一次人工流产将导致不孕机率增加20%。随着人工流产次数增多,出现盆腔炎症或者输卵管堵塞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不孕症和子宫内膜薄患者,往往是由于反复流产,子宫内膜太薄伤到基底层,导致胚胎着床困难。“生殖道病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发生也有关联,生殖道感染可能会导致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炎、宫颈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卢光琇说。 除此之外,造成不孕的还有如不洁性生活,各种环境、噪音、光污染以及营养失衡和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女性的生殖系统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不孕。 女性生育能力如何提高 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是提高人口生育率的关键。如何保护女性生育力,受到关注。卢光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辅助生殖行业,接触了太多不孕不育患者,她也深刻意识到生殖健康方面的宣教仍不足。 “公众对女生生育力保护和保存的认知度不高,相关危险因素被忽视或者大众对其认知不够充分。给年轻群体普及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非常迫切。”卢光琇表示,大家对晚婚晚育就存在认知误区。“我们那个年代说晚婚,是指不要在15、16岁结婚,像我们大学毕业23岁、24岁结婚、生孩子,才叫晚婚晚育。提倡晚婚晚育,不等于说三四十岁才结婚、四五十岁才生孩子。”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中表示,女性年龄是影响生育力及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本指南将大于或等于35 岁定为女性生殖高龄的分界线。大于或等于35 岁的女性,其自然流产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不孕症发生率逐渐增加,妊娠率和活产率开始显著下降,各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不断上升。 “辅助生殖是不孕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我一直都和患者说,能怀一定要自己怀,实在没办法才再考虑。”卢光琇表示,辅助生殖的成功率受到各因素影响,年龄仍是关键。适龄生育是保证女性生育健康宝宝的有效途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妇女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中国有40%的女性患有不同的妇科疾病,已婚女性患有妇科疾病高达70%以上,与女性相关生殖健康疾病从发病率上看主要包括:盆腔炎症性疾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而人工流产术过程中容易诱发盆腔炎症性疾病,卢光琇呼吁,年轻女性要学会科学避孕,尽量避免人工流产对身体的损害。另外,女性群体要保护好卵巢这一珍贵的生育资源,将生育力保护的关口前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早做好疾病筛查,关注自身。 冻卵也是一种生育力保护 近年来,关于放开单身女性冻卵呼声强烈。对于单身女性而言,冻卵是为了给未来提供一个生育的可能,减少年龄对生理的影响,让自己想生的时候还能生。然而,我国的“冻卵”大门一直向单身或健康女性紧闭。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提交的提案均与有序开放单身女性冻卵服务有关,再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乔杰提交了一份关于着力强化我国生育力保存保障体系,适度有序放开未婚育龄女性自卵冻存限制的提案。她建议,我国基于患者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并在国家行业规范框架下,指定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自用型”卵子库,以面向未婚育龄女性开展冻卵技术,同时应严格规定保存使用期限。 目前我国限制单身女性冻卵的政策依据主要是原卫生部于2003年出台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其中明确“禁止给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卢光琇认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机会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推迟结婚和生育年龄,未婚女性冻卵的诉求也越来越普遍。在合法合规操作下,单身女性冻卵的行为应该被允许。但是同自然妊娠一样,冻卵也不能保证每一个新生婴儿都是健康的。
  • 12
    2024-03

    全球首个权威指南推荐的“双染检测”,优化宫颈癌筛查分流策略

    宫颈癌作为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健康。同时,宫颈癌也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且能通过疫苗接种、早期发现和治疗而消除的癌症。因此,定期筛查、及早诊断对于宫颈癌的防治十分关键。 近日,美国阴道镜和子宫颈病理学会(ASCCP)重磅发布了第一个创新的“持久指南”(Enduring Guideline)——《使用 p16/Ki67 双染检测来管理HPV检测阳性个体的推荐》(《Recommendations for Use of p16/Ki67 Dual Stain for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s Testing Positive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以下简称“2024双染指南”)。该指南是由ASCCP联合全美其他19个协会制定,旨在将新的技术和方法、以及新的数据纳入到现有的指南框架,这也是全球首个推荐p16/Ki-67细胞学双染检测(罗氏诊断CINtec® PLUS)用于优化宫颈癌初筛结果异常后的分流及管理的权威指南。
  • 12
    2024-03

