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NEWS HOTSPOT

  • 17
    2024-06

    全新启航!2024年中国妇产科网第十二届手术视频大赛报名已开启

    各位妇产科同道: “中国妇产科网手术视频大赛”是由中国妇产科网发起、主办的妇科领域手术视频比赛平台,旨在让更多的中青年妇科医生展示规范的手术技能、清晰的手术思路,加强妇产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中国妇产科网手术视频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过十一届,得到越来越多的妇产科同道的响应与参与,也得到众多妇产科领域权威专家的支持和肯定。 2024年“中国妇产科网第十二届手术视频大赛”全新起航,即日起开启手术视频征集活动,诚邀全国各地中青年医师踊跃报名、投稿。 赛程说明 本届大赛初赛采取专家评审(为主)+网络赏析投票(参考)的形式进行,决赛将由一线大咖评出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 01.即日起-2024.9.25截止 视频收集/初审 02.2024.10-2024.11 专家评选+网络投票(初赛) 03.2024.11-2024.12 总决赛(具体时间待定) 参赛详情 参赛对象: 全国优秀妇科医生均可参加 参赛手术视频类型: 本次参赛可根据妇科良性疾病手术或妇科恶性肿瘤手术选择手术视频,请投稿时在邮件标题中做好备注,手术类别不限于宫腔镜、腹腔镜、阴式、开腹、联合术等。 妇科良性疾病手术如: 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宫腔粘连术、盆底重建术等; 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如: 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大网膜切除术等。 参赛视频要求: 01.必须为术者原创的妇科手术视频; 02.必须是同一台手术的录像剪辑,不可多台手术录像拼接; 03.手术录像时间须控制在20分钟内,在视频片头标明手术名称、手术日期、手术病例,手术中配合文字注解或语音解说更佳; 04.视频要求MPRG4(MP4)格式、720p以上、屏幕比16:9、最低码流(数据速率)3500kbps; 05.单个视频大小在500M以下为佳,最大不得超过1G; 06.视频允许剪辑,但不可加速,片中不得出现logo、医院名、术者姓名、患者姓名等敏感因素; 07.每位参赛者最多只能报送一次视频作品,且作品中只能包含一个视频,多投稿件视为作废; 08.参赛作品提交应包括一个手术视频和三个文稿(参赛授权书、手术基本信息、参赛者基本信息)。 报名方式 1、邮箱投稿: 通过官方邮箱进行报名:obgy2000@yapot.com,邮件的标题请严格按照:“参赛视频名称+术者+疾病类型(良性疾病or恶性肿瘤)+术式”的格式填写。邮件中的参赛视频请以附件形式上传,同时附上参赛授权书、手术基本信息和参赛者基本信息。 (参赛授权书、手术基本信息、参赛者基本信息表格,请在微信公众号原文中下载) 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nQvLLvxSabVflvmS9XLhKQ 注: 参赛授权书:打印参赛授权书,手签并拍照作为附件。 手术基本信息包括:手术名称、手术日期、手术病例(患者病史、手术重要步骤、术后病理分析及随访信息等),可提交电子版。 参赛者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医院科室、联系电话、个人照片,可提交电子版。 2、邮寄投稿(不接受快递到付,U盘不退还) 参赛视频拷贝至U盘,并在U盘内建立名为“参赛信息”的文件夹,文件夹中附上参赛授权书、手术基本信息和参赛者基本信息。 收件人:中国妇产科网编辑部 收件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中路41号 嘉泰国际大厦B座1606室
  • 17
    2024-06

