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NEWS HOTSPOT

  • 05
    2025-06

    最全丨妇产科国际会议列表速览

    妇产科国际会议列表速览 妇产科 1. 2025.5.21 | 2025年第16届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WCE) | 澳大利亚悉尼 | 妇产科 2. 2025.5.23 | 2025年第77届日本妇产科学会年会(JSOG) | 日本冈山 | 妇产科 3. 2025.5.28 | 2025年第17届世界医学围产大会双年会(WCPM) | 美国华盛顿 | 妇产科 4. 2025.6.5 | 2025年第29届欧洲欧洲妇产科大会(EBCOG) | 德国法兰克福 | 妇产科 5. 2025.6.15 | 2025年第20届世界更年期大会(IMS) | 美国旧金山 | 妇产科 6. 2025.6.17 | 2025年第81届加拿大妇产科医生学会年度临床与科学会议(ACSC) | 加拿大惠斯勒 | 妇产科 7. 2025.6.21 | 2025年妇女健康、产科和新生儿护士协会年会(AWHONN) | 美国奥兰多 | 妇产科 8. 2025.6.23 | 2025年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世界大会(RCOG)| 英国伦敦 | 妇产科 9. 2025.6.29 | 2025年第21届世界胎儿医学大会(FMF) | 捷克布拉格 | 妇产科 10. 2025.7.12 | 2025年第108届美国内分泌协会年会(ENDO)| 美国旧金山 | 妇产科 11. 2025.7.25 | 2025年第10届亚太更年期联合会科学会议(APMF)| 马来西亚吉隆坡 | 妇产科 12. 2025.9.11 | 2025年第28届国际外阴阴道病研究学会双年会(ISSVD)​ | 美国芝加哥 | 妇产科 13. 2025.9.14 | 2025年第35届世界妇产超声大会(ISUOG) | 墨西哥坎昆 | 妇产科 14. 2025.9.18 | 2025年美国妇产科协会年会(AGOS)| 美国丹佛 | 妇产科 15. 2025.10.5 | 2025年第25届国际妇产科联合会世界大会(FIGO) | 南非开普敦 | 妇产科 16. 2025.10.10 | 2025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产科医学学会年会(SOMANZ) | 新西兰奥克兰 | 妇产科 17. 2025.10.12 | 2025年国际胎儿医学与外科学会大会(IFMSS) | 美国旧金山 | 妇产科 18. 2025.10.22 | 2025年北美更年期学会年会(NAMS)| 美国奥兰多 | 妇产科 19. 2025.10.30 | 2025年第29届国际产前诊断与治疗大会(ISPD) | 南非开普敦 | 妇产科 20. 2025.11.27 | 2025年第33届世界妇产与不孕症争议大会(COGI) | 意大利罗马 | 妇产科 妇瘤 1. 2025.5.30 | 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 | 美国芝加哥 | 肿瘤 2. 2025.6.19 |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妇科肿瘤年会(ESMO GYN) | 奥地利维也纳 | 肿瘤 3. 2025.7.17 | 2025年第67届亚洲妇科肿瘤学会大会与日本妇科肿瘤学会年会(ASGO/JSGO)​ | 日本东京 | 肿瘤 4. 2025.10.17 |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 | 德国柏林 | 肿瘤 5. 2025.11.5 | 2025年国际妇科癌症协会全球会议(IGCS) | 南非开普敦 | 肿瘤 妇科内镜 1. c2025.5.21丨2024年第17届欧洲妇科泌尿协会年会(EUGA2024)丨捷克布拉格丨妇科内镜 2. 2025.6.9 | 2025年英国阴道镜与宫颈病理学会年会(BSCCP) | 美国谢菲尔德 | 妇科内镜 3. 2025.9.4 | 2025年25届亚太妇科内镜及微创治疗协会年会(APAGE) | 中国上海 | 妇科内镜 4. 2025.10.19 | 2025年第34届欧洲妇科内镜学会年会(ESGE) |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 妇科内镜 5. 2025.11.8 | 2025年第54届AAGL妇科微创手术全球大会(AAGL) | 加南大温哥华 | 妇科内镜
  • 17
    2025-06