    产科告急!段涛教授:医生IP如何拯救产科未来?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在网络发声:救救产科!引起了无数医生的深思和共鸣。 据新闻报道,2024年2月1日,浙江江山市中医院产科部分关停;1月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产科关停。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和2016年的1786万相比,只剩差不多一个零头。 面对产科的业务量在不断萎缩, 很多医院的产科在关闭, 产科和产科医生的出路在哪里? 作为一名产科医生,自己有什么足够好的理由和独特的理由,让患者来自己科室、来找自己产检和分娩?继续同质化的竞争、内卷有用吗? 段涛教授近期在中国妇产科网“每周一课”栏目直播时给出了答案: 避免竞争的出路→差异性和唯一性 差异性和唯一性的载体→个人IP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口碑、品牌与IP的区别。 口碑:熟人社会,知道你,了解你,信任你 品牌:陌生人社会,知道你,了解你,信任你 IP:爱上你,是偏爱,是情绪,价值和意义 IP更多的是品牌人格化,IP提供的是情感寄托;IP是以内容为起点发展起来的,以优质新媒体内容为基础;IP和用户的关系是一种同频共振,是走心的共鸣;IP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价值和文化认同,因此它提供给用户的是一种情感寄托。 段涛教授总结现阶段,判断医生个人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技术能力、个人社交网络、个人IP。各行各业都在打造IP,产品或服务仅仅靠功能性已经不够了,还要讲究颜值。大家更愿意为体验付费,为情感付费,付出更高更多的费用。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CI文章、科主任、院长、学科主委、院士... 面对学术金字塔、学术窄门,我们其实不需要具备那么多的能力,那么高的能力,不需要八面玲珑,不需要去讨好那么多人。只要做好你自己,服务好自己的患者就OK,考核医生个人IP的唯一指标就是患者对你的认可。 现在很多新媒体平台上的大IP医生往往都是非主流医生,非主流医院,边缘化科室,小医生,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没病人,没有机会看到了机会,赶上了红利期。 我们产科医生应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打造更多的可能性,通过跨界真正去释放自己身上的才能和潜能,敢于做斜杠青年,斜杠会让你不同的身份相互成就。 了解段涛教授所讲完整内容,可点击链接查看:https://m.qlchat.com/wechat/page/topic-simple-video?topicId=2000021487935418&pro_cl=sharecard&auditStatus=pass&kfAppId=wx223c05b9c99a8a96&kfOpenId=o7-tPxARfuLM22kYeOxHaZlzNS0E&_sfAuth=1 段涛教授还分享了打造医生IP的4个步骤: 01 贴标签:突出差异性,打造唯一性 大多数患者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大家都希望去寻找最擅长这个疾病的医生帮自己看病做手术,专病标签越明确,匹配度越高。专病标签通常是不超过3个,最好是1个。如果自己没有特别擅长的,专科中的全科医生也是一种标签。标签可以让更多患者找得到、记得住你,做医生选择专病是如此,做自媒体选择自己的标签也是如此,因为在平台海量的账号当中,你想要被人选择,被人记住,你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02 立人设:要放大,但不夸大特质 患者希望看到的是有亲和力的,是接地气的医生,不是浓眉大眼,宇正腔圆,凛然正气,无法让人亲近。放大自己的特点,哪怕是缺点,生动的形象更容易让患者记住、信任和喜欢上你,会有更多情感的连接。例如:霸道总裁、儒雅专家、贴心大叔、邻家小妹。形象、语言、语气、行为、风格要和你的人设相匹配,最好是和自己的性格特点相一致,是本色“出演”,人设不应该是装出来的。 03 长本事:配得上患者对你的信任 有帮助患者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要充分体现你的专业性,要和你的专病标签相匹配,聚焦才能专业,最好是能有一手绝活,别人无法和你比的绝活。 04 涨粉丝:做爆款内容,涨万千粉丝 如何涨粉: 线下靠口碑,线上靠IP,有了清晰的标签、鲜活的人设、专业的能力,再加上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就可以些等粉丝上涨了。 坚持,坚守,做时间的朋友,等待复利的出现。 如何做爆款: 爆款有方法论,爆款是有公式的,爆款是可以学的,爆款是试出来的。做出爆款的人也无法轻易复制爆款,决定爆款除了算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偶然因素。 如何看待新媒体焦虑和IP焦虑? 现在新媒体平台太多,平台红利期已过,流量太分散,现在做是不是太晚了?段涛教授告诉我们:It's never too late, the early the better. 变化太快跟不上怎么办?我们追求的不是变,而是未来5-10年不变的是什么?不会变的是:产品、服务、内容、场景、链接、互动。 了解段涛教授所讲内容案例和更多内容,可点击链接查看:https://m.qlchat.com/wechat/page/topic-simple-video?topicId=2000021487935418&pro_cl=sharecard&auditStatus=pass&kfAppId=wx223c05b9c99a8a96&kfOpenId=o7-tPxARfuLM22kYeOxHaZlzNS0E&_sfAuth=1
  • 08
    2024-03