    "大医妇瘤" | 精品手术专栏上线啦

    “大医妇瘤”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王军主任、韩世超教授团队携手妇产科网联合推出的手术视频专栏,也是妇产科网首个与院团队合作的手术专栏,旨在让高超手术技艺“落地生花”,分享给有需要的医师,最终使更多患者受益。 大医二院妇产科王军主任、韩世超教授团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妇瘤手术水平,本手术专栏以妇科良性、恶性肿瘤为主线,将持续为大家呈现子宫手术类、附件手术类、肿瘤细胞减灭术类等在内的多个精彩手术视频,难度等级不一,小白医师可以不断跟随更新节奏常温习巩固,精英医师也可作为切磋技艺,互相借鉴的资料,使临床技能不断提升。同时可配合手术实战书籍,相信大家定收获满满,欢迎大家与栏目和术者互动交流。 团队介绍 王军主任、韩世超教授手术团队常年深耕妇科恶性肿瘤手术领域,其所在妇科为省重点专科、高水平妇科肿瘤诊疗中心。团队以胚胎发育理论为基础,以膜解剖理念为指导,在子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总结出一套严谨巧妙的手术规范。无论在无瘤原则的把握、精细解剖的显露,还是在重要结构的保护上,均化繁为简。术中一招一式的可操作性极强,易于新手模仿与复制,大大提高手术安全性,推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的推广与普及。为此,团队秉承交流与发展的学术态度,出版《宫颈癌手术图解》和《卵巢癌手术图解》两部著作,以连续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详细分享手术操作步骤;出版《宫颈癌手术实战解析》和《卵巢癌手术实战解析》两部音像制品,以视频课程的方式分享实战经验,均干货满满,广受业内好评。 书籍推荐 01卵巢癌手术实战解析 微信图片_20240508140837.jpg 图书简介:内含27节共计11小时精选课程,沿袭同系列姊妹篇《宫颈癌手术实战解析》的编写特色,结合典型病例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及评估,详细解析卵巢癌所涉及各术式的手术步骤及操作难点,术野解剖清晰,步骤拆解细化,一招一式均具有可模仿性和可重复性,易于读者深入理解和掌握。 02卵巢癌手术图解 0461b6e299a958d3ae1dfa157fd3bde.jpg 图书简介:本书沿袭《宫颈癌手术图解》的编写特色及编写体系,依托编者实战经验,结合最新的卵巢癌诊治指南,以卵巢癌(如:卵巢的浆液性瘤、黏液性瘤、子宫内膜样瘤、透明细胞瘤、畸胎瘤、卵泡膜细胞瘤、纤维瘤、卵巢睾丸母细胞瘤等)术中解剖为基础,就手术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的不同处理方式、技术要点及难点,清晰地描述手术的关键步骤、手术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操作程序,涵盖开腹、腹腔镜、机器人等手术方法,融入了膜解剖理念,并以千余幅高质量的手术插图展示手术过程,同时配套手术视频,很好地指导临床医生工作。 03宫颈癌手术实战解析 206e81ec2742317af60b442cbfc2d90.jpg 图书简介:本音像产品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军教授和韩世超教授主编的图书《宫颈癌手术图解》的姊妹篇《宫颈癌手术实战解析》,整套视频课程干货满满,指导实践,理论、实操并重,重点、难点、技巧全涵盖,总计包括11章22节,总时长预估15小时。 04宫颈癌手术图解 微信图片_20240508140934.jpg 图书简介:本书共四部分19章,子宫颈癌相关盆腹腔临床解剖辨识、QM分型指导下的子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手术图解、子宫颈癌淋巴结切除手术图解等。涵盖开腹、腹腔镜、机器人等手术方法,以膜解剖理念为指导,以不同胚原单位之间的融合筋膜问隙为手术入路,充分展示了融合筋膜问隙之问的关系及重要结构的分离、切除及保护的要点,并对胚胎源性的无瘤手术原则进行了初步阐释。 团队专家简介 王军主任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机器人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微创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会长 辽宁省妇幼健康协会微无创妇科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宫颈癌手术图解》《卵巢癌手术图解》 主编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宫颈癌手术实战解析》《卵巢癌手术实战解析》 曾赴美国旧金山PacificMedical Center、德国 Humboldt-Universitaut Charite 及挪威 Oslo University Hospital 进行访问学习 于2013年开展了东北地区首例妇科机器人手术,2024年开展东北地区首例5G+远程妇科机器人手术,并荣获“中国达·芬奇手术十万例里程碑杰出贡献奖”。获2023年度“人民网,人民好医生” 妇产科特别贡献奖。 韩世超教授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 学术任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生殖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第二届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妇科肿瘤与肿瘤细胞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微创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妇幼健康协会微无创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免疫学会女性健康与免疫分会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美国 MD Anderson 访学。 师从王军教授,致力于基于膜解剖的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妇科恶性肿瘤的规范诊治、妇科良恶性疾病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微创治疗及经阴道妇科良性疾病微创治疗。熟练开展经脐单孔腹腔镜、V-NOTES 妇科微创手术。主持及参与子宫颈癌相关国家级、省市级课题5项,发表相关 SCI 文章7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宫颈癌手术图解》《宫颈癌手术实战解析》《卵巢癌手术图解》《卵巢癌手术实战解析》。
  • 26
    2024-04