    BJOG最新丨不孕背后的“隐形杀手”:子宫内膜异位症全球负担数据揭秘——为什么这些地区的女性更易中招

    在导致女性不孕的众多病因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堪称“隐形杀手”——它悄无声息地损害女性生育能力,却因症状隐匿常被忽视。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刘义教授团队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刘恒炜教授团队在《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2025年发表的题为“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Infertility due to Endometriosis: Result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 and Forecast to 2044”的研究,并依托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系统分析了1990-2021年全球、区域及国家层面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症的疾病负担,并预测了2044年的趋势。研究致力于揭示这一“隐形杀手”在地域分布、年龄阶段等维度的流行规律及成因,为制定全球防控策略提供关键依据,解答哪些女性和地区更易受其威胁的核心问题。 一、触目惊心的数据:不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全球关联 全球每6对夫妇就有1对面临不孕,其中约30%的女性不孕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最新研究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揭示这一“沉默杀手”的真实面貌: 01 患病率虽降,病例数攀升 1990-2021年,全球年龄标准化患病率(ASPR)从81.99/10万降至60.61/10万,但总病例数从109万增至118万。这一变化与人口增长(如育龄女性基数扩大)及诊断率提升相关。 02 区域差异显著 ❖低SDI地区:2021年ASPR达78.78/10万,病例数210,623例,负担最重。 ❖高SDI地区:ASPR仅45.44/10万,病例数115,121 例,负担最轻。 03 类型差异 原发性不孕ASPR年降幅(-1.13%)大于继发性不孕(-0.90%),提示初发患者干预效果更显著。 二、人群与地域及年龄特征:谁是高危人群? (一)年龄阶段的“双重高峰” ✦25-29岁:发病与不孕的“黄金干预窗口” 该年龄段ASPR最高,青春期未治疗的痛经可能是重要诱因。研究显示,初潮早(<12岁)且月经周期短(<21天)的女性,30岁前患子宫内膜异位症风险增加37%。此时卵巢功能旺盛,但病灶易引发盆腔粘连,需警惕“无痛经≠无内异症”的隐匿性。 ✦35岁+:继发性不孕的转折点 35-39岁女性中,继发性与原发性不孕比例达峰值(高SDI地区持续至45-49岁)。随年龄增长,卵巢储备下降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进展形成“双重打击”,40岁后自然妊娠率每年下降15%-20%,需尽早干预。 (二)地域分布的“贫富鸿沟” ✦低SDI地区:诊断与治疗的“双重洼地” 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南亚等地区,因超声覆盖率不足20%、腹腔镜手术率<5%,70%患者依赖临床症状诊断(误诊率45%)。同时,辅助生殖技术覆盖率不足1%,90%重症患者被迫放弃生育。 ✦高SDI地区:防控标杆与潜在短板 北美高收入地区通过全民医保实现腹腔镜检查覆盖率92%、IVF周期数/百万人口达1,200次,诊断延迟从7年缩短至2.3年。但俄罗斯、立陶宛等国家ASPR仍高于同层级地区,提示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依然存在。 三、未来趋势与防控短板 (一)2044年预测:病例数增、区域差距扩大 全球病例数将破123万。SPR持续下降但区域失衡,全球ASPR降至53.51/10万。 (二)三大核心挑战 01 诊断依赖有创检查 全球58%病例依赖腹腔镜确诊,低SDI地区仅3%可接受检查,70%轻度病灶漏诊。 02 治疗可及性鸿沟 高SDI地区IVF覆盖率35%,低SDI地区不足1%,90%重症患者被迫放弃生育。 03 政策与科研投入不足 全球研究资金仅占癌症研究的1.2%,低SDI地区基层医生培训率不足15%。 四、临床与政策建议:精准干预与公平性提升 (一)诊断与治疗“三步法” 01 快速筛查 询问“进行性痛经、非经期盆腔痛、备孕1年未孕”三大症状,联合经阴道超声(查巧克力囊肿,敏感性82%)和血清CA125(>35U/mL警惕)。 02 分层治疗 ❖轻度(I-II期):口服避孕药或GnRH拮抗剂,6个月未孕启动人工授精(AIH)。 ❖中重度(III-IV期):腹腔镜手术后3个月内启动GnRH激动剂,6个月未孕直接IVF(长方案提升着床率)。 ❖复发性病例:二线药物或二次手术,年龄>35岁直接IVF避免卵巢损伤。 03 特殊人群管理 青春期患者首选孕激素缓解疼痛,肥胖患者(BMI>28)需减重5%降低复发风险。 (二)政策与全球协作 ✦基层能力强化:在低SDI地区推广“腹腔镜流动筛查车”,培训社区卫生工作者使用便携式超声(如印度ASHA模式)。 ✦医保与科研倾斜:参考澳大利亚,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纳入慢性病管理,提供IVF费用补贴(如50%);加速唾液miRNA等无创诊断技术临床转化,缩短诊断延迟(目标从5.8年至2年)。 ✦国际资源共享:建立跨区域诊疗指南,高SDI地区向低SDI地区输出微创技术培训与专家支持。 让每一个生育愿望,都不因地域与年龄而妥协 从尼日尔到冰岛的数字差距,不是冰冷的统计结果,而是千万女性被折叠的生育希望——当25岁的非洲女性因缺乏超声检查而延误诊断时,同龄的欧洲女性已通过早期干预保留生育可能;当40岁的南亚女性因负担不起IVF而被迫放弃时,同年龄段的北美女性正通过医保支持尝试辅助生殖。 子宫内膜异位症致不孕的防控,是对全球卫生公平的考验,更是对“每个女性都应享有生育自主权”的承诺践行。我们呼吁:让医疗技术的进步追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让基层医疗的温暖覆盖每一寸土地,让年龄不再是生育的枷锁,地域不再是健康的鸿沟。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鲜活的生命期待。愿每一次诊断不再因资源匮乏而延迟,每一次治疗不再因经济压力而放弃——这不仅是医学的温度,更是文明社会应有的模样。 参考文献: 1. S. A. Carson and A. N. Kalle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nfer-tility: A Review,” JAMA 326, no. 1 (2021): 65–76. 2. M. Vander Borght and C. Wyns, “Fertility and Infertility: Definition and Epidemiology,” Clinical Biochemistry 62 (2018): 2–10. 3. P. De Corte, M. Klinghardt, S. von Stockum, and K. Heinemann, “Time to Diagnose Endometriosis: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132, no. 2 (2025): 118–130. 4. T. Zhu, H. Marschall, K. E. Hansen, et al., “Consensus on Symptom Selection for Endometriosis Questionnaires: A Modified e-Delphi Study,”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2025): 1–7. 5. K. T. Zondervan, C. M. Becker, K. Koga, S. A. Missmer, R. N. Taylor, and P. Viganò, “Endometriosis,”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4, no. 1 (2018): 9. 6. H. S. Taylor, A. M. Kotlyar, and V. A. Flores, “Endometriosis Is a Chronic Systemic Disease: Clinical Challenges and Novel Innovations,” Lancet (London, England) 397, no. 10276 (2021): 839–852. 7. A. Vallée, P. F. Ceccaldi, M. Carbonnel, A. Feki, and J. M. Ayoubi, “Pollution and Endometriosis: A Deep Dive Into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n Women's Health,”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131, no. 4 (2024): 401–414. 8. G. Bonavina and H. S. Taylor, “Endometriosis-Associated Infertility: From Pathophysiology to Tailored Treatment,”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13 (2022): 1020827. 9. D. de Ziegler, B. Borghese, and C. Chapron, “Endometriosis and Infer-tility: 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Lancet 376, no. 9742 (2010): 730–738. 10. H. J. Kim, M. P. Fay, E. J. Feuer, and D. N. Midthune, "Permutation Tests for Joinpoint Regression with Applications to Cancer Rates," Statistics in Medicine 19, no. 3 (2000): 335 - 351. 11. A. Bell, "Age Period Cohort Analysis: A Review of What We Should and Shouldn't Do," Annals of Human Biology 47, no. 2 (2020): 208 - 217. 12. P. S. Rosenberg and W. F. Anderson, "Age - Period - Cohort Models in Cancer Surveillance Research: Ready for Prime Time?"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 no. 7 (2011): 1263 - 1268. 13. M. Knoll, J. Furkel, J. Debus, A. Abdollahi, A. Karch, and C. Stock, "An R Package for an Integrated Evaluation of 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Cancer Incidence Projection," BMC Medic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 no. 1 (2020): 257. 14. Y. Xie, B. Bowe, A. H. Mokdad, et al., "Analysi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Highlights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Trend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From 1990 to 2016," Kidney International 94, no. 3 (2018): 567 - 581. 15. P. Das Gupta, "Standardiz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Rates From Cross - Classified Data," Genus 50, no. 3 - 4 (1994): 171 - 196. 16. WHO, Handbook on Health Inequality Monitoring: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Low - and Middle - Income Countrie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 17. L. Henry and M. Nisoll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Human Reproduction and Infertility," Medicina (Kaunas, Lithuania) 60, no. 10 (2024): 1627, https://doi.org/10.3390/medicina60101627. 18. A. Sen, V. A. Kushnir, D. H. Barad, and N. Gleicher, "Endocrine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Female Infertility,"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10, no. 1 (2014): 37 - 50. 19. Y. Liang, J. Huang, Q. Zhao, et al.,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and Trends of Infertility Among Individuals of Reproduc - tive Age (15 - 49 Years) From 1990 to 2021, With Projections to 2040,"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s (2025): 1 - 16. 20. A. Van Der Kelen, Ö. Okutman, E. Javey,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vidence Assessment of Monogenic Gene - Disease Relationships in Human Female Infertility and Differences in Sex Development,"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9, no. 2 (2023): 218 - 232. 21. C. Harder, R. V. Velho, I. Brandes, J. Seboull, and S. Mechsner, "As - sessing the True Prevalence of Endometriosis: A Narrative Review of Literature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The Official Organ of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167, no. 3 (2024): 883 - 900. 22. C. Flatley, J. Krijtauskas, K. Ytterberg, J. Juodakis, P. Sole - Navais, and B. Jacobson, "Endometriosis - related Genetic Factors and Their Role in Preterm Birth: A Two - Sample Mendelian Randomisation Study,"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2024): 1 - 8. 23. I. Dymanowska - Dyjak, K. Frankowska, M. Abramuk, and G. Polak, "Oxidative Imbalance in Endometriosis - Related Infertility - The Therapeutic Role of Antioxida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5, no. 12 (2024): 6298, https://doi.org/10.3390/ijms25126298. 24. A. Erusso, V. Chiantera, P. Serra, et al., "Impact of Surgery on Re - productive Outcomes in Women With Deep Endometriosis and Proven Presurgical Infertility: Facts and Controversies," Best Practice & Re - 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96 (2024): 105254. 25. C. Oberm, M. Olovsson, T. Tyden, and I. Sundstrøm - Poromaa, "En - dometriosis Risk and Hormonal Contraceptive Usage: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 - cology 131, no. 10 (2024): 1352 - 1359. 26. B. Atis and E. Somigliana, "Endometriosis, Staging, Infertility and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Time for a Relink,"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49, no. 1 (2024): 103943. 27. N. Censul, H. R. Haber, P. R. Movilla, et al., "Continued Improve - ment to Imag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Triage of Endometriosis: The Role of the Multi - Disciplinary Conference," Current Problems in Diagnostic Radiology 53, no. 6 (2024): 663 - 669. 28. J. Lee and S. Kim, "Is It the Best Option? Robotic Surgery for Endo - metriosis," Life (Basel, Switzerland) 14, no. 8 (2024): 982, https://doi.org/10.3390/life14080982. 29. J. Wang, M. Wei, A. Xu, and S. Zhang, "Effects of Pretreatment With Long - Acting Gonadotropin -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s on Pregnancy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Minimal and Mild Peritoneal Endometrios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74 Frozen - Thawed Embryo Transfer Cy - cles," Medicine 103, no. 36 (2024): e39553. 30. A. Alonso, K. Günthert, S. Maheux - Larocque, and J. Abbott, "Medical management of Endometriosis," Current Opinion in Obstetrics & Gyne - cology 36, no. 5 (2024): 353 - 361. 31. H. Fang, H. Zhang, A. Vargas Bustamante, et al., "Regional Dispar - it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onatal Mortality and Hospital De - livery in China," JAMA Network Open 7, no. 11 (2024): e2443423. 32. J. Al Karmi, M. A. Alshroof, T. A. Haddad, et al., "Urinary and Re - 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Symptoms and Menstrual Hygiene Practice in Refugee Camps in Jordan: A Cross - Sectional Study," Women's Health (London, England) 20 (2024): 1745507214240920. 33. S. Bhasin, A. Shukla, and S. Desai, "Services for Women's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in India: An Analysis of Treatment - Seeking for Symptoms of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s in a Nationally Repre - sentative Survey," BMC Women's Health 20, no. 1 (2020): 156. 34. R. Zhang, D. Kang, S. Yang, et al., "Women's Self - Reported Symp - toms of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Medical Consultations, and Fac - tors Influencing Them in Less Developed Regions: Perimenopausal and Older Women in Need of Urgent Attentio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2 (2024): 1401474. 35. Y. Xie, Y. Ren, C. Niu, Y. Zheng, P. Yu, and L. Li, "The Impact of Stigma on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Infertile Women: A Sys - 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2022): 1093459. 36. V. S. Baranov, T. E. Vaschenko, N. Shved, et al., "Genetic Factors of Predisposition to Endometriosis and Response to Its Treatment," Gene - tika 35, no. 2 (1999): 243 - 248. 37. M. Lamp, M. Saare, T. Laisk, et al., "Genetic Variations i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ut Not in Angiotensin I - Converting En - zyme Genes Are Associated With Endometriosis in Estonian Women," Europe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Gynecology, and Reproductive Biology 153, no. 1 (2010): 85 - 89. 38. M. Ośpiński, A. Motowicka, P. Wirszlin, J. Skrzypeczak, P. P. Ja - godzinski, and M. Szczepanska, "Involvement of 17β - 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Gene 1 937 A>G Polymorphism in Infertility in Polish Caucasian Women With Endometriosis," Journal of Assisted Re - production and Genetics 34, no. 6 (2017): 789 - 794. 39. V. B. Alexeev, S. Y. Balashov, and O. Y. Duga, "Prevalence and Risk of Endometriosis in Industrial Territories," Meditsina Truda i Pro - fessional'nye Zabolevaniia 8, no. (2015): 14 - 18. 40. I. T. Oliveira, P. V. Pinto, and I. F. Bernardes, "Non - Invasive Diag - nosis of Endometriosi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Female Adults: A Sys - 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 (2024). 41. N. D. Barnard, D. N. Holtz, N. Schmidt, et al., "Nutrition in the Pre - 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A Review," Frontiers in Nutri - tion 10 (2023): 1089891. 42. V. Balasubramanian, R. Saravanan, L. D. Joseph, et al., "Molecular Dysregulations Underlying the Pathogenesis of Endometriosis," Cellular Signalling 88 (2021): 110139. 43. C. Hicks, M. Leonardi, X. Y. Chua, et al., "Oral, Vaginal, and Stool Microbial Signatures in Patients With Endometriosis as Potential Diag - nostic Non - Invasive Biomarker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132 (2025): 326 - 336. 44. Y. Hartnett, R. Conlan-Trant, R. Duffy, and A. M. Doherty, “Cross - Disciplinary Working Between Gynaecologists and Mental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 Mixed - Methods 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 BMJ Open 14, no. 10 (2024): e091378. 45. M. Lu, B. Lu, and L. Wang, “Tempo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Burden: The Interplay of Population Aging, Population Growth, and Low Physical Activity, 2010 - 2019,”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 Health (2024): 1 - 10. 46. D. Shen, S. Yang, C. Qi, and H. Yang, “Global, Regional, and Na - tional Prevalence and Disability - Adjusted Life - Years for Female In - fertility: Results From a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1990 - 2019,” Gynecologic and Obstetric Investigation (2024): 1 - 17. 47. Y. Wang, W. Wang, H. Li, and Q. Du, “Trends in the Burden of Fe - male Infertility Among Adults Aged 20 - 49 Years During 1990 - 2019: An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BMJ Open 14, no. 7 (2024): e084755. 48. Z. Khan, K. Vincent, T. Rai, and S. Dixon, “A Lack of Sociodemo - graphic Participant Diversity in Endometriosis Evidence Risks Unrep - resentative Clinical Guidance: A Structured Review of the Evidence Contributing to a NICE Guidelin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74, no. Suppl 1 (2024): bjgp24X737697. 49. Y. Dabi, S. Suisse, A. Puchar, et al., “Endometriosis - Associated In - fertility Diagnosis Based on Saliva MicroRNA Signatures,” Reproduc - tive BioMedicine Online 46, no. 1 (2023): 138 - 149. 50. G. G. Incognito, F. Di Guardo, F. A. Gulino, et al., “Interleukin - 6 as a Useful Predictor of Endometriosis - Associated Inferti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ertility & Sterility 17, no. 4 (2023): 226 - 230. 专家简介 刘义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生殖中心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生殖健康学会常务理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评审专家 ❖《生殖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JCEM、AMJ Reprod Immuno等特约审稿人 主要从事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及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Hum Reprod”、“Fertil & Steril”及“Biol Reprod”等杂志发表论文100多篇。 刘恒炜 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科,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学术任职: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分会委员 ❖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会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妇科内分泌专委会内异症学组成员 ❖Innovation、Proliferation、Medicine Advance、Imed、《临床与病理杂志》中青年编委。 科研及擅长领域: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内异症)、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中央高校自主创新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多篇。 擅长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息肉等微创手术。 责编:煎薯片
  • 17
    2025-06