    两会速递 | 未婚女性冻卵有望?乔杰委员:适度有序放开冻卵和赠卵限制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提交了三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关于着力强化我国生育力保存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生育严峻形势。乔杰院士建议,有序开放卵子库服务范畴限制,强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保障体系。 乔杰院士建议,第一阶段,指定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自用型”卵子库,适度有序放开未婚育龄女性自卵冻存限制。建议我国基于患者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并在国家行业规范框架下,指定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自用型”卵子库,以面向未婚育龄女性开展冻卵技术,同时应严格规定保存使用期限。 乔杰院士建议,第二阶段,国家主管部门依托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捐赠型”卵子库,适度有序放开育龄女性赠卵限制。可在现有行业政策“不孕患者之间卵的无偿赠予”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限制性放开已婚已育、无再生育计划的育龄女性健康志愿者赠卵,增加卵的来源,解决燃眉之急。 乔杰院士表示,卵子库的搭建和完善不仅能保障冻卵、赠卵等健康生育和临床治疗需求,更是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相关科学研究的可靠抓手。应抓住时机提前布局,有组织地搭建卵子生物资源库共享平台并加强监管,并进一步从源头完善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整合、管理与使用体系。 乔杰院士建议,由政府主导成立国家级的针对卵子等生物资源库的“监管委员会或工作组”,指定专门机构或部门,定期制定技术质控标准,开展资质审批及提请制定法规等,加强对卵子等人类遗传生物资源储存、转运等管理,防止冷冻卵子、冷冻胚胎被自行取走,引发相关法律问题。 乔 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等。 长期致力于从事妇产及生殖健康相关临床、基础研究与转化工作,在女性生殖障碍疾病病因及诊疗策略、生育力保护保存、人类配子及胚胎发育机制、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持续关注妇幼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守护妇儿全生命周期健康。
  • 01
    2024-03

    国际HPV知晓日 | 魏丽惠教授:未来完全可以达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疫苗接种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

    2018年起,国际乳头瘤病毒学会将每年的3月4日定为“国际HPV知晓日”,呼吁公众关注了解HPV及其引起的相关疾病。转眼间到了第七个国际HPV知晓日,消除宫颈癌行动仍在进行中,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带来相关分享内容。 PART.01 2020年WHO正式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194个国家积极响应,中国近些年加强积极宣传活动,通过“国际HPV知晓日”使群众对HPV与宫颈癌的关系更加了然,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点事项的明确: 1.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即高危HPV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 2.宫颈癌疫苗接种可以防止被高危型HPV感染,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经过筛查,可以在早期发现HPV和宫颈癌,并及时阻断。
  • 26
    2024-02