    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医疗新突破,不孕症诊疗管理开启新篇章

    随着“三孩政策”的推进以及现代女性结婚和生育平均年龄的普遍推迟,我国高龄孕产妇增多,加之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工作生活压力增加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我国不孕人群比重与生育风险均不断增加,全新的生育形势为不孕症的临床诊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日前,在2024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年会暨第十八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2024 CCLM)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生殖中心副主任周蓉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生殖科主任医师雷亚兰围绕我国不孕症诊疗管理现状进行了剖析。 不孕率持续走高 临床诊疗亟需创新解决方案 不孕症是一种生殖障碍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约有六分之一的生育期成年人受到不孕症的影响1。在我国,不孕症的患病率亦连年攀升,于2019年发布的《中国妇幼健康事业进展与展望报告》提示,我国不孕率已高达10%-15%,有近5000万人受到不孕症的困扰。 导致女性不孕症的病因繁多,卵巢储备减少、排卵功能障碍、输卵管问题等都可能引起不孕,需充分结合患者风险因素、病史、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一系列不孕症相关检查结果等进行临床诊断与治疗。然而,目前临床面临数据人工录入费时费力、管理流程“老化”等问题,因此,亟需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不孕症患者诊疗数据的信息化与可视化,为优化患者个体化疾病诊疗全周期管理打下重要基石。同时,在妇科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疗中,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之一,若能实现性激素水平周期性变化趋势的清晰展示,无疑将为临床诊疗增添利器。 以患者为中心 以数字化之力破不孕诊疗难题 推动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为广大妇女提供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建立完善妇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 基于临床和患者的实际需求,罗氏诊断生育相关疾病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应运而生。本次CCLM期间,该创新解决方案正式亮相,旨在为临床提供围绕不孕症疾病诊疗全周期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工具,将辅助临床优化不孕症疾病诊疗全周期管理,实现数据信息化、流程清晰化以及会诊便捷化,切实帮助更多中国有生育意愿的女性获得高质量、全疾病周期的诊疗服务,实现优生优育。 借助内置的多种流程管理模块及先进的数字算法,该数字化解决方案能够助力临床实现不孕症患者风险因素、筛查、诊断、治疗、监测在内的诊疗全流程的高效与精细化管理,进而赋能生殖医学中心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加强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充分满足了生殖医学中心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对于患者而言,这一数字化工具能够帮助患者知晓个人诊疗方案,合理进行时间安排配合诊疗,减少就诊时间,进而缓解焦虑情绪,助力顺利怀孕。 更多内容点击详情
  • 07
    2024-04

    卢光琇:22万例试管婴儿背后,是泪水也是温情

    “中国妇女在社会上会面临很多压力,尤其是一旦出现生育障碍,大家都是骂妇女,‘你这个不下蛋的鸡’。即便问题出现在男方身上,女同志们总是会隐忍,因为她们总是为了给丈夫撑个面子。”——卢光琇 ​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终身荣誉院长卢光琇从事辅助生殖行业40多年以来,如今85岁高龄的她还坚持出诊。在卢光琇教授团队带领下,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已诞育超过22万由试管婴儿技术助孕的宝宝。在她在诊疗室中,她目睹过许多不孕不育女性患者留下痛苦的眼泪。 我国不孕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团队发布的全国生殖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至2020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升至18%。以国家统计局统计的育龄女性(15到49岁)3.2亿人来计算,不孕不育女性的数量已经超过5700万。 “怀不上、保不住、生不好”的问题已成为重大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是提高人口生育率的关键,如何做好女性育龄群体的生育力保护,该问题受到关注。 不孕不育背后 卢光琇说,自己受父亲影响从外科医生转向生殖医学,平时看一个门诊经常要花一个多小时。“看着她们遭遇的痛苦,我的心里也很难过。”近些年,卢光琇也感受到了生育趋势的明显变化,晚育的人越来越多。 据了解,最早女性不孕主要受输卵管因素和排卵障碍影响;随着婚育观念的改变,不孕的主要原因是排卵障碍性疾病。排卵障碍性疾病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年龄增大引起的排卵障碍,主要是因为高龄引起的女性卵子发育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的排卵性障碍性疾病多见于多囊卵巢。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 年我国育龄妇女平均初婚年龄为 25.7 岁,平均初育年龄为 26.8 岁,均已远远高于法定结婚年龄,并有继续走高趋势。