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刘某,28岁,G0P0,因“发现左附件肿物3年,痛经进行性加重3月”于2022年2月就诊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科。
现病史:
患者平素月经规律,4-5/28天,量中,继发性痛经(+),LMP:2022.01.15。患者8年前开始痛经,可忍受,VAS评分2-3分,偶需服药,痛经时伴恶心、腹泻,无尿频尿急,3年前就诊我院,妇科彩超提示子宫腺肌症、双卵巢非纯囊性包块,右侧大小约2.7cm×2.2cm,左侧大小约4.4cm×3.0cm;盆腔核磁提示:子宫腺肌瘤;双侧巧克力囊肿,左侧较大;右侧输卵管积水?查CA-125:181.5 U/ml,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考虑近期生育,予以口服中成药对症治疗,效果欠佳。近3月患者出现痛经加重,口服止疼药逐渐加量至经期每天2片,VAS评分6分。2022年2月复查彩超提示左卵巢大小7.5cm×5.7cm×5.6cm,内可见非纯囊性包块,大小约6.4cm×5.0cm×4.9cm,内可见密集光点回声,建议手术治疗,门诊以“左侧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症”收入院。
既往史:
2017年因外伤行颅骨骨折手术。余(-)
月经婚育史:
月经初潮14岁,4-5/28天,量多,痛经中重度,需口服止疼药。已婚,G0P0,有生育计划。
家族史:
无特殊
专科查体:
外阴(-);
阴道:已婚未产型,分泌物不多;
宫颈:光,触血阴性;
子宫:前位,稍增大,无压痛;
三合诊:左侧附件区可触及一囊性肿物,直径约6cm,活动度差,压痛(-),右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子宫直肠陷凹可及触痛结节,直径1cm。
辅助检查:
TVS(2019-1-20,我院):
子宫前位,大小6.3cm×6.1cm×4.9cm,形态饱满,轮廓尚规整,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多发短线样强回声,后伴栅栏样声影,以后壁为著,前壁厚约1.3cm,后壁厚约4.5cm。子宫内膜厚0.7cm,回声均匀。
右卵巢大小2.4cm×2.3cm×2.1cm,内可见非纯囊性包块,大小约2.7cm×2.2cm,内可见密集光点回声,囊壁可见血流信号。左卵巢大小7.6cm×5.4cm×4.8cm,内可见非纯囊性包块,大小约4.4cm×3.0cm×3.9cm,内可见密集光点回声,囊壁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子宫腺肌症,双卵巢非纯囊性包块。
2019-1-16 CA125 181.5U/ml
2019-1-25 盆腔核磁提示:子宫腺肌瘤;双侧巧克力囊肿,左侧较大;右侧输卵管积水?
TVS(2022-1-19,我院):
[超声所见]:子宫前位,大小5.6cm×6.3cm×5.7cm,形态饱满,轮廓尚规整,肌层增厚回声不均匀,内可见多发短线样强回声,后伴栅栏样声影,以后壁为著,前壁厚1.0cm,后壁厚4.3cm,子宫内膜厚0.6cm,回声均匀。右卵巢大小3.3cm×2.4cm×1.8cm。左卵巢大小7.5cm×5.7cm×5.6cm,内可见非纯囊性包块,大小约6.4cm×5.0cm×4.9cm,内可见密集光点回声,囊壁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子宫腺肌症,左卵巢非纯囊性包块。
2022-1-23 CA125 217.4U/ml AMH:2.07mg/ml
初步诊断:
1. 左侧卵巢囊肿
2. 子宫腺肌症
3. 颅骨骨折术后
诊断依据:
1. 病史:患者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CA-125升高,超声提示子宫腺肌症、左卵巢非纯囊性包块。
2. 查体:三合诊:左侧附件区可触及一囊性肿物,直径约6cm,活动度差,压痛(-),右附件区未及明显异常,子宫直肠陷凹可及触痛结节,直径1cm。
3. 辅助检查:[超声提示]:子宫腺肌症,左卵巢非纯囊性包块直径6cm,CA125 217.4U/ml。
诊疗思路:
患者已婚,近期有生育要求,根据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提示患者存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左卵巢巧囊可能性大,ca125升高,手术指征明确。
治疗方案:
2022年2月行腹腔镜检查+通液术,后续辅助药物治疗。
术中所见:
子宫表面光滑,正常稍大。左卵巢增大,直径6cm×6cm,表面光滑,与子宫后壁及大网膜粘连,左输卵管与左卵巢粘连,右输卵管右卵巢外观未见异常,后陷凹封闭不可见。盆腔腹膜可见散在蓝紫色结节。
超声刀分离左卵巢与子宫及大网膜粘连。分离过程中囊肿破裂,流出巧克力样液体,于破口处打开卵巢皮质,长约4cm,钝性分离左卵巢内肿物与正常卵巢皮质间界线,剥除左卵巢囊肿囊皮,顺利。美兰通液显示双侧输卵管通畅。
手术名称:
腹腔镜下黏连松解+左侧卵巢囊肿剥除术+通液术
术后病理:
(左侧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术后诊断:
1.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IV期(ASRM 77分)
2. 左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3. 子宫腺肌症
4. 盆腔粘连
5. 颅骨骨折术后
术后长期管理:
患者已婚,近期有生育要求,双侧输卵管通畅,术后不适宜用抑制卵巢功能的药物,为控制患者术后痛经症状及改善子宫内膜情况,选择药物治疗方案:术后第二月恢复月经后,给予地屈孕酮口服 1片 bid 后半周期治疗(D14-D28),同时进行排卵监测,了解卵泡发育情况,并指导同房。术后第4个月监测到右侧卵泡排卵,当月排卵后使用地屈孕酮转化内膜,停药前1天自测尿hcg(+),后继续使用地屈孕酮进行黄体支持,后续我院产科建档,2023年4月阴道分娩。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
临床表现:
1. 内异症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
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盆腔疼痛,70%~8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CPP)、性交痛、肛门坠痛等。痛经常是继发性,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中也可有月经异常。妇科检查典型的体征是宫骶韧带痛性结节以及附件粘连包块。
2. 侵犯特殊器官的内异症常伴有其他症状:
肠道内异症常有消化道症状如便频、便秘、便血、排便痛或肠痉挛,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膀胱内异症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输尿管内异症常发病隐匿,多以输尿管扩张或肾积水就诊,甚至出现肾萎缩、肾功能丧失。如果双侧输尿管及肾受累,可有高血压症状。
3. 不孕:
40%~50%的患者合并不孕。
4. 盆腔结节及包块:
17%~44%的患者合并盆腔包块(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手术实施的要点:
1. 充分暴露手术视野。如有盆腔粘连,应首先分离盆腔粘连,以恢复解剖。
2. 腹膜型内异症尽量切除或破坏病灶,达到减灭病灶的目的。可进行烧灼、汽化或切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首选囊肿剔除术,术中应先分离与周围的粘连,吸尽囊内巧克力样液体,并将囊内壁冲洗干净后剥除囊壁。创面以低功率的电凝或缝合止血。手术时要注意组织的解剖层面,尽量保护正常的卵巢组织。
3. DIE处理比较困难。病变未侵犯直肠或结肠壁,尽量切除病灶;如果有肠壁浸润,但无肠狭窄,一般不主张切除肠壁或肠段,以病灶减灭为宜。如果病灶大,造成肠狭窄甚至肠梗阻或者周期性便血,则酌情进行肠壁切除加肠壁缝合或者肠段除加吻合术。
地屈孕酮接近天然孕激素,口服应用,治疗剂量不抑制HPO轴,不抑制排卵,无雌激素、雄激素或盐皮质激素活性,对肝脏功能影响小,不引起骨质疏松,是妇产科常用药物,用于缓解痛经、治疗子宫内膜良性增生、黄体支持等。
研究证实,地屈孕酮可以抑制内异症中多种因素介导的炎症,可有效抑制子宫平滑肌PFG2α的产生,减轻痛经。并可引起异位内膜萎缩,阻止异位内膜生长,可抑制炎症、缩小并消除病灶,有利于控制子宫内异症病情的发展。地屈孕酮治疗期间不影响双相模式、不干扰正常排卵,其治疗优势在于患者可以在治疗期间怀孕、治疗期间不规则出血比例低、无缺雌副作用。地屈孕酮治疗内异症伴不孕症患者不会延长受孕时间,显著增加术后1年妊娠率。
本例患者28岁,属于育龄期女性,主要诉求为缓解痛经及控制内膜异位囊肿发展。而育龄期内异症患者以控制疼痛、保护/促进生育为主,指南推荐使用不抑制排卵的激素药物,孕激素为首选药物。本例患者术后继续使用地屈孕酮控制月经周期期间,未抑制排卵,同时痛经得到明显缓解,并在短时间内通过监测排卵受孕,既有效保持术后良好的盆腔环境,增加受孕机会,又缩短了监测周期,成功受孕。在短时间解决治疗痛经、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完成生育三大难题。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 56(12):13.DOI:10.3760/cma.j.cn112141-20211018-00603.
[2]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乔杰.孕激素维持妊娠与黄体支持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2021, 41(2):1.DOI:10.3760/cma.j.cn101441-20200930-00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