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时间:2024年12月20日-12月22日
地点:广州珠江太古仓亚朵S酒店五楼主会议室(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222号)

会议介绍

CONFERENCE INTRODUCTION

各有关医院及医师:
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办的“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将于2024年12月20日-12月22日在广州珠江太古仓亚朵S酒店举行。本次论坛以妇产科微创手术为主要议题,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妇产科领域的专家针对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手术演示、学术讲座、手术视频大赛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并同时进行网络直播。本次会议旨在为妇产科同道提供学习与交流平台,共同探索新思路,促进妇产科学科发展。


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广大妇产科医务工作者及关心妇产科领域发展的各行业人士参加本次会议,会务组将竭尽所能为各位同仁创造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整合妇产科学的新技术和新进展,梳理学科阶段性成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内容。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与地点


报到时间:
2024年12月19日(周四)全天


会议时间:
2024年12月20日(周五)- 2024年12月22日(周日)


会议地点:
广州珠江太古仓亚朵S酒店五楼主会议室(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222号)


二、会议注册


本次会议免注册费(注册报名前300名免费领取会议资料),住宿费和交通费自理,请扫描以下会议二维码在线注册报名。



微信截图_20241224193856.png


扫描二维码注册


三、住宿安排


广州珠江太古仓亚朵S酒店:行政双床房(含早餐)600元/天,高级大床房(含早餐)600元/天(订房电话:13352898361 黄经理)


温馨提示:酒店房间有限,请尽早联系会务组预订。


四、会务联系人


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

李肖璇 15521232673


会务组:

慕露露 15521117983


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
2024年9月11日




大会日程

CONFERENCE SCHEDULE

会议报道

CONFERENCE REPORT

  • 24
    2024-12

    大师畅谈启迪新思,精英共聚成果斐然——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完美收官!