与此同时,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 当前,生育力下降和老龄化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卢光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目前导致生育人群的生育能力下降主要有年龄、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等因素影响。 “目前,生育年龄依然是影响女性生育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少数的染色体本身有问题、卵巢早衰的情况,但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妇女,年龄在她的生育影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卢光琇教授表示,女性的卵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23岁至30岁是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段。过了35岁,生育能力就开始走下坡路,要面临卵泡数目迅速下降、卵巢衰退速度加快的变化。 乔杰等作者2022年发表在《中国使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上的一篇题为《女性生育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高岭导致女性生育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卵巢衰老,以卵母细胞减少和质量降低为特征,是伴随年龄进展的自然生理现象。卵巢中卵母细胞不断发生闭锁,育龄期女性每个月经周期卵母细胞数量减少约1000个,35岁后下降速度加快,围绝经期仅剩余约750~1000个,女性在绝经前8年生育能力已基本丧失。 人工流产的过程也会对生育能力带来伤害。卢光琇表示,一次人工流产将导致不孕机率增加20%。随着人工流产次数增多,出现盆腔炎症或者输卵管堵塞的概率就会增加。很多不孕症和子宫内膜薄患者,往往是由于反复流产,子宫内膜太薄伤到基底层,导致胚胎着床困难。“生殖道病原体感染与不孕不育发生也有关联,生殖道感染可能会导致输卵管阻塞、子宫内膜炎、宫颈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卢光琇说。 除此之外,造成不孕的还有如不洁性生活,各种环境、噪音、光污染以及营养失衡和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女性的生殖系统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不孕。 女性生育能力如何提高 提高育龄女性的生育能力是提高人口生育率的关键。如何保护女性生育力,受到关注。卢光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辅助生殖行业,接触了太多不孕不育患者,她也深刻意识到生殖健康方面的宣教仍不足。 “公众对女生生育力保护和保存的认知度不高,相关危险因素被忽视或者大众对其认知不够充分。给年轻群体普及正确的生殖健康知识,非常迫切。”卢光琇表示,大家对晚婚晚育就存在认知误区。“我们那个年代说晚婚,是指不要在15、16岁结婚,像我们大学毕业23岁、24岁结婚、生孩子,才叫晚婚晚育。提倡晚婚晚育,不等于说三四十岁才结婚、四五十岁才生孩子。”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中表示,女性年龄是影响生育力及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证据,本指南将大于或等于35 岁定为女性生殖高龄的分界线。大于或等于35 岁的女性,其自然流产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增加,不孕症发生率逐渐增加,妊娠率和活产率开始显著下降,各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不断上升。 “辅助生殖是不孕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我一直都和患者说,能怀一定要自己怀,实在没办法才再考虑。”卢光琇表示,辅助生殖的成功率受到各因素影响,年龄仍是关键。适龄生育是保证女性生育健康宝宝的有效途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妇女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中国有40%的女性患有不同的妇科疾病,已婚女性患有妇科疾病高达70%以上,与女性相关生殖健康疾病从发病率上看主要包括:盆腔炎症性疾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而人工流产术过程中容易诱发盆腔炎症性疾病,卢光琇呼吁,年轻女性要学会科学避孕,尽量避免人工流产对身体的损害。另外,女性群体要保护好卵巢这一珍贵的生育资源,将生育力保护的关口前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早做好疾病筛查,关注自身。 冻卵也是一种生育力保护 近年来,关于放开单身女性冻卵呼声强烈。对于单身女性而言,冻卵是为了给未来提供一个生育的可能,减少年龄对生理的影响,让自己想生的时候还能生。然而,我国的“冻卵”大门一直向单身或健康女性紧闭。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政协委员提交的提案均与有序开放单身女性冻卵服务有关,再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全国政协委员乔杰提交了一份关于着力强化我国生育力保存保障体系,适度有序放开未婚育龄女性自卵冻存限制的提案。她建议,我国基于患者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并在国家行业规范框架下,指定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自用型”卵子库,以面向未婚育龄女性开展冻卵技术,同时应严格规定保存使用期限。 目前我国限制单身女性冻卵的政策依据主要是原卫生部于2003年出台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其中明确“禁止给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卢光琇认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机会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推迟结婚和生育年龄,未婚女性冻卵的诉求也越来越普遍。在合法合规操作下,单身女性冻卵的行为应该被允许。但是同自然妊娠一样,冻卵也不能保证每一个新生婴儿都是健康的。
  • 12
    2024-03

