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

NEWS HOTSPOT

  • 03
    2025-03

    最全丨妇产科国际会议列表速览

    妇产科国际会议列表速览 妇产科 1. 2025.1.16 | 2025年第7届世界复发性流产大会(WCRPL) | 新加坡 | 妇产科 2. 2025.1.27 | 2025年第45届美国母胎医学学会年会(SMFM) | 美国休斯顿 | 妇产科 3. 2025.2.26 | 2025年妇产科医师协会年会(APGO) ​| 美国费城 | 妇产科 4. 2025.3.19 | 2025年第16届欧洲妇产学会双年会(ESG) | 拉脱维亚里加 | 妇产科 5. 2025.3.27 | 2025年第7届欧洲产时护理大会双年会(ECIC) | 西班牙马德里 | 妇产科 6. 2025.3.28 | 2025年第110届美国妇女医学协会周年年会(AMWA) | 捷克布拉格 | 妇产科 7. 2025.4.6 | 2025年第92届美国骨科妇产科学会年会(ACOOG) | 美国棕榈泉 | 妇产科 8. 2025.4.25 | 2025年第11届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疾病学大会(SEUD) | 捷克布拉格 | 妇产科 9. 2025.4.26 | 2025年国际生育学会联盟世界大会(IFFS) | 日本东京 | 妇产科 10. 2025.5.14 | 2025年第15届欧洲绝经期和更年期协会大会(EMAS) | 西班牙瓦伦西亚 | 妇产科 11. 2025.5.16 | 2025年美国妇产科学会临床与科学年会(ACOG) |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 | 妇产科 12. 2025.5.21 | 2025年第16届世界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WCE) | 澳大利亚悉尼 | 妇产科 13. 2025.5.23 | 2025年第77届日本妇产科学会年会(JSOG) | 日本冈山 | 妇产科 14. 2025.5.28 | 2025年第17届世界医学围产大会双年会(WCPM) | 美国华盛顿 | 妇产科 15. 2025.6.5 | 2025年第29届欧洲欧洲妇产科大会(EBCOG) | 德国法兰克福 | 妇产科 16. 2025.6.15 | 2025年第20届世界更年期大会(IMS) | 美国旧金山 | 妇产科 17. 2025.6.17 | 2025年第81届加拿大妇产科医生学会年度临床与科学会议(ACSC) | 加拿大惠斯勒 | 妇产科 18. 2025.9.11 | 2025年第28届国际外阴阴道病研究学会双年会(ISSVD)​ | 美国芝加哥 | 妇产科 19. 2025.9.14 | 2025年第35届世界妇产超声大会(ISUOG) | 墨西哥坎昆 | 妇产科 20. 2025.10.5 | 2025年第25届国际妇产科联合会世界大会(FIGO) | 南非开普敦 | 妇产科 妇瘤 1. 2025.3.14 | 2025年第56届美国妇科肿瘤学会年会(SGO) | 美国西雅图 | 肿瘤 2. 2025.7.17 | 2025年第67届亚洲妇科肿瘤学会大会与日本妇科肿瘤学会年会(ASGO/JSGO)​ | 日本东京 | 肿瘤 3.2025.11.5 | 2025年国际妇科癌症协会全球会议(IGCS) | 南非开普敦 | 肿瘤 妇科内镜 1. 2025.2.27 | 2025年第35届澳大利亚妇科内镜与外科协会年会(AGES-ASM) | 澳大利亚珀斯 | 妇科内镜 2. 2025.3.30丨2025年第51届妇科外科医师学会年度科学年会(SGS)丨美国兰乔米拉奇丨妇科内镜 3. 2025.4.3丨2025年第29届澳大利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双年会(ASCCP)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丨妇科内镜 4. 2025.4.24丨2025年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年会(ASCCP)丨美国圣迭戈丨妇科内镜 5. 2025.5.21丨2024年第17届欧洲妇科泌尿协会年会(EUGA2024)丨捷克布拉格丨妇科内镜 6. 2025.9.4 | 2025年25届亚太妇科内镜及微创治疗协会年会(APAGE) | 中国上海 | 妇科内镜 其他 1. 2025.3.25丨2025年第72届生殖研究学会年会(SRI2025)丨美国夏洛特丨生殖
  • 18
    2025-03