    改写生命密码,见证医学奇迹!CRISPR技术成功攻克两大罕见病,为患者开启基因治疗新纪元

    近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罕见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名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成功接受治疗,为全球众多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 5个月大婴儿成为全球首例CRISPR 2.0疗法受益者 5个月大的KJ Muldoon出生后确诊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型(CPS1)缺乏症(发病率1/130万),血氨水平飙升至正常值30倍以上。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团队为其定制CRISPR 2.0疗法,开发腺苷碱基编辑器(K-abe),通过mRNA纳米颗粒靶向修复父源基因突变。2025年2月至4月三次注射后,其血氨水平接近正常,酶功能部分恢复,成为全球首例体内CRISPR 2.0个性化编辑成功案例。该治疗从基因诊断到应用仅耗时6个月,无需肝移植,开辟罕见病治疗新路径。 18岁少年成功接受先导编辑治疗 一名18岁慢性肉芽肿病(罕见免疫疾病)患者接受CRISPR 3.0阶段的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治疗。Prime Medicine公司通过可编程方式纠正致病基因突变,修复免疫细胞功能。2025年5月19日《Nature》报道显示,治疗一个月后,患者体内三分之二中性粒细胞关键酶功能恢复,且无严重副作用,标志着CRISPR技术从“单碱基修正”向“复杂基因段落改写”升级 CRISPR技术迭代升级,引领基因治疗新时代 CRISPR技术历经三次升级: 1.0时代(破坏性编辑):2023年FDA批准的Cas9技术通过切断DNA双链破坏缺陷基因(如镰状细胞病),需体外编辑干细胞,流程复杂、费用高。 2.0时代(单碱基修复):碱基编辑技术通过nCas9结合脱氨酶实现单碱基替换,可体内给药修复基因,适用于单碱基突变疾病(如KJ Muldoon的治疗)。 3.0时代(多碱基编辑):先导编辑支持单碱基置换、多碱基插入/缺失,覆盖复杂突变疾病(如18岁患者的慢性肉芽肿病治疗)。 技术应用挑战与前景 当前技术面临挑战: 疗效评估与安全性:婴儿患者疗效依赖血氨等间接指标,18岁患者需6个月至1年观察编辑细胞存活,长期脱靶风险和镶嵌效应需随访。 递送效率与成本:mRNA纳米颗粒靶向性不足,限制脑、肌肉等器官应用;单例治疗成本超100万美元,需标准化生产降低费用。 伦理规范:随着产前编辑等技术探索,需严格遵循《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 CRISPR技术推动医学从“对症控制”向“基因根治”转型,中国在CRISPR-Cas12a等基础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有望在临床转化和规模化应用中取得突破,惠及全球4亿罕见病患者。从破坏基因的CRISPR 1.0到精准修复的CRISPR 3.0,短短数年间,基因编辑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不可能”变为“可能”。KJ Muldoon的治疗历程印证了科学的无限潜力,也提醒我们:每一次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患者的生命希望。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全球协作的深化,CRISPR或许会像抗生素一样,成为医学史上又一划时代的工具,让更多“罕见”不再“无药可医”。 审核专家 郑博仁 教授 台北市中山医院 台北市中山医院妇产科主任,长庚大学教授 现任: ❖厦门长庚医院妇产科特聘主任医师(衞健委特任「郑博仁❖名医工作室」-母胎医学) ❖亚太母胎医学基金会董事长 ❖台湾妇女健康学会理事长 ❖国际母胎医学会院士 经历: 国立清华大学专任教授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创科产科主任 长庚纪念医院基因医学中心创科主任 台湾母胎医学会创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医用超音波学会前理事长 世界围产医学会院士 责编:煎薯片
  • 10
    2025-06