    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妇科肿瘤分会联合主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协办的“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于2024年12月22日在广州开启最后一天的学术交流。 本届论坛聚焦于妇产科微创手术技术,汇聚了国内外妇产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就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妇产科同道搭建了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共同探讨创新理念,推动妇产科学科的进步。 作为本次盛会的支持媒体,中国妇产科网与您分享大会的精彩内容! 专题讲座 主题:专家讲座 王玉东教授:复杂内异症治疗的肿瘤理念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玉东教授首先分享了“减轻和缓解疼痛、减灭和消除病灶、减少和避免复发、改善和促进生育”的内异症治疗28字方针。随后,王教授结合肌腺瘤切除、弥漫病灶切除、肠管内异灶、输尿管内异灶等手术视频讲解了病灶切除手术的操作技巧,重点强调了深部内异症病灶的处理,初次手术的重要性。最后,王教授强调手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多做准备和预案以减少补救和纠纷的发生。 沈慧敏教授:妇科肿瘤微创诊疗无瘤理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沈慧敏教授对无瘤技术进行了全面概述。他首先分享了进行宫颈病灶预处理的回顾性研究,介绍了无瘤技术的定义和目的,随后详细阐述了术前应遵循的无瘤原则。在术中无瘤技术方面,沈教授结合手术视频进行了生动讲解,介绍了锐性解剖原则,并展示了整块切除肿瘤、降低术中肿瘤播散、防止肿瘤细胞污染等手法技巧。沈教授指出,术中操作应精细地进行间隙解剖,避免挤压肿瘤,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 孙静教授:vNOTES手术难点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孙静教授梳理了NOTES手术国内外开展的现状,并介绍了妇科NOTES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难点。孙教授展示了多个盆腔粘连与子宫颈后壁肌瘤诊治案例,并在展示手术视频过程中,详细讲解了术中后入路、PORT安装/腔外、vNOTES瘤窝缝合等操作,其中入路跑偏、缝合困难等是常见困难点。最后,孙教授强调实施vNOTES手术需要有单孔腹腔镜基础和阴式手术基础,并选择合适病例,严格把控适应证范围。 主题:宫颈癌专题 孙宇辉教授:微生物组-免疫相互作用对子宫颈高危型HPV病毒转归的影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宇辉教授首先分析了当前宫颈癌流行病学现状,提到通过接种HPV疫苗结合筛查策略,加速子宫颈癌消除进程。随后,孙教授结合研究数据阐述了影响HR-HPV清除的风险因素,并介绍免疫系统清除HPV的分子机制。抗炎微环境是HPV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之一。此外,孙教授还介绍了阴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BV相关菌群可引发宫颈上皮屏障受损及慢性炎症状态,增加HPV持续感染的风险。 郝敏教授:阴道延长术在早期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应用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郝敏教授阐述了宫颈癌年轻化的发病趋势,面对其早期患者居多、生存期长、治疗方法不足的诊疗特点,子宫广泛切除术对年轻患者术后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郝教授还介绍了阴道延长术对这类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手术疗效及生存等方面的改善,并结合手术视频详细讲解了阴道延长术的技术要点及处理策略。 任旭教授:单孔腹腔镜微波消融技术在妇科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任旭教授结合《2020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和《2021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介绍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FIGO分型与目前的治疗进展。任教授对比了子宫腺肌病微创治疗方法中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微波消融治疗与子宫动脉栓塞术的优缺点。并着重讲解了单孔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的时机及麻醉选择、术前准备、操作流程、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等内容。并通过两个病例展示了成功的治疗效果。微波消融技术为大量有生育意愿,不愿切除肌瘤的患者带来福音。 主题:内异症专题 周应芳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指南(2024年实践版)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应芳教授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指南(2024年实践版)》内容介绍了不同类型内异症的疼痛特点和机制。可根据症状、体征对内异症疼痛进行评估。周教授重点介绍了内异症相关疼痛的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内异症手术的首选方式,病变严重、粘连广泛、涉及多学科处理的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开腹手术。手术种类包括病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周教授结合病例详细介绍了深部内异症手术分离盆腔粘连、恢复解剖结构、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等要点。 沈媛教授:妇科肿瘤的生育力保护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媛教授首先阐述了妇科肿瘤保育的必要性,强调生育力保存应贯穿诊治全过程。随后讲解了上皮性卵巢癌、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保育指征、手术注意事项及术后辅助治疗。针对宫颈癌的发病特点,沈教授介绍了宫颈癌患者生育力保存的可能性,并阐述宫颈癌的保育手术指征、手术禁忌、保育手术的路径选择及手术要点。此外,沈教授还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保育指征和保育方案,推荐采用宫腔镜手术联合孕激素进行保育治疗。 马颖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理念及中医药的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马颖教授结合国内外指南共识分享了内异症长期管理理念,并介绍了内异症相关疼痛的特点、治疗原则与药物治疗分类。强调治疗内异症,生育管理是当务之急。马教授还讲解了中医中药治疗内异症的辩证分型,包括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湿热瘀阻和痰瘀互结。最后马教授通过临床研究数据分析,展示了可作为内异症长期管理的中药药物选择。 杨进教授:从2023指南/共识更新再看PCOS诊断-OI中、国产FSH应用探索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进教授详细解读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路径专家共识,指出2023年我国共识与国际指南在PCOS患者治疗策略一致。同时展示国产促性腺激素丰富详实的临床试验数据,国产促性腺激素可为单纯无排卵性不孕的PCOS患者口服促排卵治疗失败后的二线药物。三线治疗中,PCOS不孕患者,如合并其他因素或经过其他治疗方案无效后,可选择进行IVF-ET。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进行大会总结 王沂峰教授在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大会总结发言中,对参与为期三天学术交流活动的各位专家、同道、工作人员及支持媒体表示衷心感谢。此次大会吸引了1千余名线上注册学员,线上直播观看浏览量达到17多万人次!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的盛会,明年再聚首! 主持人风采 精彩花絮 主题:肿瘤诊治前沿 朱兰教授:梗阻性女性生殖道畸形的诊断及处理 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分享了题为“梗阻性女性生殖道畸形的诊断及处理”的精彩内容。梗阻性女性生殖道畸形表现为青春期后闭经、痛经、盆腔痛等,可分为梗阻性子宫发育异常、梗阻性阴道发育异常、梗阻性处女膜发育异常、外阴发育异常。其中梗阻性子宫发育异常包括有功能内膜的MRKH综合征、残角子宫、Robert子宫、子宫附腔。“宫颈发育不良”的临床新分型为“葫芦型”宫颈发育不良与“苹果型”宫颈发育不良。阴道闭锁分为I型阴道闭锁与II型阴道闭锁。阴道发育异常分为阴道横隔、阴道纵隔与阴道斜隔。朱教授介绍了各类型梗阻性生殖道畸形的具体分型及其各自特点、诊治方法。最后分享美国妇产科学院对梗阻性阴道发育异常推荐意见,强调长期管理的重要性。 汤雅玲教授:妊娠期卵巢肿物的诊治策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汤雅玲教授通过几类妊娠期卵巢肿物病例引入话题,对妊娠期卵巢肿物的诊断、妊娠期卵巢肿物的处理、妊娠期卵巢肿物的手术时机、妊娠期卵巢肿物的手术方式和术中技巧做了重要分享。妊娠期卵巢肿物多为生理性,约70%以上在妊娠中晚期自行消失,恶性占比为1%~6%。妊娠期卵巢肿物超声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非增强MRI检查在整个妊娠期是安全的。肿瘤标志物的连续检测,有助于妊娠期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除非可疑恶性或出现急腹症,否则不宜在妊娠早期行卵巢肿瘤手术。以下情况建议积极手术干预:①肿瘤实性或囊实性伴乳头生长,血流丰富,血流阻力低;②肿瘤直径>10cm,持续存在或不断增大。妊娠中期是手术的最佳时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都可以选择。