    重磅发布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管理指南(2023)上线,十大推荐一览!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管理指南(2023)》正式上线!该指南是继2015版指南后,首个针对妊娠期人群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管理指南。本指南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新,共撰写了中/英两个版本,旨在指导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指南中十大临床问题及其推荐意见 01 与ICP相关的高危因素 推荐意见 1-1 ICP的高危因素包括孕妇年龄(<25岁或>35岁)、孕前BMI过低和肥胖、多胎妊娠、体外受精、剖宫产史、≥2次流产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症、高脂血症、GDM以及既往有肝胆疾病史等(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推荐意见 1-2 建议临床医生排查ICP的高危因素,尤其是ICP高发地区;做好孕期教育、孕期保健与评估,监测孕期血压、血糖、体重增长出现异常等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高危因素(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02 ICP的临床表现 推荐意见 2-1 如果孕妇中晚孕期出现皮肤瘙痒、伴有抓痕、黄疸或消化道症状,推荐临床医生关注上述症状并对孕妇进行ICP筛查(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03 ICP对围产结局的影响 推荐意见 3-1 产前检查时应告知ICP孕妇相关围产结局,ICP主要围产不良结局包括死胎、早产、羊水粪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子痫前期等(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推荐意见 3-2 死胎和早产的发生风险与总胆汁酸浓度有关,当母体总胆汁酸水平大于100μmol//L时,死胎和早产风险显著增高(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04 如何诊断ICP? 推荐意见 4-1 妊娠期间出现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皮肤瘙痒,应警惕ICP(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推荐意见 4-2 母体空腹TBA水平≥10μmol/L或非空腹TBA水平≥19μmol/L可诊断为ICP(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推荐意见 4-3 血清氨基转移酶可作为ICP诊断的生化参考指标,但不是诊断ICP的必要标准(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4-4 确立ICP的诊断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或者血清总胆汁酸升高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建议常规行超声检查以排除孕妇的肝胆系统外科疾病(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05 如何对ICP严重程度进行分度? 推荐意见 5-1 轻度ICP诊断标准:(1)母体空腹血清TBA水平≥10~39μmol/L或随机血清TBA≥19μmol/L~39μmol/L;(2)临床症状以皮肤瘙痒为主,无明显其他症状(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推荐意见 5-2 重度ICP诊断标准:(1)母体血清TBA水平≥40μmol/L~99μmol/L;(2)胆红素>正常值;(3)伴有其他情况,如多胎妊娠、子痫前期、复发性ICP、曾因ICP致围产儿死亡者等上述情况之一者(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推荐意见 5-3 极重度ICP诊断标准:母体血清TBA水平≥100μmol/L(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06 ICP如何进行妊娠母胎监测? 推荐意见 6-1 对于轻度ICP每1~2周复查1次TBA直至分娩;重度和极重度ICP推荐每周1次复查一次TBA直至分娩(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6-2 建议通过胎动、胎儿电子监护及超声检查监测胎儿宫内情况,但胎儿监测并不能减少死胎的发生(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07 ICP可否进行药物治疗? 推荐意见 7-1 推荐将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作为ICP治疗的首选用药。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可作为ICP治疗二线用药或联合治疗用药(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08 如何确定ICP患者的分娩时机? 推荐意见 8-1 ICP终止妊娠时机应综合考虑孕妇TBA水平、孕龄、生育史、既往ICP病史和死胎史、产前检查、发病孕周等因素(强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8-2 轻度ICP在妊娠38~40周告知孕妇继续妊娠或终止妊娠的风险,在孕妇权衡利弊后尽可能39周后终止妊娠(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推荐意见 8-3 重度ICP建议36~38周终止妊娠(强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8-4 极重度ICP患者,建议妊娠36周终止妊娠。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35~36周终止妊娠:(1)剧烈瘙痒且药物治疗无效;(2)肝功能继续恶化;(3)既往有ICP导致妊娠36周前死胎史(强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8-5 妊娠37周前终止妊娠,应给予促进胎肺成熟治疗(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09 ICP患者如何选择分娩方式? 推荐意见 9-1 ICP不是剖宫产指征,建议计划性催引产和阴道分娩终止妊娠(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9-2 重度和极重度ICP,阴道分娩时应密切胎儿监护,必要时持续电子胎心监护。当胎儿监护反复出现异常时,可放宽剖宫产指征(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9-3 ICP孕妇阴道分娩和分娩镇痛均按照相应指南执行(强推荐,证据等级低)。 10 ICP产后如何随访? 推荐意见 10-1 ICP分娩后应检测产妇血清TBA浓度和肝功能指标,确定瘙痒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是否恢复正常。如未恢复正常,应将患者转诊到肝脏专科医生,以评估是否合并潜在肝胆疾病(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推荐意见 10-2 既往有ICP病史再次妊娠需警惕ICP再发,在妊娠早期应检测 TBA、肝功能等指标。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孕期监测和管理(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 07
    2024-02

    中国视角丨乔杰、黄荷凤两大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揭示:“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并不能显著提高子代活产率