    2025 ASCO | 刘继红教授:PHENIX试验重塑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评估策略,SLNB有望成为优

    2025年5月30日至6月3日,全球肿瘤学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于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本届年会汇聚了全球各地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科研人员与临床从业者。会议期间,围绕癌症治疗的最新突破、创新疗法、前沿技术以及临床实践优化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激烈探讨,众多突破性研究成果与创新性理念纷纷亮相,为全球肿瘤诊疗领域注入全新活力,指引未来发展方向。 为及时传递国际学术动态,展现中国妇科微创团队在该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妇产科网特别在会议期间精心策划并开展专家访谈环节。 本期嘉宾: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刘继红教授 专家介绍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刘继红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CSGO)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宫颈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兼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妇科肿瘤学组组长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妇科肿瘤分子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妇产科网 刘教授,您在大会上分享的PHENIX试验显示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相比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能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这对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有何具体启示? 刘继红 教授 PHENIX试验首次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设计(纳入838例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证实:SLNB组在3年的生存结局上非劣效于PL组,且SLNB组手术并发症率显著降低——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淋巴水肿,淋巴囊肿等长期并发症风险亦大幅降低。这对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启示体现在三方面: 1. 低危患者避免过度治疗: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率不足15%,传统PL对所有患者实施系统性清扫很大程度上存在过度医疗。SLNB通过精准识别淋巴结转移状态,使80%以上低危患者豁免清扫,直接减少手术创伤。 2. 根治与功能保护导向:淋巴水肿等并发症不仅影响肢体功能,还可能引发慢性感染和心理问题。SLNB显著减少手术创伤,符合肿瘤治疗“根治与功能保存并重”的理念。 3. 生存优势的意外发现和启示:试验中PL组的复发模式更为致命,癌症特异性死亡率更高。且PL组出现多例区域淋巴结复发,而SLNB组未观察到腹膜后复发。我们推测淋巴结系统作为免疫屏障,清扫淋巴结可能更多地破坏了局部免疫微环境,而SLNB更好地保留了未转移淋巴结的免疫监护功能。 因此,对FIGO2009分期的IA2-IIA1期(宫颈肿瘤小于等于3cm)宫颈癌,我们推荐将SLNB作为淋巴结评估的首选方案。这一方案可结合前哨淋巴结的冰冻病理检查进行术中决策,若术中快速病理报告阴性,可安全省略PL;若阳性则转为个体化治疗,如中止手术转同步放化疗。 妇产科网 结合ASCO现场关于妇科肿瘤微创治疗的讨论,您认为PHENIX试验中SLNB组未出现腹膜后淋巴结复发的结果,对未来宫颈癌淋巴结评估技术的优化有哪些新方向? 刘继红 教授 我们的研究队列中SLNB组无1例腹膜后淋巴结复发(中位随访62个月),这一结果超过预期,与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形成的“精准免疫保护”理念高度契合,并且得到了相关领域一些基础研究的支持。未来技术优化可能会尝试以下方向: 1. 双示踪剂联合应用:我们的试验仅单独采用1种示踪剂,绝大部分为亚甲蓝溶液,这一设定是基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另外也考虑到这一技术将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普适性——宫颈癌高发于发展中国家和资源匮乏地区,廉价、不需额外探测设备的示踪剂更具临床推广前景。目前随着相关领域的发展,各种新型示踪剂如吲哚青绿、纳米碳混悬液在国内应用已经较为普遍。未来可整合多种示踪剂联合使用,尤其适用于肥胖或既往盆腔手术等复杂病例,提高深部淋巴结显影精度。 2. 术中分子影像导航:目前肿瘤的分子影像领域发展十分迅速,部分瘤种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靶向荧光探针技术,以辅助临床医生制定更为精准的影像诊断和治疗决策。将来或许可以针对宫颈癌转移灶的特异分子指标设计特异性探针,以示踪剂形式标记转移高风险淋巴结,避免微小转移灶或罕见部分转移灶漏检。 妇产科网 从PHENIX试验中SLNB组癌症特异性生存率显著高于PL组的数据来看,您认为该结果对早期宫颈癌手术中淋巴结处理策略的优化有何推动作用? 刘继红 教授 SLNB组3年总生存率优于PL组(具体数据待全文发表),且癌症特异性死亡风险显著降低,这一结果挑战了“清扫范围越大越安全”的传统观念,推动淋巴结处理策略向“精准免疫保护”范式转变。其核心推动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推进百年手术标准变革:自1900年代Wertheim首次成功开展PL以来,PL一直是宫颈癌手术治疗的金标准。这一手术范式在当时也标志着肿瘤外科根治性手术理念的建立,即“原发灶切除联合区域淋巴结清扫”。PHENIX研究首次提供Ⅰ级证据支持SLNB替代PL,可能预示宫颈癌手术规范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基于手术结果和疾病特异生存等多个方面的优势数据,指南或将SLNB列为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术式,使超过80%的低危患者避免非必要的淋巴结清扫。 2. 初步验证免疫保护机制的理论基础:PL组更高的复发率提示,清扫可能切除未转移的次级淋巴器官(如髂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破坏区域性免疫防御网络。有研究表明,阴性前哨淋巴结中的驻留记忆T细胞(TRM)是抗肿瘤免疫的关键,其损失可能导致免疫监视失效,微转移灶失控生长。SLNB通过保留非转移性的淋巴结,维护机体免疫监视能力。PHENIX研究的结果可能是这一理论在临床研究中的首次具象体现,如果能被进一步研究证实,其效应机制可能扩展至整个肿瘤学领域。 现场照片 责编:崔柳
  • 13
    2025-06