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中探查均考虑良性,建议行肿瘤切除而非卵巢切除。如为实性或囊实性肿瘤,有乳头生长,伴有腹水或具有其他恶性特征,则行侧附件切除,术中冰冻明确诊断。对侧卵巢除非发现病变,否则不需活检。妊娠14周后化疗,致畸率无明显升高,但导致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发生率升高。妊娠35周以后或预期分娩3周之内不宜化疗。 付霞霏教授: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付霞霏教授分享了题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进展”的精彩内容。重点介绍了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概述、机器学习评估人工智能用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影像组学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三方面内容。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识别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状态并指导淋巴结清扫是重要临床问题。肿瘤指标、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方法可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结状态。对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基于机器学习可对术前检验检查分析建模,可有效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状态;基于影像组学,可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影像特征,自动勾画病灶,构建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状态。 主题:宫颈癌专题 冯忻教授:2024宫颈癌免疫治疗进展 广东药科大学新市医院冯忻教授带来“2024宫颈癌免疫治疗进展”的精彩内容分享。冯教授从早期/局晚期宫颈癌免疫治疗探索、晚期宫颈癌免疫一线治疗与晚期宫颈癌免疫二线及后线治疗几方面展开分享。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免疫联合ADC(TROP2 ADC)、联合靶药(PI3K-mTOR抑制剂)在后线治疗中达到了有潜力的ORR和生存获益,包括免疫再挑战患者。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联合不同作用机制是改善ICI响应程度的有利策略。Keynote-A18确认了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的总生存优势,极大增强了高危局晚期宫颈癌从免疫治疗获益的信心;免疫治疗用于保育显示了初步可行性、长期获益有待继续验证。总体而言,早期/局晚期的免疫治疗方案和获益群体逐渐清晰化,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前瞻性指导。同时,不论局晚或复发转移,都有获益人群仍然有限、耐药、方案待优化,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获益和生活质量或安全性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韩娜娜教授: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应用研究之POLE 南方大学珠江医院韩娜娜教授分享了题为“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应用研究之POLE”的精彩讲座。在做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时候为什么要首先检测POLE?POLE检测手段有哪些?韩教授通过这几个问题展开对子宫内膜癌分型变迁、TCGA分子分型的临床转化之路、POLE在E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几方面内容的分享。POLE作为驱动基因在检测中无疑是重要的,在POLE基因检测的方法中Sanger测序被作为基本检测方法,但应用中受到一些局限,韩教授提到一种新型高灵敏的Sanger测序技术表现优势突出,检测方法可行,成本可接受;可用于筛选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受益人群。 朱明玥教授: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免疫治疗新选择 南方大学珠江医院朱明玥教授谈到传统化疗±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R/M宫颈癌患者虽有疗效但局限明显。随着免疫治疗崛起,单靶点免疫药物及双特异性抗体联合方式初显成效,但仍需突破。艾托组合抗体联合方案在宫颈癌一线治疗领域崭露头角,其ORR达75.9%,中位PFS达15.1个月。≥3级irAE的发生率仅为16.7%。目前,为了进一步验证艾托组合抗体联合方案在R/M宫颈癌患者中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III期临床试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艾托组合抗体(QL1706)在二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研究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中位PFS长达5.4个月,优于所有已获批免疫药物;与PD-1相比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明显低于同靶点药物。艾托组合抗体(QL1706)有望为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提供更优的后线治疗选择。 主题:盆底手术技巧 彭冬先教授:子宫切除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 盆底功能障碍(PFD)的病因多源自妊娠、分娩、衰老、腹压增加及医源性原因。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彭冬先教授提到,最普遍的子宫切除术可导致最常见的PFD,减少医源性的PFD及防治意识有待提高。关于如何防治子宫切除术后PFD尚无标准和共识,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细节决定质量,通过术前精准的评估与决策、术中精细的操作与处理、术后适时的康复与治疗,来提高子宫切除术后PFD的防治效果。 黄懿教授:利用自体组织腹腔镜联合经阴道手术进行盆底重建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懿教授带来了题为“利用自体组织腹腔镜联合经阴道手术进行盆底重建”的精彩讲座。黄教授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定义、流行病学、POP的诊断与评估以及手术相关问题引入话题,重点为大家讲解了利用自体组织进行盆底重建手术的精彩内容,她提到POP患者就诊率逐年上升,盆底自体组织重建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强调术者需要熟悉盆底解剖结构,对盆底需要一个整体理论概念。腹腔镜联合经阴道手术盆底重建可以更直观、安全地手术,减少并发症,同时可修复阴道的多部位缺陷,对盆腔粘连者更适应,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手术思路。 杜培教授:2023EUGA关于盆腔器官脱垂手术立场声明解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杜培教授带来2023EUGA关于盆腔器官脱垂手术立场声明的解读。杜教授表示在2023EUGA关于盆腔器官脱垂手术立场声明中,欧洲泌尿妇科协会(EUGA)希望表达其对自然组织修复(NTR)作为盆腔器官脱垂(POP)一线治疗方法的支持。EUGA坚信,NTR一直被证明是可行的、高效的和安全的,因此,应该在大多数原发性POP患者中推荐NTR。EUGA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与几个全球卫生保健机构和专业协会发布的声明和临床指南一致。EUGA建议使用合成的、永久的网片手术应该只在特定的情况下起作用:包括既往因阴道前壁脱垂而接受NTR后出现复发性、有症状的II-IV度膀胱膨出的妇女。对于体力活动和性生活活跃的IV度顶端脱垂的年轻女性,在持久性和功能方面,骶骨固定术SCP可能是首选的手术。然而,即使在这些患者中并发II度和III度缺陷,也可能需要同时进行阴道治疗,以改善手术效果。阴道NTR手术后顶端脱垂复发的妇女。使用合成的、不可吸收的网片进行阴道网片手术,应在专业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 肇丽杰教授:妇科腹腔镜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肇丽杰教授为大家带来“妇科腹腔镜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的精彩内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出血是主要手术并发症之一。出血的类型主要分为血管损伤和脏器创面渗血两种。肇教授强调术前仔细判读影像学资料,确定手术方案,严格按照解剖层次进行手术,尽量使用无血管平面;总结术中常用的处理工具和方法:纱布压迫、缝合结扎、hem-o-lok夹夹闭、电外科器械、药物止血、止血材料、介入止血、术中控制性降压、利用自体血回输等。通过术前详尽了解患者疾病史,详尽了解患者服药史,详尽了解患者凝血状况,预防为主,减少术中出血。另外,外科手段是基础,用药是辅助。肇教授通过视频分享了术中出血通过纱布压迫、缝合的方法快速止血,提示大家在手术中遇到血管损伤出血,先保持镇定,用纱布压住血管后找到血管破口位置,进行快速缝合。 主持人风采 精彩花絮 至此,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的学术交流环节已全部结束。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我国妇产科微创技术发展的新高度,也展现了行业同仁的团结协作,共同推动妇产科学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文章来源:本报道由妇产科网撰写,图片由大会会务组拍摄,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孙雯
  • 24
    2024-12