    2024年2月5日,顶级医学期刊《Lancet》(柳叶刀)正刊发表了一篇由中国两位院士团队领衔的“常规体外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两种技术用于解决非重度男性因素不孕的临床试验”。研究涵盖了中国八个省份的10个生殖医学中心共2387对夫妇,结果显示常规体外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在首次胚胎移植后的活产率没有显著差异(36.6%vs33.8%),且两种技术在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这项研究将非重度男性不育症的夫妇按1:1的比例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常规体外受精和ICSI,旨在评估与常规试管婴儿相比,ICSI是否影响首次胚胎移植后的活产率。 在2018年4月4日至2021年11月15日期间,研究共筛选了3879对夫妇,最终2387对 (61.5%)夫妇入组,其中1184对(49.6%)进行ICSI,1203对(50.4%)进行常规体外受精。两组的基线和临床特征相似。在ICSI组中,女性伴侣的年龄在20-50岁之间,男性伴侣的年龄在23-64岁之间;常规体外受精组中女性伴侣的年龄在21-49岁之间,男性伴侣的年龄在22-59岁之间。 研究结果发现,ICSI治疗组和常规IVF治疗组的第一次移植后活产率分别为33.8%和36.6%,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aRR=0.92,95% CI:0.83~1.03)。 两组之间在次要结局指标上的比较结果发现:与常规IVF治疗组相比,ICSI治疗组的D3可利用胚胎数较少、移植率较低;在受精率、受精失败率、流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率等其它次要结局指标上,两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此外,研究团队还随访了本次体外受精治疗周期的后续移植及妊娠情况(即:使用本次常规IVF或ICSI获得的剩余胚胎进行多次移植),结果发现:在随机后12个月内进行胚胎移植的所有研究对象中,ICSI治疗组的累积活产率(44.5%)显著低于常规IVF治疗组(50.9%)[aRR=0.88,95% CI:0.81~0.96];持续随访观察至2023年8月31日,ICSI治疗组的累积活产率(46.7%)仍显著低于常规IVF治疗组(52.6%)[aRR=0.89,95% CI:0.82~0.97]。生存分析结果也证实了与上述一致的研究结论。 目前ICSI技术在不孕患者中的广泛使用,主要是考虑到ICSI可能会提高受精率、降低完全受精失败的发生风险,这样就能增加可移植的胚胎数量,从而提高获得活产儿的机会。然而,既往两项多中心随机试验(Bhattacharya S, et al, Lancet, 2001;Dang VQ, et al, Lancet, 2021)已经证实,在非男性因素的不孕夫妇人群中,与常规IVF技术相比,ICSI技术并不能提高移植率或活产率。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更进一步地聚焦于非严重男性因素的不孕夫妇人群,研究结果证实,ICSI技术不能提高第一次移植后的活产率,且由于获得的可利用胚胎数较少,整个体外受精周期的累积活产率也显著低于常规IVF组。 此外,与常规IVF技术相比,ICSI技术需要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将精子注射到卵母细胞胞浆内,绕过了精卵结合的自然选择过程,实验室操作过程相对复杂,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无论从有效性、安全性或经济性的角度考虑,常规IVF技术都应被推荐为治疗非严重男性不孕患者的最佳选择方案。该项最新研究结果将为国际指南提供最佳循证依据,进一步规范ICSI技术的适应证,避免ICSI技术的滥用,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降低不孕治疗费用,有助于让更多的不孕夫妇和家庭受益。
  • 06
    2024-02