    超50%孕妇面临缺铁风险!除了影响宝宝性别,孕期缺铁还会给母婴带来这些不良影响

    在怀孕的旅程中,孕妇的健康和营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宝宝的发育。大多数准妈妈都会关注孕期补充足够的叶酸、钙、蛋白质等营养素,但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元素——铁,实际上对母婴的健康至关重要。最近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上的一项研究表明,怀孕小鼠缺铁,会导致其腹中小鼠胚胎从雄性向雌性的性别逆转,导致“男宝雌化”。有关孕期缺铁对胎儿性别分化影响的临床案例尚未报道过,但孕期缺铁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还是比较明确的。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揭示孕期铁缺乏的危害,尤其是其对母婴及子代远期的健康影响,同时介绍孕期缺铁的治疗手段。 铁:妊娠期不可或缺的核心元素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功能是帮助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并参与细胞的能量代谢和免疫反应。对于孕妇来说,铁的需求量是平时的两倍,因为不仅需要为母体供应足够的氧气,还要为胎儿的发育提供氧气支持。此外,铁也是胎儿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的关键元素之一。 妊娠期缺铁的发病率及病因 全球大约30%-60%的妊娠中会出现铁缺乏性贫血(IDA),约50%的妊娠受到铁缺乏或IDA的影响。到妊娠晚期,近75%的孕妇会经历铁缺乏或贫血。妊娠期的铁缺乏主要是由于胎儿和胎盘发育过程中对铁需求的生理性增加。妊娠期间,血容量的扩展和红细胞的增生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需求。 孕期铁缺乏的常见表现及对母子健康的影响 孕期缺铁通常表现为贫血,孕妇可能会感到异常疲倦、虚弱,甚至头晕和呼吸急促。随着孕期的进展,铁缺乏会加剧,甚至影响孕妇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孕妇患有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01 孕期缺铁对母体的影响 ❖早产:铁缺乏和贫血显著增加早产的风险,以及早产儿出生的概率。 ❖剖宫产:孕妇如果存在铁缺乏或贫血,剖宫产的风险较高。 ❖子痫前期和子痫:母体铁缺乏症增加了患子痫前期和子痫的风险,严重的子痫前期会增加胎盘早剥的风险。 ❖产后出血:铁缺乏会导致更严重的产后出血,增加产后血液转输的需求,并可能导致严重的产后并发症。 ❖产后抑郁症:铁缺乏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铁补充有助于缓解产后情绪问题。 ❖增加住院风险:贫血的孕妇更可能在产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02 孕期缺铁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 ❖低出生体重和胎龄小:铁缺乏增加低出生体重(<2500g)和小于胎龄的婴儿(SGA)出生的风险。这些婴儿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如肺部发育不全和免疫系统弱化。 ❖胎儿窘迫:铁缺乏孕妇的胎儿更容易发生胎儿窘迫(例如,缺氧状态),这会影响胎儿的心脏和大脑发育。 ❖新生儿铁缺乏:婴儿在出生时可能已经处于铁缺乏状态,尤其是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没有得到充分的铁补充。大约14%的足月婴儿出生时血清铁蛋白低于30μg/L,这增加了出生后铁缺乏的风险。 03 孕期缺铁对后代远期健康影响 ❖神经发育问题:胎儿期的铁缺乏已被证明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增加未来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其他智力障碍的风险。长期的神经发育影响包括记忆、处理速度和情感联系的困难,这些问题可能延续至成年。 ❖智力发育迟缓:有研究表明,胎儿期的铁缺乏会导致新生儿的认知发育受限,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并且这些问题可能在儿童期甚至成人期持续。 ❖心血管问题:胎儿期铁缺乏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导致未来的高血压、肥胖症及脂代谢异常的风险增加。 孕期铁缺的管理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关于孕期缺铁管理的指南推荐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01 贫血筛查和治疗 ACOG推荐对所有孕妇进行贫血筛查,尤其是在妊娠早期进行。 普遍补充铁:ACOG建议所有孕妇应进行铁补充,以满足妊娠期的铁需求,通常推荐每日27mg的铁元素。 02 铁缺乏的诊断 在诊断铁缺乏时,ACOG建议使用血清铁蛋白低于30μg/L作为铁缺乏的诊断标准。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ACOG对这个阈值的使用持支持态度。 03 针对贫血的治疗方案 对于已诊断为贫血的孕妇,ACOG建议进行铁补充,并指出口服补铁是首选治疗方法。口服铁的副作用较为常见,但ACOG建议孕妇应耐心坚持治疗,并在复查时评估其治疗效果。 静脉铁补充的使用:ACOG建议在口服铁治疗无效时考虑静脉铁补充,尤其是对于那些无法耐受口服铁的孕妇或未能有效响应口服铁治疗的孕妇。然而,静脉铁通常仅在孕中期或孕晚期进行,因为早期妊娠中静脉铁的安全性尚未完全明确。 参考文献: 1.Okashita, N, Maeda, R, Kuroki, S, et al. Maternal iron deficiency causes male-to-female sex reversal in mouse embryos. Nature. 2025; doi: 10.1038/s41586-025-09063-2. 2.Anemia in Pregnancy: ACOG Practice Bulletin, Number 233. Obstet Gynecol. 2021;138 (2):e55–e64. 3.Wiegersma AM, Dalman C, Lee BK, Karlsson H, Gardner RM. Association of prenatal maternal anemia with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JAMA psychiatry. 2019;76(12):1294–1304. 4.Benson, AE, Shatzel, JJ, Ryan, KS, et al. The incidence, complications, and treatment of iron deficiency in pregnancy. EUR J HAEMATOL. 2022; 109 (6): 633-642. 5.Georgieff, MK. Iron deficiency in pregnancy. AM J OBSTET GYNECOL. 2020; 223 (4): 516-524. 作者简介 刘睿 妇产科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妇产科医师 浙江大学妇产科学博士 责编:煎薯片
  • 12
    2025-06