    十年辉煌,珠江之滨共襄微创盛典;巅峰对话,名家雅集再掀学术高潮——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盛大开幕!

    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妇科肿瘤分会联合主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协办的“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于2024年12月21日在广州盛大启幕! 历经十年的磨砺与积累,本届论坛聚焦妇产科微创手术的最新进展,汇聚了国内外妇产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手术演示、学术讲座、手术视频大赛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学术交流,本届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智慧的碰撞。 中国妇产科网作为大会的媒体支持,荣幸地带您领略大会精彩内容! 开幕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主持开幕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郭洪波院长致辞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王颀副会长致辞 广东省医师协会黄汉林常务副会长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狄文会长致辞 原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曹泽毅教授致辞 在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的开幕式上,一段纪念视频带领我们回顾了论坛走过的十年辉煌历程。十年,是一段历史的印记,见证了妇产科微创治疗领域的飞速发展。在珠江论坛上,我们看到了无数开拓创新的手术演示,听到了一次次受益匪浅的授课讲解,感受到了一场场生动精彩的病例解说。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为我国妇产科微创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筹备会议到规划议程,从懵懵懂懂到游刃有余,论坛组委会用智慧和力量,成功举办了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百年梦想,为推动我国妇产科微创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妇科单孔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启动仪式、中国妇产领域超声人工智能“长缨计划”启动会 专题讲座 主题:学者论道 曹泽毅教授:妇科肿瘤的手术原则 原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曹泽毅教授针对腹腔镜手术中实质性妇科肿瘤粉碎、卵巢囊肿穿刺、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原则、妇科肿瘤的淋巴处理、腹腔镜手术不良后果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腹腔镜广泛手术中使用举宫器的问题和对手术改进的建议。同时,曹教授还介绍了对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回顾性及前瞻性临床研究,并强调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应考虑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等问题。 郎景和院士:我国保持适宜生育水平的战略与策略研究(医学技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阐述了我国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与我国保持适度生育水平的医学技术战略和策略。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育龄人口生育力下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凸显。郎院士介绍了高龄生育、出生缺陷及促进生殖健康和疾病防控三方面的研究。强调要建立我国卵巢储备功能系统评估体系,加强对高龄妇女卵巢功能的保护,预防卵巢衰老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减少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等。 姚志彬教授:天使与魔鬼——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广东省医学会姚志彬教授谈到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同“天使与魔鬼”般复杂多样,既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隐私和安全等问题。AI在医学中的积极影响与作用包括疾病诊断与预测、个性化治疗、医疗决策支持、减轻医护人员的繁重劳动等。而数据隐私安全、伦理道德问题、技术依赖性、编辑和生产超级病毒等问题则是AI在医学中的负面影响与挑战。姚教授强调要通过加强数据保护、推动伦理规范、加强技术监管等措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公正和高效的医疗系统,让医学人工智能插上“天使”的翅膀,造福人类的健康。 杜贤教授:以文载道,立德树人 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教授阐述了出版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与育人重任。他指出,要以文化为基石,促进科学教育与国家发展相融合,通过文化的力量培育人才,以强化国家实力。杜贤教授强调,出版工作应紧密围绕大学的五大职能,积极推动新医科学科的建设。在构建高质量医药教材体系方面,他提出应致力于构筑高质量的医学教育体系,这一体系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满足国内重大需求、服务经济主战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致力于打造具有学术原创性的精品教材,结合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新生态,构建新形态教材发展新格局。 主题:大咖论坛 狄文教授:临床医生如何做好高质量临床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教授对临床医生从事科研的初衷与目的进行了深入分析,他着重指出,临床医生应当兼顾“临床”与“科研”两方面的工作。狄教授进一步梳理了临床科研的基本思路:首先,应以临床热点为研究的出发点,确保科研工作具有实用性;其次,要紧跟国际科研动态,确保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再者,需加强实验室建设,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的平台保障;最后,应以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同时,临床研究须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可行性、意义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周灿权教授:读《抗米勒管激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灿权教授首先概述了抗米勒管激素(AMH)的定义,并从两性生殖管道发育、基因及受体缺陷等方面介绍了AMH生物学功能和病理作用。系统因素、性生理期与昼夜节律、妊娠、控制性超促排卵等是影响AMH检测的因素,其中年龄是影响AMH最主要的因素。随后,周教授还介绍了AMH在正常卵巢储备功能评估、预测绝经年龄、指导促排卵以及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腺发育异常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何勉教授:高风险LSIL诊治及光动力手册介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勉教授介绍了宫颈LSIL的高风险因素及管理。HPV16/18感染、持续性LSIL、细胞学ASC-H及HSIL、3型转化区等因素可以显著增加宫颈LSIL患者的HSIL+风险,在临床上应该更加被重视。基于个体化管理,光动力疗法可作为高风险LSIL优选干预方案。何教授阐述了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证及优势特点,并分享了光动力治疗高风险宫颈LSIL的案例。 陈淑琴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GnRH-a治疗的反向添加与联合调节理念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淑琴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特点。加强临床诊断,可以促进内异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导致的不良影响。手术彻底切除子宫内膜异位灶是提高治疗效果及预防复发的关键。单纯GnRH-a治疗会降低患者依从性且复发率更高,陈教授阐述了GnRH-a的反向添加理论基础,并介绍了反向添加治疗的时机与注意事项。 主题:特邀演讲 王沂峰教授:我们这十年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带大家回顾了过去十年间,历届妇产科微创治疗(MIGO)珠江论坛的盛况以及珠江医院妇产医学中心的发展历程。王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这十年中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手术成果,包括外阴癌的系列研究、子宫移植手术、宫颈癌的保育治疗,以及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手术等。同时,王教授还介绍了自己所培养的团队,并介绍了其主持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工作。 主题:午间专题 杨立教授: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缝合体会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杨立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时关于缝合的宝贵经验。他首先介绍了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单孔腹腔镜手术所需使用的工具。随后,结合手术视频,杨教授讲解了单孔腹腔镜下的操作技巧,如内部交叉距离的控制、术野的有效暴露以及切口的选择等。