    年终述评 | 秦莹莹教授:卵巢衰老的分子新机制及临床管理进展

    “永葆青春”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对女性而言,“青春永驻”的决定因素是卵巢寿命。一直以来,揭示卵巢功能的调控机制并建立卵巢衰老的防治策略是生殖医学攻关的热点、难点。我们欣喜的发现,2023年我国学者在卵巢衰老分子机制及临床诊疗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发现为女性生育力维持和健康促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卵巢衰老的分子机制获新突破 卵巢衰老的主要表现是卵巢储备下降,卵泡数量减少伴随卵子质量下降。临床常见的病理性卵巢衰老疾病是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2023年2月,山东大学和复旦大学团队利用大规模POI队列的全外显子组数据,绘制了POI致病变异全景图,将基因突变的病因贡献度由原来的15%提高至23.5%,同时发现了20个新的卵巢衰老相关基因,涉及性腺发生、减数分裂、卵泡发育及排卵等重要生物学过程,揭示了卵巢衰老遗传密码,为临床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干预提供了靶点。随后,该团队发现POI患者携带TAp63高频杂合突变,导致卵母细胞TAp63α蛋白过度激活,凋亡通路上调,进而诱导卵泡过度耗竭,不仅阐明了功能获得性基因突变导致POI的新机制,亦为女性的生育力保护,尤其是肿瘤患者放化疗前的卵巢功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国内学者还陆续报道了FANCJ,MEIOSIN等基因参与POI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拓展了POI的致病基因谱,为病理性卵巢衰老的预警和诊断关口前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卵巢衰老通常伴有卵母细胞质量的显著下降,临床多表现为早期妊娠丢失和各种出生缺陷等不良结局。因此,探索卵母细胞质量下降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这类“生育困难户”的卵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年度,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团队发现颗粒细胞甲羟戊酸(MVA)通路是调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保障其整倍性的关键通路,并利用动物模型发现补充MVA代谢中间产物,可有效改善卵母细胞质量。同时,国外团队发现高龄卵母细胞中存在黏连蛋白保护因子SGO2定位异常以及纺锤体肌动蛋白F-actin功能异常,上述变化可能是导致卵母细胞非整倍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些研究发现不仅揭示了卵巢衰老过程中卵母细胞质量下降的分子机制,更为临床靶向提高卵母细胞质量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了思路。 二、卵巢衰老的规律认知及早期预测获新进展 由于卵巢衰老不可逆转,认识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在规律,发现高灵敏度的预测因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是评价女性卵巢寿命和实施生育指导的重要基础。近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团队系统性描绘了中国女性衰老的多维特征,定义了涉及不同生物学过程(如慢性炎症、脂质代谢、激素调节和组织适应性等)的衰老模式,发现30岁和50岁的女性出现明显的衰老加速特征,该复合衰老时钟为揭示卵巢衰老的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团队基于临床AMH、FSH、AFC、以及年龄等大数据绘制了卵巢衰老曲线,并开发了兼顾标准化和个体化的卵巢储备在线评估和预测工具OvaRePred,为广大育龄期女性的生育指导及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提供助力。 三、延缓卵巢衰老的干预策略获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多组学研究策略的不断成熟普及,除遗传缺陷外,代谢、免疫及卵巢微环境等因素在卵巢功能维持中的作用和机制得到进一步阐明,我国学者在该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卵巢中的多胺代谢物亚精胺水平逐渐下降,在动物模型中补充亚精胺可以增强线粒体自噬,提高老龄卵母细胞质量,改善妊娠结局。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团队通过比较不同育龄期女性的卵巢微环境及巨噬细胞亚群,发现焦亡通路激活的巨噬细胞可促进卵巢微环境重塑,加速卵巢衰老,而抑制焦亡可延缓卵巢储备下降,延长育龄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衰老卵巢中,发现炎症诱导的NADase CD38上调可导致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水平显著下降,而CD38小分子抑制剂可改善卵母细胞质量,提高生育力。以上研究基于代谢和免疫新视角,为延缓卵巢衰老的干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四、《POI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再版更新 为了推进POI的临床规范化诊疗,2017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内分泌学组制定了《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年,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绝经学组对该共识进行了更新再版。新版共识进一步完善了POI的遗传学病因,补充了感染、环境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对卵巢功能的影响;肯定了遗传及免疫学检测等辅助检查在POI病因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对闭经相关疾病进行梳理和归类,进一步规范了PO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新版共识还增加了POI患者的心血管、代谢及神经系统等相关健康管理内容,并强调了规范化的激素补充治疗、心理和生活方式指导对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重要性,为推动POI女性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 五、未来与展望 未来,随着卵巢单细胞空间转录组、翻译组及蛋白组等多组学数据的不断积累,我们有望从颗粒细胞/膜细胞应激反应、免疫调控、卵巢基质重构等方面进一步揭秘卵巢衰老的分子机制;同时针对临床高育龄及卵巢低储备女性的生育需求,需继续探寻有效的干预策略,尝试生育力挽救的有效方法,并加强对卵巢功能衰退女性的早期筛查和预警,为维护女性生育健康、提高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和质量贡献力量。
  • 19
    2024-01

    2023年中国人口负增长!出生人口902万,增长率仅-1.48‰,老龄化挑战加剧,原因究竟为何?

    1月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032万人,女性人口68935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减少140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2%;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3%。 ·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4.9%、6.1%、3.9%。 ·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 ·全年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下降2.2%;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增长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780元,比上年增长3.6%。 影响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01 经济压力: ·现代生活的成本,包括房价、教育、医疗等都呈上升趋势。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购买房产、稳定工作和投资都可能成为经济压力的来源。 ·生育孩子需要考虑到孩子的抚养、教育等费用,这对于经济压力较大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02 教育水平提高: ·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学业和职业生涯上,导致较晚的结婚和生育年龄。 ·随着工作要求和竞争压力的增加,很多年轻人更关注自己的事业发展,而非家庭和生育。 03 生活方式改变: ·与传统生活方式相比,现代年轻人的休闲活动、社交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可能更愿意投资在旅游、娱乐、个人兴趣等方面,而不是优先考虑生育。 ·现代社会中,个人自由和独立的价值观念逐渐增强,导致一些年轻人对传统家庭观念产生质疑,从而推迟或避免生育。 04 社会环境变化: ·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婚姻观念、性别角色定位等的变化,影响了年轻人的家庭观和生育观。 ·在一些社会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年轻人可能认为晚婚或不婚是一种更为时尚或自由的生活方式。 05 医疗技术进步: ·虽然现代医疗技术为不孕不育等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案,但它也增加了年轻人在生育方面的焦虑和压力。 ·当遇到生育问题时,一些年轻人可能会选择使用现代医疗手段进行治疗,但这也可能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 综上所述,除了生育意愿降低外,经济压力、教育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环境变化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现在年轻人越来越难以生育。
  • 09
    2024-01