    ISGE 2025 贺红英教授丨妇科肿瘤腹腔镜:精准解剖防损伤,功能保护利预后,技术推广惠基层

    编者按 第37届国际妇科内镜学会(ISGE)年会于5月21-24日召开,全球妇科微创领域专家围绕前沿技术、临床实践等展开深度交流。会议聚焦“精准、微创”理念,呈现多项突破性研究与创新术式。为传递国际学术动态,挖掘中国团队的探索成果,妇产科网特别在会议期间邀请国内专家进行访谈,梳理行业趋势与技术亮点,为从业者搭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交流平台。 本期嘉宾: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 贺红英教授 专家介绍 贺红英 教授 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 主任医师,妇科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广西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 现任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柳州医院/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 美国UPMC Magee-Womens Hospital访问学者 美国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妇科微创中心访问学者 国际妇科微创协会(ISGE)委员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妇科肿瘤防治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CACA)宫颈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院协会妇产医院分会第五届常委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女性健康与生殖疾病管理分会常委 中国肿瘤学会(CSCO)妇科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宫颈病变分会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妇科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妇科精准诊疗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妇科肿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手术加速康复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科肿瘤委员会委员 广西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委 广西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西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委 广西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常委 广西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常委 首届全国“中青年肿瘤防治菁英——基层优秀医师” 第二批“139”广西医学高层次人才认定 第二批广西医学高层次中青年学科骨干 柳州市第十三批拔尖人才 柳州市“先进工作者” 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曾获广西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 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3项、柳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单孔腹腔镜妇科肿瘤手术实践》专著1部,参与专著编写4部,参与中国专家共识编写及讨论十余篇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中文核心及省级期刊论文60余篇 多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视频作品获国家级学术会议视频大赛二、三等奖 妇产科网 腹腔镜妇科恶性肿瘤手术中精准盆腔解剖的关键技术要点及如何通过精细化操作提升根治效果? 贺红英 教授 术中精准识别盆腔解剖是腹腔镜妇科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手术成功与否和确保安全的核心。有以下几个重点解剖结构和关键技术要点值得高度重视。 1.输尿管:全程追踪输尿管(尤其是跨越髂总/髂外动脉、进入隧道、进入膀胱三角区)是防止损伤的重中之重。利用其蠕动特征和表面血管纹理辅助识别。在靠近输尿管处操作(如断扎子宫动脉、处理隧道顶)需格外精细。 2.血管系统:精确识别髂总、髂外、髂内动脉及其分支(特别是子宫动脉、膀胱上/下动脉、阴道动脉)、髂外静脉、髂内静脉及其属支。清晰显露是安全结扎/能量器械闭合血管(尤其处理宫旁、切除淋巴结)的前提。注意识别和避开异常的血管变异。 3.神经(尤其自主神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识别(如腹下神经、盆腔内脏神经、下腹下神经丛)并尽可能保护支配膀胱、直肠、性功能的盆腔自主神经丛,对改善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4.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尤其是髂总、髂外、髂内、闭孔、腹主动脉旁)要求精确识别各区域边界(如髂外静脉与闭孔神经之间的闭孔区),完整剥离淋巴脂肪组织,避免遗漏。 5.宫旁组织(主韧带、骶韧带、膀胱宫颈韧带):精确评估肿瘤侵犯程度,在保证足够切除范围的前提下,根据解剖层次(如主韧带血管部与神经部)进行针对性处理。 手术应严格在正确解剖学间隙内进行。例如:直肠侧间隙(冈林氏间隙和拉氏间隙)、膀胱侧间隙、膀胱宫颈/阴道间隙、阴道直肠间隙、腰大肌间隙等等。正确打开辨认及打开间隙,进入无血管区,是暴露输尿管、髂血管、闭孔神经、淋巴结的基础。在这些无血管平面内操作,能显著减少出血,保证术野清晰。清晰暴露血管、神经和输尿管走行,使手术者能更精确、更广泛地切除目标组织(如广泛子宫切除中的宫旁组织、阴道旁组织),同时避免误伤。在正确间隙内操作,也利于识别和切除潜在的微小癌灶或转移淋巴结。 精细识别确保关键结构(血管、输尿管)的安全处理,避免术中大出血或损伤导致的视野不清和操作受限,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和根治范围。对神经的保护性解剖则是在根治基础上优化功能预后的关键。系统性、无遗漏的淋巴结清扫直接关系到准确分期和治疗效果。 妇产科网 盆腔解剖复杂性对手术安全性的影响及如何平衡根治彻底性与功能保护? 贺红英 教授 盆腔解剖的高度复杂性(空间狭小、结构密集、血管神经交错、重要脏器毗邻)对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安全性构成巨大挑战: 1.大出血风险:盆底静脉丛(如骶前静脉丛、膀胱侧窝静脉丛)丰富且壁薄,易损伤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髂血管及其分支损伤后果严重。 2.脏器损伤风险:输尿管、膀胱、直肠、肠管与生殖器官紧密相邻,尤其在肿瘤浸润、炎症粘连或解剖变异时,分离过程中极易误伤。 3.神经损伤风险:盆腔自主神经(支配膀胱、直肠、性功能)和躯体神经(如闭孔神经、股神经)走行于手术区域,损伤可导致术后排尿功能障碍、便秘、性功能障碍、下肢运动感觉障碍等。 4.淋巴水肿风险:广泛淋巴结清扫破坏淋巴回流,尤其联合放疗时,下肢淋巴水肿风险增加。 平衡根治彻底性与功能保护(泌尿、生殖系统)的策略: 1.基于精准解剖和个体化原则: 术前精准评估:通过AI技术联合三维重建、影像学(MRI/CT/PET-CT)检查、临床体格检查准确评估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与周围结构关系、淋巴结状态,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如选择神经保留术式)。 术中精细解剖:严格遵循前述的解剖平面和间隙进行操作,是减少副损伤的基础。清晰暴露是安全的前提。 神经保护技术:对于早期/局部进展期肿瘤,在保证足够切除范围(如宫旁、阴道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识别并分离保护盆腔自主神经丛(如保留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理解神经与血管束(如子宫深静脉)的解剖关系是关键。 选择性淋巴结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可减少不必要的系统性淋巴结清扫,降低淋巴水肿风险,尤其适用于早期低危患者。对高危区域进行针对性清扫。 2.技术应用与创新: 能量器械的精准使用:避免在神经、输尿管、肠管附近过度使用或长时间使用能量器械,减少热损伤。 术中实时监测:如条件允许,使用术中输尿管支架(荧光/显影)可提高安全性。 先进成像技术: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可用于识别前哨淋巴结、评估吻合口血供、甚至显示淋巴管(减少损伤)。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于符合条件的年轻患者(如早期宫颈癌、交界性/早期卵巢癌),可行保留子宫/卵巢的手术(如宫颈广泛切除术、卵巢囊肿/肿瘤剥除术),前提是严格遵守适应症和确保切缘阴性。 平衡的核心在于基于精准的解剖知识和个体化评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切除(达到安全切缘、完成足够范围的淋巴结评估/清扫)的前提下,通过精细操作和神经保护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泌尿、生殖、肠道、神经等重要功能的损伤。这需要高超的手术技巧、丰富的解剖知识、准确的术中判断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充分考量。 妇产科网 资源有限地区推广腹腔镜盆腔解剖技术的基础支持及国际协作的作用? 贺红英 教授 推广腹腔镜盆腔解剖技术所需的基础支持: 1.硬件基础: 基本腹腔镜设备:至少配备可靠的高清摄像系统、光源、气腹机、显示器、基本腹腔镜器械(抓钳、分离钳、剪刀、持针器等)。这是开展手术的物质前提。 关键能量器械:至少配备一种可靠的能量平台(如超声刀或Ligasure),这对安全处理血管、减少出血、进行精细解剖至关重要。 模拟训练设备:投入相对较低的腹腔镜模拟训练箱、基础解剖模型,用于初期手眼协调、器械操作训练。逐步引入虚拟现实(VR)模拟器(如资金允许)进行更复杂场景训练。 2.人才基础: 核心骨干培养:选派有扎实开腹妇科肿瘤手术基础和良好腹腔镜操作潜力的医生,到区域或国家级中心接受系统、规范的妇科肿瘤专科进阶培训(包括理论、模拟、动物实验、临床观摩、导师指导下操作)。 团队建设:培训专业的手术室护士和麻醉医生,熟悉腹腔镜手术流程、器械使用、气腹管理及并发症处理。 3.知识基础: 系统解剖培训:提供高质量的盆腔解剖学教育(理论课程、图谱、3D解剖软件、手术录像讲解),强调层次、间隙、血管神经走行。这是安全手术的基石。 规范化流程与指南:提供针对资源有限环境简化的、标准化的腹腔镜妇科肿瘤手术操作流程指南和质量控制标准。 并发症处理能力:重点培训识别和处理腹腔镜常见并发症(出血、脏器损伤、气腹相关并发症)的能力,包括中转开腹的时机判断。 国际技术协作在提升全球恶性肿瘤微创治疗水平中的作用: 1.知识与技术传播: 教育培训项目:发达国家/地区的顶级中心与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地区建立长期合作,提供线上/线下培训课程、手术演示直播、访问学者项目、远程指导。分享最新的解剖理念、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经验。 标准化教材与指南推广:合作开发或推广适合不同资源水平地区的、基于循证医学的腹腔镜/微创手术技术指南和培训教材(多语言)。 2.能力建设与中心孵化: 重点培养当地的教学骨干和导师,使其具备独立培训和指导的能力,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传承。 协助建立区域培训中心:国际组织或协作网络支持在资源相对较好的地区建立区域培训中心,辐射周边更基层的医疗机构。 3.研究与数据共享: 多中心临床研究:合作开展针对资源有限地区特定问题的研究(如简化术式的安全性有效性、低成本解决方案、不同人群的预后),为当地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数据库与登记系统:协助建立或连接国际肿瘤登记和手术质量数据库,便于进行结果比较、质量改进和流行病学研究。 共享最佳实践与解决方案:交流在设备短缺、成本控制、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4.资源优化与援助: 设备捐赠与技术支持:在可行范围内,协调捐赠闲置但功能良好的设备或提供优惠采购渠道,并配套技术支持。 远程医疗支持:利用远程会诊平台,为复杂病例提供国际专家的实时咨询或术后讨论。 5.倡导与政策影响: 提升认知:协作网络共同发声,提高全球和地区政策制定者对妇科肿瘤微创治疗可及性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资源分配:用协作产生的数据和成功案例,倡导政府和国际组织增加对资源有限地区癌症诊疗,特别是能力建设和技术普及的投入。 在资源有限地区推广腹腔镜技术,需要硬件、人才、知识和制度的协同支持,核心是培养具备扎实解剖基础和娴熟技巧的本地化团队。国际协作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关键引擎,通过知识传递、能力建设、研究合作和资源优化,能够弥合全球医疗差距,最终提升全球妇科恶性肿瘤的微创治疗水平和患者生存质量。国际协作的目标不仅是引进技术,更是赋能当地医疗系统实现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创新。 精彩花絮 责编:崔柳
  • 03
    2025-06

    ISGE 2025 黄向华教授丨从坦桑尼亚到中国:妇科内镜技术的全球协同发展之路

    编者按 第37届国际妇科内镜学会(ISGE)年会于5月21-24日召开,全球妇科微创领域专家围绕前沿技术、临床实践等展开深度交流。会议聚焦“精准、微创”理念,呈现多项突破性研究与创新术式。为传递国际学术动态,挖掘中国团队的探索成果,妇产科网特别在会议期间邀请国内专家进行访谈,梳理行业趋势与技术亮点,为从业者搭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交流平台。 本期嘉宾: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黄向华教授 专家介绍 黄向华 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妇产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河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河北省妇科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主任 河北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主任 河北省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河北省妇产科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和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盆底学组委员 《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 中国医师协会女性生殖道畸形学组副组长 妇产科网 作为参会专家,本届ISGE年会在“精准、微创”理念下有哪些前沿研究或创新内容令您印象深刻?这些成果对中国妇科微创临床实践有何具体借鉴意义? 黄向华 教授 ISGE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国际间妇科内镜医生的交流,通过培训和调研促进先进的妇科内镜技术安全、及时地应用于临床。 今年的主题是促进适宜的妇科内镜技术应用到非洲适宜的患者。“精准、微创”的内涵也是适宜和安全。本次会议亮点除宫腔镜冷刀技术、阴道内镜技术、机器人腹腔镜和经自然腔道和单孔腹腔镜技术以外,很多学者分享了他们将内镜技术应用到了严格把握指征的妇科恶性肿瘤和保留生育功能,针对内镜下解剖、使用技巧、并发症的防治等专题的讲座也令人印象深刻。 我国学者的内膜癌保育、软臂机器人单孔腹腔镜、宫腔镜器械改良等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应用也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展现了我国妇科内镜应用的现状与风采。这些成果也提示在我国妇科内镜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基层医生的培训、术前的综合评估和正确诊断、严格把握适应症、避免“微创”变“巨创”显得更为重要。 妇产科网 在“卵巢畸胎瘤罕见并发症(rare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ovarian teratoma)”讲题中,您认为妇科患者中该疾病最易被忽视的诊断线索是什么?妇科医生应如何提升对这种常见疾病的罕见并发症的早期识别能力? 黄向华 教授 针对这次会议主题,提升全球尤其是非洲等医疗欠发达地区妇科医生对常见疾病的诊治和内镜应用能力,我的讲题是卵巢胎瘤罕见并发症的病例分享与诊治体会,对临床上容易忽略、误诊误治、延迟诊治并导致不良预后的畸胎瘤恶变、抗NMDAR脑炎、畸胎瘤持续增长综合症(growing teratoma syndrome)等罕见并发症进行了讨论和分享,引起了国际同道们的广泛认同和热烈讨论,起到了重视和提高的效果。 卵巢畸胎瘤绝大部分都为良性,多行腹腔镜瘤体剔除。手术时机(观察过程中有扭转和恶变的风险)、肿瘤剥除过程中的无瘤原则(尽量避免破裂)以及患者生育力的保护(避免电凝,缝合技巧)都应强调。此外卵巢畸胎瘤的罕见并发症如畸胎瘤恶变、抗NMDAR脑炎、畸胎瘤持续增长综合症等早期发现与识别是关键,畸胎瘤相关抗NMDAR脑炎强调MTD管理,尽早切除肿瘤。畸胎瘤恶变和GTS应尽可能完整切除,再根据病理决定是否辅助治疗。正确诊断、及早处理,可明显改善预后。 妇产科网 通过本次国际交流,您认为未来在跨学科合作与国际学术接轨方面,中国团队可重点探索哪些方向? 黄向华 教授 本次会议有很多专题涉及有生育需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保育治疗,不孕症女性宫内疾病的内镜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微创治疗,都需要妇科内镜医生,妇科肿瘤医生,生殖科医生,产科医生加强沟通与协作。 我团队的张明乐副教授还通过参加“2025中坦女性生殖健康关爱行(Fe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Campaign,CHINA-TZA OB-GYN)”的义诊和科普讲座(Understand menstruation,know yourself better),更加深刻理解了国家的中非合作项目“卫生健康伙伴行动”的推进和长达60多年中非医疗队援助的重大意义,未来会更加积极的在女性生殖健康和妇科内镜的应用和推广方面贡献更多的力量。 精彩花絮
  • 10
    2025-06