他强调,缝合止血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采用药物止血、子宫动脉暂时阻断术和电凝止血等方法。此外,杨教授还详细讲解了棒球式缝合方法的具体操作要点,并提到了缝线选择的重要性。 主题:肿瘤研究前沿 吴小华教授:哪些临床研究正在改变宫颈癌临床实践?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围绕宫颈癌的治疗进行了深入论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早期宫颈癌临床实践中的争议、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探索、一线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新局势,以及二线及以上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多样化治疗策略。吴教授总结了宫颈癌治疗格局的几大变迁要点:首先,免疫疗法正在逐步改变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实践;其次,免疫联合ADC治疗晚期宫颈癌已初见成效;最后,免疫联合放化疗的治疗方案也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展开了积极探索。 何善阳教授:意外发现宫颈癌的腹腔镜治疗策略与技巧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何善阳教授对“意外发现宫颈癌”的定义、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强调,在治疗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疾病的扩散范围及宫颈癌的临床分期。何教授阐述了宫旁广泛切除的优势,并指出了RP手术的难点及技巧。此外,他还结合手术视频,分享了“意外发现宫颈癌”的手术治疗操作步骤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打开膀胱侧窝、分离膀胱阴道间隙是手术的要点。 杨海坤教授:弥漫性子宫粘膜下肌瘤保护生育力的手术 梅州市人民医院杨海坤教授讲解了子宫粘膜下肌瘤的特点及主要治疗方法,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HM)是一线微创手术治疗方式。杨教授从HM治疗前评估、子宫粘膜下肌瘤STEPW分类、不同类型HM术式等方面进一步讲解了HM的相关临床问题。此外,杨教授还着重介绍了弥漫性子宫粘膜下肌瘤保护生育力的发病特点,结合手术视频讲解了探查宫腔、彩超引导下子宫肌瘤钳夹术、肌瘤剔除后宫腔镜检查、彩超引导下放置宫腔球囊等操作步骤。 李力教授:宫颈癌治疗复发后处理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阐述了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并着重强调初次治疗的规范性对于减少复发至关重要。他指出,具体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取决于初始治疗方式、病灶的复发形式以及病变程度。目前,放射和靶向治疗在复发性宫颈癌的研究中已取得进展,证明这些方法可行、有效且安全。李教授还强调,治疗决策应综合考虑临床因素、解剖结构以及社会因素,确保治疗的全程设计和管理得到体现。 刘国炳教授:HPV感染与微生态失衡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刘国炳教授介绍了微生态环境与HPV感染及宫颈癌变之间的关联。他指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本质在于微生态的失衡。pH值的升高、优势菌的缺乏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是促进HPV感染乃至诱发宫颈癌的关键所在。刘国炳教授还提到,局部非特异免疫的异常激活是HPV感染的根本原因。因此,重建正常的微生态环境,对于清除HPV的持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所有HPV感染的女性,须进行细菌性阴道病检测,加以治疗。 主题:阴式手术进展 黄秀敏教授:早期低危宫颈癌手术治疗进展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秀敏教授首先介绍了NCCN推荐的早期宫颈癌初始手术方式,详细阐述了广泛子宫/宫颈切除手术及其可能的并发症,并探讨了宫旁浸润的低危因素。结合相关数据分析,黄教授提到,ConCerv试验和SHAPE试验的结果表明,对于早期低危宫颈癌患者,行宫颈锥切或单纯子宫切除具有可行性。然而,低危因素的制定和认定目前仍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提供证据。在早期低危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仍需要进行淋巴结状态评估。 宋磊教授:形形色色的尿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宋磊教授概述了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瘘的现状,并总结了尿瘘的主要种类,其中泌尿妇产科瘘最为常见,大多由妇产科手术导致。宋教授通过手术视频,重点展示了尿道阴道瘘和输尿管膀胱阴道瘘的修补技术。他强调,术后若发现膀胱损伤,插入菌状导尿管效果显著,并分享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宋教授还详细讲解了术后膀胱瘘口的处理技巧,以及用离心法和向心法修补膀胱阴道瘘。此外,他还介绍了内漏引流液诊断与治疗输尿管瘘的方法,对于输尿管损伤的处理原则,强调术后发现应尽早处理,不能等待。 汪希鹏教授: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与生育力保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希鹏教授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CSD)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方法、宫腔镜在CSD诊断中的应用、子宫腺肌症与CSD、重度腹壁粘连悬吊型CSD的诊治、首次修补手术失败CSD的挽救性诊治、子宫憩室与继发性不孕的研究进展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详细讲解了经阴道子宫憩室修补、子宫腺肌症的诊断、盆腔粘连CSD的治疗、前位子宫悬吊于腹壁的手术难点及首次修补手术失败CSD的挽救性诊治等。 陈春玲教授:盆底整体康复 北京善方医院陈春玲教授详细讲解了盆底结构、阴道的支持系统,以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症状。陈教授强调,充分评估盆底功能是制定整体盆底康复治疗思路的基础,着重于综合治疗疼痛、松弛和功能障碍。陈教授介绍了盆底康复治疗的预期效果,并阐述了盆底康复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此外,她还讲解了盆底康复的手术治疗,如缝合修复、植入支撑物和神经调控等技术。最后,陈教授还讨论了综合治疗方案以及新兴的盆底康复技术等内容。 主题:子宫肿瘤专题 陈晓军教授: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过去,现在和未来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晓军教授结合研究数据展示并讲解了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LN)的示踪和切除方案、影响检出效能的因素、病理超分期方法以及SLN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子宫内膜癌ICG注射示踪SLN不导致急性或迟发性过敏或其他严重过敏反应。简化超分期方法可获得高诊断准确率,在低级别内膜样癌不伴肌层浸润患者中,可考虑省略超分期。对于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SLN是可接受的安全的手术分期方法。 滕银成教授: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问题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滕银成教授带大家回顾了淋巴结切除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相关争议问题。在探讨淋巴结清扫质量控制方面,滕教授详细阐述了淋巴结清扫范围、淋巴结切除标准、盆腔淋巴结的数量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发部位等关键问题。此外,滕教授还全面总结了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优势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吕卫国教授:基于风险管理的HPV分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吕卫国教授简要介绍了宫颈癌的概况、WHO宫颈癌筛查指南及中国筛查方案,以及当前宫颈癌筛查及分流的主要方案。随后吕教授分享了基于风险管理的HPV分型在筛查中的相关研究,包括HPV分型和宫颈病变即时风险(Oncalrity研究)、HPV分型在筛查和随访管理中的优势、HPV分型与宫颈病变累积风险(测序和分组分型)、HPV分型在非HPV16/18阳性人群中的分流价值和基于HPV部分分型的风险分层管理策略等。 刘继红教授:子宫肉瘤的淋巴结清扫——弊大于利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红教授介绍了针对恶性纯间叶肿瘤、恶性混合性上皮和间叶肿瘤不同病理类型的预后和手术治疗原则。子宫肉瘤的主要转移方式是血道转移和直接播散,淋巴结转移率低。刘教授结合多个研究数据阐述了子宫肉瘤淋巴结清扫对预后的影响,并详细分析了淋巴结清扫术的利弊。最后,刘教授强调腹腔镜手术+碎瘤或碎宫是错误的手术方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淋巴结清扫,无疑是雪上加霜。 主题:妇瘤诊疗策略 李斌教授:外阴Paget's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斌教授通一例Paget's病例的分享,为大家精彩讲解了Paget's病的诊治。Paget's病是一种临床比较罕见,又称湿疹样癌,分为乳腺外派杰氏病与乳腺派杰氏病,女性患者80%以上的乳房外病位于外阴。李教授讲述了Paget's病历史与演变,临床特征常见症状为持续性外阴瘙痒、烧灼感,外阴病变呈红色湿疹样红色斑片。Paget's病诊断可通过PET\CT\皮肤镜等方式辅助诊断,通过活检明确诊断。Paget's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不方便手术可以通过放化、光疗法、靶向治疗等方式。手术治疗通常切除范围较大,需要蒂瓣移植,术后结合局部外用药恢复。 钱建华教授:上皮性卵巢癌的淋巴结转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钱建华教授分享了题为“上皮性卵巢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精彩内容。