    年终述评丨狄文教授:2023年妇科肿瘤学术进展

    妇科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健康,妇科肿瘤主要包括外阴、阴道、子宫、卵巢和输卵管等部位的肿瘤。按发病率从高到低排序,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依次为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近年来,妇科肿瘤领域中在疾病筛查、手术以及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妇产科网特别邀请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狄文教授,带大家回顾一下2023年妇科肿瘤领域的主要进展,并对2024年妇科肿瘤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一、创新技术,引领治疗革命 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 ADC)在妇科肿瘤治疗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ADC是一种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而成的生物制剂,靶向特异性抗原,将细胞毒性药物精准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高效杀伤肿瘤细胞。ADC在血液肿瘤的临床应用已有20余年的历史,随着恩美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 emtansine, T-DM1)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用于早期和转移性乳腺癌,ADC也正式进入实体瘤的治疗。2008年,靶向叶酸受体α(folate receptor α, FRα)的farletuzumab和vantafolide首次实验性应用于卵巢癌;2021年9月,靶向组织因子的tisotumab vedotin被FDA批准应用于化疗期间或化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2023年1月,《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了ADC用于铂耐药卵巢癌(platinum-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PROC)患者的SORAYA研究结果。SORAYA研究纳入了8个国家的39个站点的106例成年PROC患者,入组患者均为FRα阳性、曾接受过1-3线系统性治疗方案。实验组接受6mg/kg,每3周静脉注射一次索米妥昔单抗(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gynx)单药治疗,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为32.4%,其中5名完全缓解者,中位持续反应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 DOR)为6.9个月。既往报道的多种治疗方案在PROC患者的ORR为4%-13%,DOR为3.7-13.1个月。因此,索米妥昔单抗被FDA批准用于曾接受过1-3线系统性治疗方案,FRα阳性的成人PROC患者;基于该研究,今年最新NCCN指南也将索米妥昔单抗推荐作为FRα阳性的PROC首选治疗方案。随着更多大型临床研究的开展,ADC在妇科肿瘤中的应用或将进一步拓宽,以ADC为矛,破妇科肿瘤治疗之盾,引领妇科肿瘤精准靶向治疗新方向。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需密切关注ADC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管理。 二、细化分期,助力精准诊治 以往临床常用的子宫内膜癌分期主要是2009年版的FIGO分期。2013年TCGA提出了分子分型。随着对分子分型认识的不断深入,2021年欧洲妇科肿瘤学会/欧洲放射肿瘤学会/欧洲病理学会(ESGO/ESTRO/ESP)将分子分型纳入子宫内膜癌的管理。2009年版的FIGO分期虽应用广泛,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包括对组织学分型、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 LVSI)、淋巴转移灶大小评估的重视不足等。2023 FIGO子宫内膜癌新分期纳入了组织学分型、LVSI,并依据淋巴微转移和宏转移对分期进一步细化。新分期建议对所有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分子分型,将传统病理分期与分子分型结合。同时,一直以来,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双原发及子宫内膜癌转移至卵巢一直是临床鉴别与诊治的难点。既往研究显示,双原发癌通常预后较好。2023 FIGO新分期中将“同时存在于子宫和卵巢的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归入IA3期,但增加了限制性条件包括:肌层浸润不超过50%,无广泛或实质性的LVSI,卵巢肿瘤为单侧且局限于卵巢,无包膜浸润或破裂,除外其他转移。不满足上述条件的仍归为IIIA1期。初步看来,2023 FIGO新分期更精准化,降低分期的做法也有助于降低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对疾病的担忧程度,减少过度医疗。当然,新分期的实行对于未来临床决策也是一个挑战。对有意愿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既往我们指南强调要除外卵巢转移,新分期下IA3期患者是否适合保留生育功能,同时这部分患者如何选择合适的生育功能保留和生育力保存方案,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中国力量,铸就健康未来 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PARP)抑制剂的出现改写了晚期卵巢癌的治疗格局,并有望进一步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等其他妇科肿瘤。近年来,在国际会议上,越来越多见中国团队牵头的、基于中国或亚洲人群的高质量临床研究结果。