    ISGE 2025 | 倪妍教授携中国妇科内镜技术“双重保护”理念与“十步法”在国际舞台一展风采

    第37届国际妇科内镜学会(ISGE)年会于5月21-24日召开,全球妇科微创领域专家围绕前沿技术、临床实践等展开深度交流。 会议期间,山西盈康一生总医院妇产科主任倪妍教授与来自肯尼亚、墨西哥、土耳其等多国专家围绕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腹腔镜技术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倪教授在多个分会场分享前沿手术经验与创新理念,各国学者亦通过病例分析、技术探讨等形式呈现了不同地域的临床实践成果。
  • 03
    2025-06

    ISGE 2025 张蔚教授丨中国妇科机器人单孔技术:从临床经验到国际竞争力的跨越

    编者按 第37届国际妇科内镜学会(ISGE)年会于5月21-24日召开,全球妇科微创领域专家围绕前沿技术、临床实践等展开深度交流。会议聚焦“精准、微创”理念,呈现多项突破性研究与创新术式。为传递国际学术动态,挖掘中国团队的探索成果,妇产科网特别在会议期间邀请国内专家进行访谈,梳理行业趋势与技术亮点,为从业者搭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交流平台。 本期嘉宾: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 张蔚教授 专家介绍 张蔚 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 副院长,妇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毕业后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妇产科专业组组长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妇科腹腔镜学组主任委员 武汉病理生理学会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科智能AI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妇产科内镜专业委员会 委员 国家卫健委“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内镜(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宫颈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与妇科手术影像导航研究 妇产科网 感谢您在第37届ISGE大会带来精彩分享。在妇科肿瘤治疗领域,传统手术方式已相对成熟。您认为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出现,具体解决了哪些传统术式难以攻克的临床痛点? 张蔚 教授 感谢妇产科网对大会的关注。确实,传统开腹手术和多孔腹腔镜手术在妇科肿瘤领域已经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些临床瓶颈,比如术后恢复慢、切口美观度不佳、操作空间受限以及对复杂解剖区域的处理难度大。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的。它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显改善了传统术式的不足: 1.极致微创,术后恢复更快:单孔入路大多选择脐部,术后几乎看不到瘢痕,术后疼痛更轻、住院时间更短,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及对美观有高要求的患者。 2.更优的手术视野与操作精度:机器人系统具备高清3D成像与多自由度机械臂,在狭窄盆腔或解剖结构复杂区域,如盆底神经丛、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等区域操作时,能显著提升解剖清晰度和操作精准度。 3.减少术中组织损伤:单孔入路减少了多点穿刺带来的腹壁创伤和出血风险,同时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也显著降低了误伤周围组织(如输尿管、盆腔神经、血管等)的风险。 4.标准化操作与学习曲线缩短:相比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高依赖术者技巧,机器人平台能够通过技术辅助实现更标准化的操作,便于培训、复制与推广。 因此,我认为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不仅是微创化的极致体现,更是推动妇科肿瘤外科进入“精准+美观+高效”新时代的重要技术路径。 妇产科网 面对如晚期卵巢癌分期手术、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癌等高难度妇科肿瘤病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操作上是否存在技术瓶颈?您在临床中如何通过团队协作或术式创新突破这些难点? 张蔚 教授 确实,在面对如晚期卵巢癌分期手术或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癌等复杂病例时,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仍面临一些挑战。最主要的技术瓶颈包括:器械之间的干扰、操作视角的局限性以及对术者立体空间感和手眼协调能力的高要求。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我们在临床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术式优化:通过术前影像评估精准定位病灶,结合术中导航技术,对关键操作步骤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例如分区处理、改良性组织牵拉与暴露方式,从而提高操作效率与安全性。 2.团队协作:强化术前多学科讨论,术中由经验丰富的助手进行协同配合,术后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不断优化操作流程。 3.个性化策略:通过优化器械改进,达到“刚柔并济,主从协调”的适配效果。 此外,我们也积极参与新一代机器人系统的临床试验,引入更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期在复杂手术中进一步拓展单孔技术的适应症范围。 妇产科网 目前我国在妇科肿瘤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技术成熟度、临床应用普及程度上,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处于怎样的位置?存在哪些差距或优势? 张蔚 教授 目前我国在妇科肿瘤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发展总体处于“快速追赶、部分突破”的阶段,技术成熟度逐步提升,临床应用从试点走向拓展。 1.在技术成熟度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国内领先的医疗中心成功将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技术常规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肿瘤的微创治疗,并在手术路径优化、操作技巧改良、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腔镜下盆腔解剖、淋巴清扫、神经保护等关键步骤中,机器人单孔技术的精细化操作优势逐渐显现。 2.在临床普及程度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仍有差距。目前机器人手术平台主要集中于高水平三甲医院,向基层医院的推广受到设备成本高昂、术者培养周期长、技术标准尚不统一等多重因素限制。不过,随着培训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区域医疗协同的发展,未来这种技术下沉的趋势将更为明显。 值得强调的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快速进展,正在改变这一格局。近年来,随着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获批上市,特别是在单孔系统领域,如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术锐”、“精锋”、“康多”等平台,已在多中心开展临床应用。这些国产系统在成本控制、系统灵活性、操作界面人机友好性等方面表现优异,正在逐步替代部分进口设备,并推动机器人手术从“高精尖”向“可及化”转变。 国产机器人带来了三大明显优势: 1.性价比优势:国产系统价格更具竞争力,显著降低了医院引进门槛,为机器人手术的推广提供了现实可能。 2.定制化创新:部分国产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亚洲女性体型特点、妇科特定术式的需求,在器械灵活度、视野设置、能量平台整合等方面具备本土化优势。 3.政策推动和市场潜力:国家对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的大力支持,加之中国巨大的妇科肿瘤患者基数,使得国产机器人在应用实践中具备快速试错、迭代和规模化落地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在普及程度和高难度手术处理上与国际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但凭借庞大的临床需求、快速发展的国产平台,以及医生团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中国在妇科肿瘤机器人单孔腹腔镜领域的整体水平正在快速提高。 现场照片 责编:崔柳
  • 09
    2025-06