    聚焦两会 | 乔杰院士、徐丛剑教授献策高龄生育保障与基层医教体系构建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北京开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和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系主任徐丛剑分别参会,提交了议案、提案,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两会期间,乔杰委员和徐丛剑委员分别就高龄孕产妇医疗监测和构建高效协同科普服务体系、医学生社区临床实践体系等热点话题接受媒体采访。 加强对高龄孕产妇医疗监测规范,降低生育风险;构建高效协同科普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高龄孕产妇在怀孕和生育的过程中,面临的健康风险相对较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龄孕产妇面临的健康风险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容易出现妊娠期并发症,例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二是胎儿发育异常的风险增高,例如胎儿体重大小等相关问题。 因此,在妊娠过程中,应加强对高龄孕产妇的医疗监测规范,降低生育风险。目前加强了针对常规孕产检查的规范化和监测力度,对于已经出现一些健康问题的孕产妇,例如如果出现血糖异常,会有体重管理,并针对高危孕产妇进行相应的指导。此外,加强孕产妇“五色管理”,将孕产妇风险分为"绿-黄-橙-红-紫"五个风险等级进行分级管理,对于高龄孕产妇来说,出现预警风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 2025年两会期间,乔杰委员还重点关注构建高效协同科普服务体系。乔杰委员建议,从三方面深化科普服务体系改革。一是建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机制,加强科普工作的统筹协调。二是借助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公众科普需求,推送价值引领与公众需求相结合的内容,完善科普需求反馈机制。三是制定完善科普标准体系,为多元科普服务主体开展科普服务提供指导和规范。引导科普服务向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基层医生缺口大,能力待提升,应在教育层面构建医学生社区临床实践体系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系主任徐丛剑提出,当前中国医学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医院轻社区”的矛盾,导致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基层服务意识薄弱。虽然近年来培养了一批“全科”专业的临床医师,但无论从量还是质上,对于社区医疗卫生“强基”需求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为此,徐丛剑建议,在整个临床医学教育层面构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爱社区、重社区、深入社区”的医学生社区临床实践体系,形成临床医学教育与基层卫生需求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徐丛剑指出,首先要重构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全流程加强社区健康管理、社区临床医学教育培训。在医学教育的1-2年级开设类似《社区医学导论》等必修课,包含家庭医生制度、公共卫生政策等模块;3-4年级安排一定时间开展社区服务,每个学生对接3-5户社区家庭;5年级实习时段安排4周左右社区轮转,熟悉社区健康管理、社区临床医学工作流程。 这样一来,医学生即使毕业后没有进入社区医院工作,而是到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工作,也会因为熟悉社区工作流程而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工作开展。 其次,创建“校社共建”医学教学示范基地,实施“双导师制”培养。为每10名学生配备1名临床医师+1名公卫或社区导师,建立导师激励基金,将带教质量与职称评审挂钩。同时,开展“银发守护”计划、老年慢性病全程管理等行动。在部分社区卫生中心设立教学门诊,配置标准化客观考试站点,实现病例共享、过程监控、学分互认,引导、鼓励、督促医学生扎实地融入社区医学实践。 第三,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从政策、资源等多维度支持落实面向社区的医学教育改革。医学院校应设立专项经费,鼓励社区配合建立社区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并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考核+社区满意度”三维评估模型,建立实践质量红黄牌制度,淘汰不合格基地。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和职称晋升渠道,支持与这一医学教育改革配套的人才体系建设,切实推进医学教育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文章来源:本图片和文字来源于澎湃新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责编:煎薯片
  • 11
    2025-03

    看不见的更年期,看得见的关怀

    如果将人生比作 一个广袤而璀璨的舞台 那么每一位女性都是 这个舞台上无可替代的主角 宛如夜空中熠熠生辉的星辰 初登舞台时 她们宛如活力四溢的少女 时光的流转 她们在这舞台上不断磨砺自己 在岁月的雕琢下 她们散发出智慧通达的光芒 无论扮演何种角色 她们始终都在毫不保留地绽放自我 每一束光,都是她们独特的魅力 一次绽放,都是她们生命的华章 一部探讨更年期话题的纪录片《看不见的更年期》,用一种切身的创作方式唤起大家对这一常常被忽视或误解的生命阶段的关注,让“更年期”这个看似隐秘而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被更多人看见、听见并真正理解。
  • 10
    2025-03