卵巢癌转移途径包括腹膜转移、血型转移、淋巴转移、神经相关转移,其中以盆腔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促进卵巢癌转移和腹膜播散的独特机制为肿瘤相关纤维化。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最重要的几个风险因素为浆液性组织学、FIGO分级2-3和诊断时CA125>740U/ml。钱教授重点阐述了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心膈角淋巴结转移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内容。 余志英教授:再议宫颈癌微创手术问题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志英教授带来题为“再议宫颈癌微创手术问题”的精彩内容分享。2020年柳叶刀肿瘤学LACC发布一项重要结论,2024年发布的最新分析结论与这一结论一致显示:早期宫颈癌微创手术4、5年DFS、OS显著低于开腹组,局部复发的风险几乎是开腹组的5倍。对此结果,余教授为大家分析了可能导致微创手术复发率高的因素。通过手术视频重点分享了肿瘤的无瘤原则以及淋巴结切除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生秀杰教授: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广泛转移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秀杰教授分享了题为“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广泛转移”的精彩内容。生教授分享了一例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IBI期的患者病例,术中发现局部肿瘤转移途径少见,为确保手术安全,选择由腹腔镜转为开腹,生教授通过手术视频讲解手术要点与手术技巧,强调对于接近浆膜层的肿瘤手术中要非常小心。自2018年FIGO将淋巴转移纳入宫颈癌分期以来,宫颈癌淋巴转移对预后以及相关治疗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位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尚未纳入常规根治性手术范围,临床如何确定手术范围,值得临床医生探讨。对宫颈癌淋巴转移途径需进一步加强认识;适合行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的人群尚未形成共识,NCCN建议对2cm病灶进行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 王敏教授:宫颈癌诊疗规范和ADC应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敏教授从宫颈癌诊疗、ADC的作用机制以及ADC在宫颈癌中的应用三方面带来相关内容的精彩分享。宫颈癌免疫治疗时代后,ADC药物引领妇科肿瘤进入分子导向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在晚期和复发性宫颈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Tisotumab vedotin(TV)已获批准治疗复发转移宫颈癌;HER2靶点在妇科肿瘤中重新得到重视,T-DXd和RC48都已经被批准HER2表达阳性的实体瘤(包括宫颈癌)中应用;SG是Trop2阳性多线复发、转移性子宫颈癌患者可选择的药物之一;尚有大量ADC类药物及联合化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该类药物有望成为改善复发、晚期妇科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手段;TV目前尚未在国内上市,T-DXd,RC48和SG已在国内上市,该类药物在国内、特别是妇科肿瘤应用时间短,需谨慎对其适应证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全面评估和科学处理,才能有助于保证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主题:实体瘤专题 林仲秋教授:妇科恶性肿瘤ADC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讲到化疗在肿瘤治疗中非常重要,但是存在不良反应和靶向不精准的问题,如何让药物找到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正常的组织,一直是大家想要探索的方向。目前ADC是很热门的话题,值得关注。决定ADC疗效的三个关键因素:抗体、载药、连接子。林教授对ADC在多个妇科肿瘤中的应用,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内膜癌中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做重要阐述,为妇科肿瘤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洪莉教授:宫颈癌疾病负担及防治策略 在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逐年增加的形式下,湖北省人民医院洪莉教授分享了宫颈癌疾病负担及防治策略。对全球及我国宫颈癌的疾病负担进行多项分析。关于宫颈癌筛查与防治策略,洪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管理流程,提到宫颈癌三级预防的重要性。消除宫颈癌计划任重而道远,洪教授分享HPV疫苗接种在中国接种的情况与HPV接种人群建议。她提到,对于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是可行的,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有多种方法,但预后情况需要考虑年龄等因素。 主题:妇科手术技巧 赵仁峰教授:腹主动脉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技巧 广西人民医院赵仁峰教授带来题为“腹主动脉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技巧”的精彩讲座。腹膜后异位妊娠(REP)由于临床表现非特异性且妊娠部位复杂,很容易误诊,REP一旦破裂,可危及生命,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REP主要通过超声、CT及MRI进行诊断。它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赵教授重点讲解了腹主动脉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技巧,如采用头低脚高位,降低下腔静脉压力;第一Trocar置入脐上3cm及以上,依据术者操作习惯制定Trocar位置;纱布排垫肠管,必要时缝合腹膜牵拉,充分暴露妊娠病灶;游离、垫纱布外推输尿管,避免损伤等。术者的技术成熟度是腹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 陈慧教授:子宫肌电监测在流产早产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强调流产、早产防治的重要性。临床亟需一种宫缩评估技术,宫缩监测可通过徒手触摸、宫外压监测、宫内压监测、子宫肌电监测,其中子宫肌电监测适用于全围产期、非侵入性、客观、准确反应宫缩压力及频率。陈教授分享了多项子宫肌电临床应用进展及研究,研究取得瞩目成果。 阮晓红教授:关于NSMP型子宫内膜癌管理的思考 江门市中心医院阮晓红教授带来了关于NSMP型子宫内膜癌管理的思考。讲座中为大家分享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概述、NSMP-EC特征与治疗的研究进展、NSMP-EC患者预后分析及分层管理几方面重要内容。NSMP型EC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分子亚型,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低级别、早分期、ER和PR高表达,该型患者预后较好,对孕激素治疗敏感。NSMP型E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中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探索更精准的分子特征进行精准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识别新的分子标志物,以更精准地分层和指导治疗。阮教授分享所在医院现有数据,对NSMP型EC患者分层管理带来启示:未行淋巴结清扫的NSMP型EC患者预后较清扫组差,对于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尤其是脉管阳性、ER阴性(表达<30%)的患者,可酌情考虑术后辅助治疗。根据现行指南,术后无需辅助治疗的NSMP-EC患者,糖尿病和脉管浸润可能影响预后,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考量因素。符合NCCN指南保育标准的NSMP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中位随访19个月均未复发,提示此类型患者保育治疗可行。 张颖教授:妇科机器人手术的优势及不良事件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颖教授机器人发展越来越快,在国内普遍开展。达芬奇手术系统可在多个妇科良性、恶性疾病中应用,张教授首先通过多个回顾性研究及文献分享了达芬奇手术系统在妇科手术中的优势与手术导致的不良事件。随后,讲解了达芬奇系统在子宫肌瘤剔除和粘连分离手术等手术中的应用,张教授提到机器人对严重粘连病例很适用。最后,带来对机器人手术的未来展望。 周建维教授:达芬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周建维教授分享了题为“达芬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中的应用”的精彩讲座。周教授首先介绍了达芬奇的发展史,随后,通过视频对达芬奇辅助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进行讲解,术中可见达芬奇具有清晰、层次感强和对卵巢保护的优势。对达芬奇在辅助腹腔镜下输尿管及膀胱内异症病灶切除手术过程中的重点步骤做精彩讲解。最后为大家讲解达芬奇辅助子宫腺肌病灶剔除手术要点,包括以“挖矿法”切除病灶,尽可能完全切除病灶及内膜;全层缝合创面,不留死腔。 韩丽萍教授: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宫旁切除术的治疗体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丽萍教授精彩分享了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宫旁切除术的治疗体会。从隐匿性浸润性宫颈癌的概述、原因、治疗及个人体会带来深入浅出地讲解。根治性宫旁切除术是治疗早期隐匿性宫颈癌患者的有效选择,以改善局部控制,避免发生相关并发症。根治性子宫旁切除术是一种复杂的盆腔手术,可以受益于机器人辅助的优势,主要与其可实现增强的3D可视化、更高的精确度、震颤控制和更精细的组织处理有关。