    全球首个权威指南推荐的“双染检测”,优化宫颈癌筛查分流策略

    宫颈癌作为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广大女性的健康。同时,宫颈癌也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且能通过疫苗接种、早期发现和治疗而消除的癌症。因此,定期筛查、及早诊断对于宫颈癌的防治十分关键。 近日,美国阴道镜和子宫颈病理学会(ASCCP)重磅发布了第一个创新的“持久指南”(Enduring Guideline)——《使用 p16/Ki67 双染检测来管理HPV检测阳性个体的推荐》(《Recommendations for Use of p16/Ki67 Dual Stain for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s Testing Positive for Human Papillomavirus》)(以下简称“2024双染指南”)。该指南是由ASCCP联合全美其他19个协会制定,旨在将新的技术和方法、以及新的数据纳入到现有的指南框架,这也是全球首个推荐p16/Ki-67细胞学双染检测(罗氏诊断CINtec® PLUS)用于优化宫颈癌初筛结果异常后的分流及管理的权威指南。 ASCCP指南重磅更新 推动双染检测加速应用 p16/Ki-67 细胞学双染检测是一种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方法,用于同时定性检测宫颈细胞学制片中的p16和Ki-67蛋白。在正常细胞中,p16与Ki-67不会同时出现;当两者同时表达是细胞周期失调的一个明确指标,可提示与持续性HPV感染相关的细胞致癌性转化。p16/Ki-67免疫细胞学双染检测不依赖形态学,易于掌握。该检测与细胞学检测相比,能增加诊断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病变(CIN2+)的灵敏性,降低漏诊率,减少延误诊断的同时减少阴道镜转诊的数量,对于宫颈癌初筛异常后的分流及管理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p16/Ki-67免疫细胞学双染检测技术问世10多年来,在全球范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以及长期的随访数据,此次该技术被纳入2024双染指南也是基于其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 2024双染指南关键要点 ASCCP此次发布的2024双染指南,明确了3个关键要点: 1. 该指南推荐仅限于FDA批准的p16/Ki-67双染细胞学检测(目前罗氏CINtec® PLUS是唯一FDA批准的双染细胞学检测),其他未经FDA批准的双染检测试剂性能可能不相似,不能假设指南推荐具有普遍性; 2. 这些推荐仅限于无症状的女性,有症状女性(比如异常阴道出血或异常子宫出血)参考其他指南推荐; 3. 指南无法对所有双染相关的应用场景进行推荐。 2024双染指南通过资源利用率模型,评价p16/Ki-67双染检测的效能 基于凯撒人群(KPNC)的研究结果,2024双染指南建立了100,000人的筛查和3年随访的模型,比较了p16/Ki-67双染检测和细胞学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资源利用效能,包括:①阴道镜转诊数量;②门诊数量;③检测数量;④诊断发现CIN3+的时间(年)。 2024双染指南对p16/Ki-67双染检测法进行了如下五种情况的推荐: 双染检测法可用于高危HPV(不分型)阳性患者的分流,并根据风险进行管理(推荐等级为A-II);资源利用率模型显示:双染检测比细胞学减少了12%的阴道镜数量,同时减少了40%的CIN3+延误诊断时间。 双染检测法可用于高危HPV部分分型(HPV 16型、18型以及其他12种亚型检测)初筛阳性人群的分流,并根据风险进行管理(推荐等级为A-II);资源利用率模型显示:双染检测比细胞学减少了11%的阴道镜数量,同时减少了22%的CIN3+延误诊断时间。 双染检测法还可以用于HPV和细胞学联合筛查中,对高危HPV(不分型)阳性或其他12种高危HPV亚型阳性,且细胞学结果为NILM、ASC-US或LSIL人群进行分流,并根据风险进行管理(推荐等级为A-II);资源利用率模型显示:双染比细胞学,虽然增加了5.7%的检测数量,但减少了11%的阴道镜数量,同时减少了64%的CIN3+延误诊断时间。 当筛查结果异常、阴道镜检查后或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时,也可以根据指南应用双染检测法(推荐等级为B-II)。 当双染检测法得到的结果为“不满意”,则推荐重新采样(推荐等级为C-III)。 持续创新 罗氏诊断助力全球消除宫颈癌 ATHENA研究是美国本土最大型前瞻性多中心宫颈癌筛查临床试验,旨在优化宫颈癌初筛的策略,共纳入了46,887名女性,研究显示HPV单独初筛优于细胞学单独初筛以及和联合筛查效能相似。基于这个里程碑研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14年批准罗氏的cobas HPV作为首个可用于HPV单独初筛的产品,紧随其后2015年ASCCP联合多个协会制定了过渡期指南,推荐HPV单独初筛用于宫颈癌筛查。目前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开始或计划采用HPV单独初筛的策略。 IMPACT研究是罗氏在美国启动的另一个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改善宫颈癌初筛后的分流策略,共纳入了35,263名女性。研究显示,p16/Ki-67细胞学双染检测在HPV单独初筛阳性后的分流方面优于细胞学分流。2020年FDA批准罗氏诊断CINtec® PLUS作为首个p16/Ki-67细胞学双染检测,用于cobas HPV 阳性后的分流。 此次ASCCP发布的全球首个双染指南,正是基于CINtec® PLUS在美国多个临床研究数据、以及FDA的批准而制定的临床推荐,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宫颈癌筛查分流管理,让更多患者从中获益,为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提供支持。
  • 12
    2024-03