    聚焦两会 | 女性健康成热议焦点!这些提案将改变千万女性生活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女性健康”成为高频词。从宫颈癌筛查到破解生育困局,从生育共担到生育力保护,代表委员们围绕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提出多项提案。这些建议直击痛点,为女性权益保障和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生殖健康: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 HPV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李霞建议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在1到2年内,优先将HPV和Hib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期望让更多妇女儿童,尤其是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体能从中受益。 破解生育困局普及性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松蹊建议全面放开生育、降低法定婚龄、推行生育激励政策;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陈玮提出,有必要将性教育作为独立课程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性健康素养。
  • 03
    2025-03
  • 03
    2025-03

    NEJM | 世界首例子宫内罕见遗传病——脊髓性肌肉萎缩症治疗成功!

    一名患有严重的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的小女孩成为首个在母亲子宫内接受运动神经元疾病治疗的人,如今,孩子没有表现出任何罕见的遗传病迹象,已经快三岁的她,已远超SMA-1患者仅8.5个月的中位生存期。 2025年2月19日,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实验神经治疗中心主任Richard S. Finkel博士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标题为“Risdiplam for Prenatal Therapy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的通信论文。该研究主要探讨了通过口服小分子药物Risdiplam对胎儿进行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的产前治疗。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毁灭性的运动神经元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运动神经元死亡、肌肉失神经支配和肌肉无力,患者通常在2岁前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该疾病由SMN1基因功能缺失突变,导致无法产生足够的SMN蛋白,而SMN2基因也能产生少量SMN蛋白,SMN2基因拷贝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负相关,SMN2仅为1个或2个拷贝时,患者表现为严重的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此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8.5个月。 这名小女孩尚在母亲腹中时,因存在患有严重的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风险而接受羊膜穿刺术进行检测,她此前已有一名兄长(已故)经基因检测确诊为SMA-1。检测结果显示,胎儿的SMN1基因零拷贝(确诊患有SMA),且SMN2基因仅两个拷贝(拷贝数越少越严重),这表明其患有严重的SMA-1。既往数据表明,risdiplam相关物质能够通过胎盘,支持了产前治疗的可行性。本研究报告了对该胎儿使用risdiplam进行治疗的情况。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当地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了该单例患者的试验方案。在与独立倡导者的协商下,父母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F.Hoffmann–La Roche公司提供了科学建议,就产前暴露的安全性提出了建议,并根据与赞助方(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保密协议,免费提供risdiplam作为试验产品。从孕32周5天至38周6天分娩期间,母亲每天口服5mg risdiplam。母亲每周接受产科健康和药物相关副作用的监测,胎儿通过超声检查接受生长、活动和解剖发育的监测。婴儿出生后第8天开始口服risdiplam,至今(2025年2月,婴儿30个月大)仍在持续每日给药。 在出生时,检测了母亲和婴儿的血液以及羊水中的risdiplam浓度、SMN和神经丝水平。母亲稳态时的risdiplam血浆谷浓度约为14ng/ml。与母亲血浆浓度相比,分娩时羊水中的药物浓度为33%,脐带血中为69%。母亲和婴儿血样中SMN的水平,以及母亲和婴儿血浆样本中轻链和磷酸化重链形式神经丝的水平的连续测量结果总结于表1。 在出生后30个月时,婴儿未出现肌张力低下、反射消失等典型的SMA症状,且神经肌肉发育正常。此外,患者出现了双侧视神经发育不良伴轻度近视,左中脑发育不良致右侧轻偏瘫以及全面性发育迟缓。研究团队认为这些发育异常是因为治疗时已经出现了部分发育问题,与治疗药物无关。因此,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孕早期治疗能否进一步预防发育异常。 该研究记录了首例尚在子宫中的胎儿接受利司扑兰治疗的案例,通过母亲口服给药的方式将risdiplam给予SMA胎儿,并持续给予儿童至30个月大,治疗与SMA症状的缺失相关,标志着神经肌肉退行性疾病的子宫内干预的里程碑,若疗效及安全性获进一步验证,或将改写SMA的临床管理范式。 文章来源:文章经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煎薯片
  • 26
    2025-02