考虑到肿瘤在初次手术时已完全切除,术前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残留病变,建议患者采用微创技术。应告知患者LAAC试验的结果,在选择手术入路时应考虑患者意愿。最后,韩教授通过两个手术视频带大家领略了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宫旁切除术的精彩过程,详细讲解了手术技巧与步骤。 陈琼华教授:卵巢癌高钙型小细胞癌诊治进展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琼华教授带来题为“卵巢癌高钙型小细胞癌诊治进展”的精彩内容。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SCCOH)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妇科肿瘤,由于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希望大家对SCCOHT多一些认识。陈教授通过所在医院一例SCCOH少见病例引入话题,带大家全面了解了SCCOHT的临床特征、SCCOHT的诊断、SCCOHT的治疗、SCCOHT的保育和遗传咨询。SCCOH表现为盆腔包块及腹痛,伴有高钙血症;病理及免疫组化作为诊断金标准,SMARCA4/2双重缺失有诊断特异性;SCCOH可以通过手术、多药物联合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目前保留生育手术尚不明朗,术后化疗及生育后补充手术可降低复发率;对于携带SMARCA4胚系致病变异的女性可考虑早期预防性卵巢切除。 主题:产科专题 贺芳教授:子痫前期——阿司匹林口服时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贺芳教授首先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和预防手段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子痫前期对母、胎、子代的近期、远期的影响。贺教授指出PE是一种“不确定”的疾病,进而介绍了产科严重并发症“扳机”理论,即从三线、二点、一面开展预测、预防、预警和救治工作。随后贺教授着重讲解了子痫前期高危人群的筛查、子痫前期风险预测、阿司匹林起始用药时间、起始用药剂量、用药依从性、停药时机等内容,同时提及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可能对胎盘早剥和产前出血造成的影响,并分享了子痫前期防治的集束化管理流程。最后贺教授进行总结:阿司匹林是目前预防子痫前期最有效的药物,子痫前期高危人群使用阿司匹林获益最大,最好16周之前开始应用LDA,推荐更高的剂量(100-150mg/d)每晚睡前口服,用药依从性很重要,可使用阿司匹林至36周或分娩前停药,但对于妊娠期中期sFlt-1/PIGF≤38的人群提前停药并没有发现不利影响,单独使用阿司匹林不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 陈海天教授:血清免疫学指标异常在病理妊娠中的意义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海天教授结合指南和临床问题,为大家讲授了常见血清免疫学指标、风湿性免疫性疾病以及治疗药物的应用。在血清指标方面,重点阐述了外周血免疫指标,包括同种免疫、自身免疫,这些指标主要与自然流产、FGR、早产、死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于疾病管理而言,孕前咨询及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围产期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风湿科、产科、儿科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对母婴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妊娠时机、孕后随访、妊娠终止时机和方式、胎儿及新生儿监护等方面;在药物应用方面,对于有妊娠计划的风湿病患者,风湿免疫科和产科医生一方面需仔细评估患者病情、用药等情况是否具备妊娠条件,另一方面,应就妊娠本身及用药可能对患者和胎儿的影响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张兰珍教授:抗磷脂综合征在妊娠期的识别与管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兰珍教授从APS的定义与分类、APS的临床表现、APS的实验室检查、OAPS的监护以及OAPS的预防与治疗五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AP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是以血栓形成和/或病理妊娠为主要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为持续性抗磷脂抗体阳性的一组症候群。由于患者临床表现、潜在的血管风险因素和抗磷脂抗体检测方法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需要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最佳治疗。治疗应个体化,建议风湿科、产科、实验室、血液科等相关科室进行MDT,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对于OAPS的治疗,根据不同妊娠临床表现,有无血栓病史和病理妊娠史,可考虑选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 温济英教授:加强危重症早期识别,保障母胎健康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温济英教授阐述了早期识别产科危重症患者的意义。她指出,从症状、体征或疾病上评估患者危重程度,掌握识别危重症患者的思维模式,这对于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温教授强调了危重症早期识别的三要素——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在产科中,对于危重症孕妇进行早期识别并及时有效地管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这需要全面系统评估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尽早发现、有效识别可能预示危重症发生的相关指标,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适时启动多学科会诊,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母儿安全。 李瑞满教授:医生助理协助下的新服务模型对提高孕产妇健康安全的临床探讨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瑞满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家政策指向,未来10年,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要战略发展期。明确助产服务是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强化助产服务质量管理,确保助产服务普及性。随后介绍了全国新生儿变化趋势以及产科面临的难题。指出产科具有特殊性,虽然是健康生理过程,也应避免危重症的发生,通过做好孕产期保健,预防、预测、早发现早干预,保障母胎安全。李教授主要从孕产妇情绪影响因素、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常规医院服务的对照研究方案进行了分享,医生助理协助的线下线上孕产妇保健服务务模式明显提高孕产妇保健效果,在孕产妇孕期及产后健康管理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初步证实。在未来的工作中,应更好地发挥医生助理在孕产妇健康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在保证安全实施孕产妇健康管理前提下,不断进行临床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 高学飞教授:人滋养层细胞特化与维持中的双能格转录因子 南方医科大学高学飞教授及其团队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揭示了人滋养层细胞特化与维持中的关键调控因子SP6。研究揭示了人类胎盘滋养层祖细胞特化及干性维持的专有调控机制,为人类胎盘源性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多能干细胞为模型,结合胚胎源滋养层干细胞(TSC),通过使用功能遗传学等技术手段,发现SP6可以调控人类CTB的命运和TSC建立。机制上,研究团队发现SP6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相互作用,通过改变MSX2基因组的H3K27ac表观遗传修饰,增强MSX2基因表达,促进CTB细胞的增殖和TSC的维持。该研究工作展示的SP6对人类滋养层细胞分化的重要调节作用,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和小鼠胎盘在发育调控巨大差异。而SP6与人类胎盘源性疾病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正在被深入探讨。 潘石蕾教授:急危重症孕产妇综合救治的经验分享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潘石蕾教授以一个经典病例为切入点,详细讲解了该重症患者的治疗全过程,在处理过程中可谓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最终启动市级重症救治流程并持续进行了病例追踪。潘教授借此病例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她指出,在临床上碰到重症病人,产科医生首先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完善各项检查工作,及时汇报相关管理部门,以便及时组织MDT。在MDT团队建设方面,需要对医院整体诊疗水平及各专科特色有确切的认识,组建专病团队或个性个体化诊疗团队。医院管理部门配合科室做好MDT,辅助科室协调、完善各项检查,为科室提供最佳重症救治资源。在整个过程中,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的诊断、病情发展和结局预判,让他们清楚不同治疗方法可能达到的目的,同时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最后强调在医疗过程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今日精彩的学术交流环节暂告一段落,会场学术气氛不减,让我们继续期待明日的精彩内容。 文章来源:本报道由妇产科网撰写,图片由大会会务组拍摄,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孙雯
  • 24
    2024-12