如2023年ESMO会议上,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牵头的NORA研究公布了尼拉帕利用于铂敏感复发卵巢癌(platinum-sensitive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PSROC)的维持治疗的中期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数据。NORA研究在入组16例PSROC后,将实验组尼拉帕利由固定起始剂量300mg修订为个体化起始剂量200mg,此前已多次登上国际会议。尼拉帕利将全人群中位OS延长了12个月,降低68%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在胚系BRCA(germline BRCA, gBRCA)未突变组,尼拉帕利维持治疗中位OS为43.1个月,安慰剂组为32.6个月。经过15.8个月随访,使用个体化起始剂量的NORA研究因不良反应终止治疗的比例为4%,远低于使用固定起始剂量的NOVA研究(14%)。2023年ESMO卵巢癌指南中纳入了NORA研究循证数据,继续推荐尼拉帕利用于PSROC全人群的维持治疗。同时,吴小华教授还公布了我国团队开展的FLAMES研究的初步结果。FLAMES研究旨在探索国产PARP抑制剂塞纳帕利(senaparib)在新诊断的晚期(FIGO分期III-IV期)高级别浆液性/子宫内膜样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患者一线维持治疗中的安全性与获益。结果显示:塞纳帕利降低57%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无论BRCA突变状态,均可观察到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获益趋势。塞纳帕利有望成为除尼拉帕利外、非BRCA突变的晚期卵巢癌人群一线维持的另一治疗选择,期待最终的研究结果。 四、人工智能,赋能早筛早诊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妇科肿瘤的早期筛查和精确诊断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辅助影像学和病理阅片方面。传统病理分型与分子分型结合的新分期应用下,病理医生的工作量大大提高,而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加入则可以分担部分工作量。2023年2月,Fremond等构建了im4MEC深度学习模型,使用苏木精-伊红(haematoxylin and eosin, HE)染色的全视野病理切片预测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该研究共纳入2028例患者,也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预测分子分型的研究。im4MEC模型在四倍交叉验证上取得了宏平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UROC)为0.874(95% CI 0.856-0.893),在独立测试集上为0.876。其中,POLE超突变型(POLEmut)为0.849,错配修复缺陷(MMR deficient, MMRd)为0.844,无特异性分子谱型(no specific molecular profile, NSMP)为0.883,p53突变型(p53 abnormal, p53abn)为0.928。2023年2月,AJOG全球报告(AJOG global reports)报道了Erdemoglu等使用人工智能精确预测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子宫内膜癌,AUROC为0.938。该模型可仅依据内膜厚度、年龄和身体质量指数,不依赖于绝经状态、症状等,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与预测,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或是无法准确说明其月经及异常子宫出血情况的女性展现出突出临床应用前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将带来更多的突破,为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五、总结与展望 肿瘤是女性过早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每年因肿瘤过早死亡的230万女性中,约150万可以通过一级预防或早期发现策略避免;而规范化肿瘤治疗,则可以有助于避免另外80万女性过早死亡。妇科肿瘤的发生趋于年轻化,对于个人,尤其是需抚养孩子的女性,及其家庭、社会、经济来说都是巨大的灾难与负担。据估计,仅在2020年,就有100万名孩童经历母亲因肿瘤死亡。在过去十年,妇科肿瘤的诊治取得了巨大进展,免疫治疗、PARP抑制剂、ADC、治疗性肿瘤疫苗等新兴治疗开创妇科肿瘤治疗新时代,为更多妇科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过去一年,基于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我国专家合作撰写包括《妊娠合并子宫颈癌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子宫颈胃型腺癌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妇科肿瘤腹腔热灌注治疗临床应用指南(2023年版)》、《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筛查与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等在内的多篇指南与专家共识,以统一临床实践,减少治疗的差异,提高医疗质量;推动循证医学的发展,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多学科合作,集思广益,制定出更全面的治疗方案。期望经过国内各专家的通力合作,以临床问题指导临床研究开展,以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相结合提供精准化、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的诊疗策略。以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书写中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