    WCE 2025 | 特别报道 全球子宫内膜异位症学术盛会精彩直击

    第16届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16th World Congress on Endometriosis 2025, WCE 2025)于2025年5月2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的达令海港拉开帷幕。会议共持续4天,于2025年5月24日圆满落幕。本次会议共吸引了来自43个国家的1000余位代表参会,其中不乏全球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的顶级专家带来领域内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会议议程精彩纷呈,围绕内异症发生学说、内异症诊断靶点、内异症治疗以及内异症相关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展开了不同模块的讲演讨论,并设立了中澳专场、印澳专场、欧洲内异症联盟(EEL)专场等特别专场以促进不同国家学者间的学术交流。除了邀请各位专家学者口头演讲分享以外,会场还设立了壁报展示画廊与圆桌会议讨论环节,汇聚了丰富的学术交流形式。本次推送整理了部分大会的精彩瞬间,为各位读者进行简要的分享。 开幕式 开幕式由澳大利亚传统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表演拉开序幕,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道们的到来表示了别具一格的热烈欢迎。大会由世界内异症组织(World Endometriosis Society,WES)主席Stacey Missmer及大会共同主席Jason Abbott教授、Gita Mishra教授致开幕辞,强调了大会聚焦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相关疾病这一最常见也最困扰育龄期女性的健康主题,号召与会专家学者们一同为建设女性健康的未来继续砥砺前行。 热点主题 本次大会设置了多个演讲主题模块,邀请了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学者讲述各自在不同方向的前沿工作,其中不乏中国讲者的身影,既有来自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的郭孙伟教授和刘惜时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张信美教授等特邀专家学者演讲,也有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许泓教授与张健教授团队带领的青年学者与研究生团队、香港中文大学黄志超教授团队等前来分享各自在内异症领域的工作成果。以下为一些热点主题介绍: 一、WCE 2025大会中澳特别专场(点击文末往期推荐查看) 为促进中澳友谊与学术交流,在全球学者面前展现中国学者的学术风采,大会在郭孙伟教授的牵头下举办了中澳专场,并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张信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刘惜时教授以及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女性内镜手术中心的Sarah Choi博士与哈德森医学研究所的Fiona Cousins博士4位特邀讲者代表领航,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及澳大利亚头部学者目前的研究成果与未来的研究方向,强调了中澳学者在内异症诊疗中的艰苦而卓越的工作与根植于学术生长起来的深刻友谊。此外,专场设立了“最佳讲者”评优环节,邀请4位特邀讲者打分并推举出了青年讲者中的口头报告第一名,旨在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女性健康事业建设。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发病机制的新兴理论 本模块主要聚焦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新兴理论及其证据,理论范围涵盖了异常免疫谱与病理性免疫耐受机制与内异症种植及生长的关系、神经免疫通讯与疼痛症状、子宫内膜周期中的上皮-间质转化理论、使用类固醇代谢组分析探讨内异症的异常激素特征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血管化微生理变化等创新性观点,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理解打开了新的窗口。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在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健康平等问题 本模块主要谈论了以中低收入国家、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内异症患者的诊疗,聚焦于这些医疗资源相对缺乏地区患者的诊断延误问题、患者群体特征、以及如何进行疾病管理的讨论,旨在号召全球学者关注子宫内膜异位症群体中的健康平等,促进全球女性健康的共同进步。 四、从医院到社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整体护理与监测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管理并非一个“医院内”问题,即内异症患者健康的长期管理需要医院与社区的共同合作,因此本模块主要讨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监测与社区支持,提出了使用智能手表进行症状监测、运动与盆底肌肉训练改善疼痛症状以及使用数字故事讲述对内异症患者进行社区心理支持等新观点。 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在突破性药物治疗方案 本模块分享了不同国家学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开发中的前沿工作。其中,来自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金志兴医生分享了扑米酮(Primidone)抑制TRPM3在子宫腺肌症管理中的潜在治疗价值,在小鼠模型中验证了扑米酮对病灶对子宫肌层的浸润及子宫腺肌病相关疼痛症状的影响,认为其对二者均有缓解作用。 六、手术与手术方法在内异症中的作用与革新 在这个模块中讨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创新性管理方法,包括结肠镜在结直肠DIE术前分期中的应用、卵巢内异症的乙醇硬化疗法等手术治疗的新观点。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赵晓雅博士分享了联合或不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系统(LNG-IUS)对有症状性肌层子宫腺肌病患者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的疗效影响,认为联合LNG-IUS对术后预后具有正面影响,尤其对月经过多症状的缓解效果明显。 七、体外内异症模型研究的优势与挑战 本模块分享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模型方面的探索,包括使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突变,以及目前作为国际生物领域研究热点的类器官培养模型。讲者们分析了不同内异症造模方式的利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未来研究提供了前瞻性的视角。 八、内异症分期系统及其挑战 特邀讲者,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的郭孙伟教授在本模块分享了现有和新兴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系统,并将各期表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进展相联系。郭教授认为,一个合理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进展的分期系统对于预后分层、治疗指导、标准化医学沟通、研究和临床试验、患者咨询、资源分配和流行病学跟踪非常重要,并着重推荐了病灶纤维化程度在内异症分析系统构建中的应用。 九、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生育的关联 本模块邀请多位学者分享了子宫内膜内异症与不孕的关联性的见解,将重点聚焦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生育力的主题,关注子宫内膜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激素谱改变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妊娠结局。 十、内异症与生命周期 本模块主要讨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全周期健康,提出了童年及成年期创伤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联性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绝经期特征、污染物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等独特视角,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从疾病回归到患者个人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十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中的高通量分析技术应用 本模块展示了目前世界范围内内异症研究中的分子分型及高通量技术应用,主要聚焦于大样本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遗传学特征分析,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技术在领域内的转化,为内异症发病的理解与诊断治疗的靶点挖掘开辟新的天地。 特别环节 2025年5月25日,在本次WCE 2025会议的尾声,举行了WES/WERF的圆桌论坛,讨论主题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前沿研究方向。郭孙伟教授在本次讨论中发言,提出了目前的内异症相关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真正解决内异症,是否存在其他诱发缓解因素,如何追踪并预测病灶的发生发展,如何早期发现微小病灶,以及如何整合所有证据建立合理的分期系统。这些问题,既是我们未来将在各自的工作中继续深耕的问题,也是一份内异症相关女性健康图景的大纲。 WCE 2025大会壁报展示 2025年5月21日至24日举行的第16届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16thWorld Congress on Endometriosis 2025, WCE 2025)中,特别设立了壁报科研画廊,选取了全球各地的投稿进行展示,鼓励与会学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并以其独特的互动性与前沿性,成为本届大会最具活力的学术焦点之一。会议期间,共展示了260余份壁报,覆盖了发病机制、诊断靶点、治疗革新、社会心理支持等多个主题,吸引学者驻足探讨。此外,大会评选出了24份最佳海报。WCE 2025官方网站设立了虚拟壁报展厅,可供未到场学者在这份学术的矿藏中挖掘感兴趣的内容。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新见解 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不孕的病理机制一直以来在全球范围的学者中间受到广泛讨论。本次会议中,来自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的Sze Wan Hung博士带来了他们团队的工作。他们的研究对卵巢内异症囊肿小鼠模型来源的卵巢组织使用了转录组测序,并发现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的异常上调可能与卵巢内异症囊肿患者的不孕具有潜在关联。来自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的陈轶尘主任则分享了他们在内异症病灶异位种植方面的研究工作,发现EIF2AK3突变能够通过影响线粒体自噬促进内异症病灶的异位种植,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提供了深入的见解。 二、科技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像学诊断的碰撞 许多壁报将关注点聚焦在数字信息技术与影像学技术在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精度方面的应用。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Yuan Zhang博士分享了她与团队的研究。他们的工作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能通过磁共振成像和经阴道超声高效检测道格拉斯窝粘连和直肠结节,表现出高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是首个可全自动、非手术诊断多种子宫内膜异位症标志的方法。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朱茜医生则比对了内生与外生型子宫腺肌症的影像学特征,并将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相联系,提出了影像学解读的新视角。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潜在治疗方法 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的挖掘也是壁报所呈现研究的热点之一。来自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许泓教授团队带来的工作成果发现,n-乙酰半胱氨酸(NAC)能够通过靶向ROS-CHK1-SGK1通路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生长。建立小鼠模型并用NAC治疗,发现NAC降低病变重量,减少ROS水平,降低增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NAC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新选择。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社会心理问题与支持 大会围绕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患者健康管理的主题,不仅强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的生物学问题,也讨论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全球地图下的健康平等与社会心理支持问题,呼吁与会者关注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内异症患者肖像差异,并为推动健康平等共同努力。其中,来自南非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的讲者Fatima Kathrada女士向我们展示了南非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杂性。患者经历严重疼痛、多器官症状、诊断延迟和生活质量下降,同时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有限,因此不孕会造成更为沉重的负担,凸显了及时多学科诊断管理和患者支持的重要性。来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彭超主任则分享了团队在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流产之间的关联性方面的工作,呼吁大家关注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疾病所带来的一系列健康与社会经济负担。 现场壁报展示 精彩现场 图文来源: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姚宇童提供 责编:崔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