    产科告急!段涛教授:医生IP如何拯救产科未来?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段涛教授在网络发声:救救产科!引起了无数医生的深思和共鸣。 据新闻报道,2024年2月1日,浙江江山市中医院产科部分关停;1月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产科关停。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和2016年的1786万相比,只剩差不多一个零头。 面对产科的业务量在不断萎缩, 很多医院的产科在关闭, 产科和产科医生的出路在哪里? 作为一名产科医生,自己有什么足够好的理由和独特的理由,让患者来自己科室、来找自己产检和分娩?继续同质化的竞争、内卷有用吗? 段涛教授近期在中国妇产科网“每周一课”栏目直播时给出了答案: 避免竞争的出路→差异性和唯一性 差异性和唯一性的载体→个人IP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口碑、品牌与IP的区别。 口碑:熟人社会,知道你,了解你,信任你 品牌:陌生人社会,知道你,了解你,信任你 IP:爱上你,是偏爱,是情绪,价值和意义 IP更多的是品牌人格化,IP提供的是情感寄托;IP是以内容为起点发展起来的,以优质新媒体内容为基础;IP和用户的关系是一种同频共振,是走心的共鸣;IP的终极目标是追求价值和文化认同,因此它提供给用户的是一种情感寄托。 段涛教授总结现阶段,判断医生个人价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技术能力、个人社交网络、个人IP。各行各业都在打造IP,产品或服务仅仅靠功能性已经不够了,还要讲究颜值。大家更愿意为体验付费,为情感付费,付出更高更多的费用。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CI文章、科主任、院长、学科主委、院士... 面对学术金字塔、学术窄门,我们其实不需要具备那么多的能力,那么高的能力,不需要八面玲珑,不需要去讨好那么多人。只要做好你自己,服务好自己的患者就OK,考核医生个人IP的唯一指标就是患者对你的认可。 现在很多新媒体平台上的大IP医生往往都是非主流医生,非主流医院,边缘化科室,小医生,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没病人,没有机会看到了机会,赶上了红利期。 我们产科医生应该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打造更多的可能性,通过跨界真正去释放自己身上的才能和潜能,敢于做斜杠青年,斜杠会让你不同的身份相互成就。 了解段涛教授所讲完整内容,可点击链接查看:https://m.qlchat.com/wechat/page/topic-simple-video?topicId=2000021487935418&pro_cl=sharecard&auditStatus=pass&kfAppId=wx223c05b9c99a8a96&kfOpenId=o7-tPxARfuLM22kYeOxHaZlzNS0E&_sfAuth=1 段涛教授还分享了打造医生IP的4个步骤: 01 贴标签:突出差异性,打造唯一性 大多数患者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大家都希望去寻找最擅长这个疾病的医生帮自己看病做手术,专病标签越明确,匹配度越高。专病标签通常是不超过3个,最好是1个。如果自己没有特别擅长的,专科中的全科医生也是一种标签。标签可以让更多患者找得到、记得住你,做医生选择专病是如此,做自媒体选择自己的标签也是如此,因为在平台海量的账号当中,你想要被人选择,被人记住,你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02 立人设:要放大,但不夸大特质 患者希望看到的是有亲和力的,是接地气的医生,不是浓眉大眼,宇正腔圆,凛然正气,无法让人亲近。放大自己的特点,哪怕是缺点,生动的形象更容易让患者记住、信任和喜欢上你,会有更多情感的连接。例如:霸道总裁、儒雅专家、贴心大叔、邻家小妹。形象、语言、语气、行为、风格要和你的人设相匹配,最好是和自己的性格特点相一致,是本色“出演”,人设不应该是装出来的。 03 长本事:配得上患者对你的信任 有帮助患者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要充分体现你的专业性,要和你的专病标签相匹配,聚焦才能专业,最好是能有一手绝活,别人无法和你比的绝活。 04 涨粉丝:做爆款内容,涨万千粉丝 如何涨粉: 线下靠口碑,线上靠IP,有了清晰的标签、鲜活的人设、专业的能力,再加上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就可以些等粉丝上涨了。 坚持,坚守,做时间的朋友,等待复利的出现。 如何做爆款: 爆款有方法论,爆款是有公式的,爆款是可以学的,爆款是试出来的。做出爆款的人也无法轻易复制爆款,决定爆款除了算法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偶然因素。 如何看待新媒体焦虑和IP焦虑? 现在新媒体平台太多,平台红利期已过,流量太分散,现在做是不是太晚了?段涛教授告诉我们:It's never too late, the early the better. 变化太快跟不上怎么办?我们追求的不是变,而是未来5-10年不变的是什么?不会变的是:产品、服务、内容、场景、链接、互动。 了解段涛教授所讲内容案例和更多内容,可点击链接查看:https://m.qlchat.com/wechat/page/topic-simple-video?topicId=2000021487935418&pro_cl=sharecard&auditStatus=pass&kfAppId=wx223c05b9c99a8a96&kfOpenId=o7-tPxARfuLM22kYeOxHaZlzNS0E&_sfAuth=1
  • 08
    2024-03

    两会速递 | 未婚女性冻卵有望?乔杰委员:适度有序放开冻卵和赠卵限制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提交了三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关于着力强化我国生育力保存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生育严峻形势。乔杰院士建议,有序开放卵子库服务范畴限制,强化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保障体系。 乔杰院士建议,第一阶段,指定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自用型”卵子库,适度有序放开未婚育龄女性自卵冻存限制。建议我国基于患者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并在国家行业规范框架下,指定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自用型”卵子库,以面向未婚育龄女性开展冻卵技术,同时应严格规定保存使用期限。 乔杰院士建议,第二阶段,国家主管部门依托具有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建设“捐赠型”卵子库,适度有序放开育龄女性赠卵限制。可在现有行业政策“不孕患者之间卵的无偿赠予”的基础上,有条件地限制性放开已婚已育、无再生育计划的育龄女性健康志愿者赠卵,增加卵的来源,解决燃眉之急。 乔杰院士表示,卵子库的搭建和完善不仅能保障冻卵、赠卵等健康生育和临床治疗需求,更是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相关科学研究的可靠抓手。应抓住时机提前布局,有组织地搭建卵子生物资源库共享平台并加强监管,并进一步从源头完善我国人类遗传资源整合、管理与使用体系。 乔杰院士建议,由政府主导成立国家级的针对卵子等生物资源库的“监管委员会或工作组”,指定专门机构或部门,定期制定技术质控标准,开展资质审批及提请制定法规等,加强对卵子等人类遗传生物资源储存、转运等管理,防止冷冻卵子、冷冻胚胎被自行取走,引发相关法律问题。 乔 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荣誉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等。 长期致力于从事妇产及生殖健康相关临床、基础研究与转化工作,在女性生殖障碍疾病病因及诊疗策略、生育力保护保存、人类配子及胚胎发育机制、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持续关注妇幼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守护妇儿全生命周期健康。
  • 01
    2024-03