    中国2400万女性患这种疾病,山东大学团队揭示:“适度节食”可阻断疾病的跨代遗传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疾病,全球女性的发病率高达11%-13%,在中国患病人数超过2400万。这种疾病不仅导致月经失调、排卵障碍和不孕,还往往合并肥胖与胰岛素抵抗。更令人担忧的是,PCOS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PCOS患者女儿的患病风险是常人的5倍,现有动物实验更是揭示PCOS可以影响到第三代。然而,这种代际/跨代传递的机制长期未能得到系统解答,这也限制了干预手段的开发。 2025年2月21日,山东大学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陈子江/赵涵/赵世刚研究团队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期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首次证实卵子可以独立介导PCOS的跨代遗传,并且发现热量限制饮食策略可以通过修复卵胚相关基因的DNA甲基化异常,有效阻断PCOS的跨代遗传,为PCOS干预策略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据支持PCOS的发育起源假说,该理论认为生命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暴露于母源性生殖和代谢激素失衡的异常环境,可能造成个体成年生殖代谢损伤并代代相传。然而这种传递机制涉及母体与卵胚之间的复杂互作,跨代信息传递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首先构建了孕期雄激素暴露的类PCOS小鼠模型,随后将这些PCOS小鼠的卵子与健康精子进行体外受精,并利用代孕母鼠获得子代。通过该设计,可以确保子代遗传信息仅来源于PCOS模型鼠的卵子,排除了母鼠宫内微环境及产后养育等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COS小鼠的卵子能够独立介导PCOS样生殖和代谢障碍遗传至子代,并跨代遗传至孙代。 接下来,研究团队利用该模型进一步探索了热量限制对PCOS的干预潜力。热量限制饮食干预是指在保持必需营养摄入的前提下,通过减少热量摄入,从而促进健康和长寿的代谢适应。目前,热量限制已成为管理代谢紊乱的潜在干预策略。临床试验也表明,热量限制有效改善了PCOS女性的代谢紊乱和生殖功能,但其进一步改善后代健康和阻断PCOS遗传的潜力仍不确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对PCOS小鼠实施了为期6周的热量限制(热量摄入减少20%),表型检测发现热量限制不仅能改善PCOS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还可有效阻止PCOS样生殖代谢紊乱的卵源性遗传。 热量限制的这一作用是如何实现的?研究团队从甲基化测序结果中找到了线索。在PCOS模型小鼠的卵子中,涉及胰岛素分泌和AMPK信号通路的基因出现了显著的甲基化异常。这些修饰在子代胰腺、脂肪等代谢器官中持续存在,参与相关基因的表达失调。而孕前对母体的热量限制干预有效逆转了卵子的甲基化异常,并且这种纠错效应能传递至子代的代谢器官。 此外,在临床PCOS患者的胚胎中,研究团队同样观察到了胰岛素分泌和AM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异常,而PCOS女性孕前热量限制干预同样能够显著修复上述甲基化异常。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热量限制干预在纠正PCOS相关表观遗传异常中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本研究不仅揭示了PCOS跨代遗传的潜在分子机制,还为实现PCOS的精准临床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改善PCOS患者的生殖和代谢健康,还可能对其他代谢性疾病的跨代遗传阻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强调了孕前代谢管理在预防跨代遗传疾病中的重要性。此外,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热量限制作为一种潜在干预手段的有效性,有望为改善PCOS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跨代遗传问题提供普适性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Y. Liu, Y. Dong et al., Caloric restriction prevents inheritance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through oocyte-mediated DNA methylation reprogramming. Cell Metabolism (2025), DOI: 10.1016/j.cmet.2025.01.014 责编:煎薯片
  • 24
    2025-02

    祝贺!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拟表彰对象公示

    2月20日,中国妇女网发布公示,拟表彰1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600位全国三八红旗手、396个全国三八红旗集体、600个全国巾帼文明岗。妇产科领域名单如下
  • 21
    2025-02

    中国声音 | 漆洪波教授团队最新研究为“袖珍胎儿”治疗开辟新途径

    胎儿生长受限(FGR)是妊娠期严重并发症,其带来的危害不仅是胎儿“袖珍”,还会引发胎儿缺氧、早产及神经系统损害等不良围产儿结局。 目前FGR的治疗手段有限,药物干预效果明显不足。重医附一院副院长漆洪波教授携团队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生长受限胎儿孕期宫内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近日,重医附一院母胎医学漆洪波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发表文章The Placenta Regulates Intrauterine Fetal Growth via Exosomal PPARγ《胎盘PPARγ经外泌体转运调控胎儿宫内生长发育》。 这项最新研究成果从多个层面对胎盘PPARγ经外泌体转运调控胎儿脂肪生成及生长发育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并创新性地应用了胎盘滋养细胞特异性纳米投递颗粒递送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进行胎儿生长受限(FGR)宫内治疗。其研究成果意义重大——为FGR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极具潜力的新途径,有望推动FGR治疗从传统的被动干预向精准的靶向治疗转变,为实现受限胎儿孕期宫内治疗提供新途径。 漆洪波教授介绍,FGR胎儿存在脂肪生成不良,而其出生后的追赶性生长往往会导致脂肪组织功能紊乱,显著提升子代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对子代远期身体健康具有深远影响。目前,FGR的治疗手段有限,药物干预效果明显不足,因此,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与创新治疗策略已成为围产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孕期胎盘滋养细胞PPARγ通过外泌体转运,进入胎儿前脂肪细胞,并促进其分化成熟及脂肪生成,进而改善胎儿生长发育。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在针对胎盘PPARγ的研究中发现,胎盘极有可能是胎儿脂肪生成及整体生长发育所需PPARγ的储存库。胎盘特异性条件性PPARγ敲除小鼠模型进一步证实,胎盘PPARγ的缺失会使胎鼠出现明显的生长受限及脂肪生成障碍,有力地证明了胎盘PPARγ在胎儿生长发育进程中的关键调控作用。 通过体内示踪实验,研究人员首次成功证实胎盘来源的外泌体能够通过脐带高效运输至胎儿体内,这一成果为胎盘与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提供了直接且有力的证据,填补了该领域在体内运输环节的研究空白,进一步深化了对胎盘-胎儿交互作用的认识。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胎盘滋养细胞经外泌体转运PPARγ从而调控胎儿脂肪生成,并进一步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精细分子机制。 此外,该研究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新型胎盘滋养细胞特异性纳米投递颗粒,并利用这一先进技术将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精准特异性投递至FGR小鼠模型胎盘中。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高效激活胎盘PPARγ,显著促进胎儿脂肪生成,有效改善胎儿生长发育状况,并且不会对母体和胎儿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 专家简介 漆洪波 教授 ​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副会长 ❖国家杰出医师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重庆英才计划·优秀科学家 ❖重庆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全国统编5年制《妇产科学》第9-10版副主编 ❖全国统编8年制《妇产科学》第4版副主编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30多项 ❖连续3年入选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共同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文章来源:本图片和文字内容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众号 责编:煎薯片
  • 13
    2025-02

    ISRG牵手Springer Nature正式成立国际联盟

    国际生殖遗传学会(ISRG)与全球最大的学术图书出版机构之一Springer Nature合作,成立正式的国际联盟。从2025年1月1日开始与Springer Nature旗下JARG(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辅助生殖与遗传学杂志,2024年影响因子3.2),在辅助生殖领域具有全球分布和影响力的领先期刊正式合作,合作期五年。 ISRG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以促进生殖遗传学领域的科研和临床实践的发展,并促进获得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最先进的技术。Springer Nature作为学术出版的基石,一直致力于推动学术出版的发展,传播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提供创新平台,其创新发现与洞察力可以触及全球受众,塑造医疗保健的未来。在这段合作伙伴关系中,ISRG将与Springer Nature共同努力,促进双方在生殖遗传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Springer Nature将支持ISRG获取最新科学知识和最先进技术的使命,为ISRG吸引新会员,扩大ISRG全球影响力。 详情请登录http://www.isrgweb.org/list6-1.html ISRG即日起正式开启2025年线上会员注册。 请登录http://www.isrgweb.org/c7-2.html,查看会员注册指南(英文/中文),了解会员分类、权益、注册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在线上完成注册表格并提交 http://www.isrgweb.org/membership.html 国际生殖遗传学会 2024年12月30日 文章来源:本文字由国际生殖遗传学会提供 责编:煎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