    国际HPV知晓日 | 魏丽惠教授:未来完全可以达到消除宫颈癌的目标!疫苗接种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

    2018年起,国际乳头瘤病毒学会将每年的3月4日定为“国际HPV知晓日”,呼吁公众关注了解HPV及其引起的相关疾病。转眼间到了第七个国际HPV知晓日,消除宫颈癌行动仍在进行中,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带来相关分享内容。 PART.01 2020年WHO正式发布《加速消除宫颈癌全球战略》,194个国家积极响应,中国近些年加强积极宣传活动,通过“国际HPV知晓日”使群众对HPV与宫颈癌的关系更加了然,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点事项的明确: 1.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即高危HPV是宫颈癌发病的主要原因; 2.宫颈癌疫苗接种可以防止被高危型HPV感染,目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经过筛查,可以在早期发现HPV和宫颈癌,并及时阻断。
  • 26
    2024-02

    重磅发布 |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管理指南(2023)上线,十大推荐一览!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撰写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临床管理指南(2023)》正式上线!该指南是继2015版指南后,首个针对妊娠期人群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管理指南。本指南基于国内外指南共识和新近发表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新,共撰写了中/英两个版本,旨在指导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诊治和管理。 指南中十大临床问题及其推荐意见 01 与ICP相关的高危因素 推荐意见 1-1 ICP的高危因素包括孕妇年龄(<25岁或>35岁)、孕前BMI过低和肥胖、多胎妊娠、体外受精、剖宫产史、≥2次流产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血小板减少症、高脂血症、GDM以及既往有肝胆疾病史等(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推荐意见 1-2 建议临床医生排查ICP的高危因素,尤其是ICP高发地区;做好孕期教育、孕期保健与评估,监测孕期血压、血糖、体重增长出现异常等情况,及时发现和控制高危因素(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02 ICP的临床表现 推荐意见 2-1 如果孕妇中晚孕期出现皮肤瘙痒、伴有抓痕、黄疸或消化道症状,推荐临床医生关注上述症状并对孕妇进行ICP筛查(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03 ICP对围产结局的影响 推荐意见 3-1 产前检查时应告知ICP孕妇相关围产结局,ICP主要围产不良结局包括死胎、早产、羊水粪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子痫前期等(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推荐意见 3-2 死胎和早产的发生风险与总胆汁酸浓度有关,当母体总胆汁酸水平大于100μmol//L时,死胎和早产风险显著增高(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04 如何诊断ICP? 推荐意见 4-1 妊娠期间出现其他原因无法解释的皮肤瘙痒,应警惕ICP(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推荐意见 4-2 母体空腹TBA水平≥10μmol/L或非空腹TBA水平≥19μmol/L可诊断为ICP(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推荐意见 4-3 血清氨基转移酶可作为ICP诊断的生化参考指标,但不是诊断ICP的必要标准(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4-4 确立ICP的诊断必须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皮肤瘙痒或者血清总胆汁酸升高等实验室检查异常。建议常规行超声检查以排除孕妇的肝胆系统外科疾病(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05 如何对ICP严重程度进行分度? 推荐意见 5-1 轻度ICP诊断标准:(1)母体空腹血清TBA水平≥10~39μmol/L或随机血清TBA≥19μmol/L~39μmol/L;(2)临床症状以皮肤瘙痒为主,无明显其他症状(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推荐意见 5-2 重度ICP诊断标准:(1)母体血清TBA水平≥40μmol/L~99μmol/L;(2)胆红素>正常值;(3)伴有其他情况,如多胎妊娠、子痫前期、复发性ICP、曾因ICP致围产儿死亡者等上述情况之一者(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推荐意见 5-3 极重度ICP诊断标准:母体血清TBA水平≥100μmol/L(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06 ICP如何进行妊娠母胎监测? 推荐意见 6-1 对于轻度ICP每1~2周复查1次TBA直至分娩;重度和极重度ICP推荐每周1次复查一次TBA直至分娩(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6-2 建议通过胎动、胎儿电子监护及超声检查监测胎儿宫内情况,但胎儿监测并不能减少死胎的发生(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07 ICP可否进行药物治疗? 推荐意见 7-1 推荐将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UDCA)作为ICP治疗的首选用药。腺苷蛋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e)可作为ICP治疗二线用药或联合治疗用药(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08 如何确定ICP患者的分娩时机? 推荐意见 8-1 ICP终止妊娠时机应综合考虑孕妇TBA水平、孕龄、生育史、既往ICP病史和死胎史、产前检查、发病孕周等因素(强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8-2 轻度ICP在妊娠38~40周告知孕妇继续妊娠或终止妊娠的风险,在孕妇权衡利弊后尽可能39周后终止妊娠(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推荐意见 8-3 重度ICP建议36~38周终止妊娠(强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8-4 极重度ICP患者,建议妊娠36周终止妊娠。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35~36周终止妊娠:(1)剧烈瘙痒且药物治疗无效;(2)肝功能继续恶化;(3)既往有ICP导致妊娠36周前死胎史(强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8-5 妊娠37周前终止妊娠,应给予促进胎肺成熟治疗(强推荐,证据等级高)。 09 ICP患者如何选择分娩方式? 推荐意见 9-1 ICP不是剖宫产指征,建议计划性催引产和阴道分娩终止妊娠(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9-2 重度和极重度ICP,阴道分娩时应密切胎儿监护,必要时持续电子胎心监护。当胎儿监护反复出现异常时,可放宽剖宫产指征(弱推荐,证据等级低)。 推荐意见 9-3 ICP孕妇阴道分娩和分娩镇痛均按照相应指南执行(强推荐,证据等级低)。 10 ICP产后如何随访? 推荐意见 10-1 ICP分娩后应检测产妇血清TBA浓度和肝功能指标,确定瘙痒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是否恢复正常。如未恢复正常,应将患者转诊到肝脏专科医生,以评估是否合并潜在肝胆疾病(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推荐意见 10-2 既往有ICP病史再次妊娠需警惕ICP再发,在妊娠早期应检测 TBA、肝功能等指标。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孕期监测和管理(强推荐,证据等级中)。
  • 07
    2024-02

    中国视角丨乔杰、黄荷凤两大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揭示:“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并不能显著提高子代活产率

    2024年2月5日,顶级医学期刊《Lancet》(柳叶刀)正刊发表了一篇由中国两位院士团队领衔的“常规体外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两种技术用于解决非重度男性因素不孕的临床试验”。研究涵盖了中国八个省份的10个生殖医学中心共2387对夫妇,结果显示常规体外受精与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在首次胚胎移植后的活产率没有显著差异(36.6%vs33.8%),且两种技术在孕妇、胎儿和新生儿的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 这项研究将非重度男性不育症的夫妇按1:1的比例进行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常规体外受精和ICSI,旨在评估与常规试管婴儿相比,ICSI是否影响首次胚胎移植后的活产率。 在2018年4月4日至2021年11月15日期间,研究共筛选了3879对夫妇,最终2387对 (61.5%)夫妇入组,其中1184对(49.6%)进行ICSI,1203对(50.4%)进行常规体外受精。两组的基线和临床特征相似。在ICSI组中,女性伴侣的年龄在20-50岁之间,男性伴侣的年龄在23-64岁之间;常规体外受精组中女性伴侣的年龄在21-49岁之间,男性伴侣的年龄在22-59岁之间。 研究结果发现,ICSI治疗组和常规IVF治疗组的第一次移植后活产率分别为33.8%和36.6%,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aRR=0.92,95% CI:0.83~1.03)。 两组之间在次要结局指标上的比较结果发现:与常规IVF治疗组相比,ICSI治疗组的D3可利用胚胎数较少、移植率较低;在受精率、受精失败率、流产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率等其它次要结局指标上,两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此外,研究团队还随访了本次体外受精治疗周期的后续移植及妊娠情况(即:使用本次常规IVF或ICSI获得的剩余胚胎进行多次移植),结果发现:在随机后12个月内进行胚胎移植的所有研究对象中,ICSI治疗组的累积活产率(44.5%)显著低于常规IVF治疗组(50.9%)[aRR=0.88,95% CI:0.81~0.96];持续随访观察至2023年8月31日,ICSI治疗组的累积活产率(46.7%)仍显著低于常规IVF治疗组(52.6%)[aRR=0.89,95% CI:0.82~0.97]。生存分析结果也证实了与上述一致的研究结论。 目前ICSI技术在不孕患者中的广泛使用,主要是考虑到ICSI可能会提高受精率、降低完全受精失败的发生风险,这样就能增加可移植的胚胎数量,从而提高获得活产儿的机会。然而,既往两项多中心随机试验(Bhattacharya S, et al, Lancet, 2001;Dang VQ, et al, Lancet, 2021)已经证实,在非男性因素的不孕夫妇人群中,与常规IVF技术相比,ICSI技术并不能提高移植率或活产率。在本研究中,研究团队更进一步地聚焦于非严重男性因素的不孕夫妇人群,研究结果证实,ICSI技术不能提高第一次移植后的活产率,且由于获得的可利用胚胎数较少,整个体外受精周期的累积活产率也显著低于常规IVF组。 此外,与常规IVF技术相比,ICSI技术需要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将精子注射到卵母细胞胞浆内,绕过了精卵结合的自然选择过程,实验室操作过程相对复杂,治疗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无论从有效性、安全性或经济性的角度考虑,常规IVF技术都应被推荐为治疗非严重男性不孕患者的最佳选择方案。该项最新研究结果将为国际指南提供最佳循证依据,进一步规范ICSI技术的适应证,避免ICSI技术的滥用,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降低不孕治疗费用,有助于让更多的不孕夫妇和家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