    精英云集展技艺,经验共享绘新图——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顺利召开

    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妇科肿瘤分会联合主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协办的“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于2024年12月20日在广州顺利召开。 本届论坛以妇产科微创手术为主要议题,邀请国内外著名妇产科领域的专家针对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手术演示、学术讲座、手术视频大赛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并同时进行网络直播。本次会议旨在为妇产科同道提供学习与交流平台,共同探索新思路,促进妇产科学科发展。 中国妇产科网作为合作媒体,与您分享大会的精彩内容! 现场手术演示 大会主席、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对手术演示环节嘉宾进行介绍。 现场手术演示环节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开江教授团队、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郑莹教授团队在手术室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手术分享。李斌教授、汤雅玲教授、庄良武教授、何善阳教授、刘国炳教授、张金玲教授、肇丽杰教授、涂画教授、卢淮武教授、王颖教授等为大家进行解说。 付霞霏教授:宫腔镜检查术 刘开江教授:开腹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 郑莹教授:机器人单孔下免举宫广泛子宫切除术 王沂峰教授:(前庭大腺癌)外阴局部广泛切除+同侧腹腔镜下肢皮下通路的腹股沟淋巴结切除+大阴唇脂肪垫外阴修复整形术 刘开江教授:3D腹腔镜卵巢癌全面分期手术 彭冬先教授:腹腔镜次全子宫切除+阴道Y网骶骨固定+会阴陈旧性裂伤修补术 王沂峰教授:阴道半封闭术 刘开江教授:3D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 刘开江教授:3D腹腔镜下巨大全子宫切除术 专题讲座 主题:妇科肿瘤专题 崔恒教授:卵巢癌靶向治疗中的“精准”理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市即墨人民医院崔恒教授围绕基因检测、血管抑制剂、PARP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种生物治疗的联合应用等卵巢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重点内容进行阐述,强调不论何种靶向治疗的应用,最根本的原则是要“精准”的针对靶标。尽管在无铂间期>6个月复发的患者(ITT)中,含铂化疗和贝伐珠单抗联合阿替利珠单抗的PFS无显著获益,但仍带来了具有临床意义的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获益。ATALANTE/ENGOT-ov29研究OS结果提示在未来晚期复发卵巢癌的免疫治疗组合中,应考虑使用阿替利珠单抗等抗PD-L1单克隆抗体。 李俊东教授: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诊治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俊东教授从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概念、病理学分类、诊断及检查、手术治疗原则、术后辅助治疗等方面进行讲解。推荐超声作为首选检查方法,对于良性性索间质肿瘤,应按照良性卵巢肿瘤原则处理。单侧肿瘤应行卵巢肿瘤剔除术或患侧附件切除术,双侧肿瘤者应行双侧卵巢肿瘤剔除术。绝经后妇女可考虑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恶性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手术治疗原则依据组织类型、分期及年龄而有所不同。初治治疗原则建议手术+辅助化疗(部分),必要时加放疗。复发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可行MDT。 薛凤霞教授:从分子分型看遗传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治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薛凤霞教授首先回顾了不同组织提出的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分类特点,着重介绍了MMRd/MSI-H型子宫内膜癌的3个亚型。随后,薛教授分别介绍了Lynch综合征的传统、免疫组化与分子水平诊断方法,并介绍了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是其早期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最后,薛教授分享了Lynch综合征相关性子宫内膜癌在免疫治疗与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方面的研究。 吴鸣教授: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最新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吴鸣教授介绍了TCGA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并带大家梳理了子宫内膜癌的经典治疗策略。在复发的二线治疗方面,Keynote 158用于治疗MSI-H患者,Keynote 146用于治疗MSS患者,Keynote 775用于治疗MSS/pMMR患者。在复发一线治疗方面,采用LEAP-001治疗。对于晚期/复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可采用NRG GY-018等进行治疗。对于明显早期患者,可行全面分期手术,对于晚期患者,采取肿瘤细胞减灭术或个体化治疗。 主题:盆底专题 鲁永鲜教授:阴式骶韧带悬吊术解剖与手术技巧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鲁永鲜教授结合解剖结构图讲解了骶韧带的解剖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并回顾了高位骶韧带悬吊(HUS)手术的发展史、设计理念、手术定义及适应证等内容。HUS效果好、持久,辅以阴道前后壁、会阴体修 补可治疗绝大多数重度脱垂。鲁教授还结合手术视频详细介绍了HUS术的悬吊位置、悬吊后阴道形状等手术技巧与缝合方法,讲解输尿管损伤、神经损伤等情况的处理。经阴道途径创伤小、副损伤、并发症少、经济、适应证宽,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夏志军教授:规范化实施全盆底重建术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夏志军教授介绍了盆腔器官脱垂手术的演变,强调盆底器官脱垂是人体支撑结构的问题,盆底重建的理念是整体形态结构的重建,进行器官功能的恢复而非组织年轻化。随后,夏教授介绍了全盆底重建术的适应证、术前准备、术中注意事项、手术要点、术后注意事项、随访及登记。强调要保证穿刺点准确,避免损伤,坐骨棘是盆底手术的航标。 邓凯贤教授:经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技巧 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邓凯贤教授总结了骶棘韧带固定术(SSLF)相比其他中盆腔缺陷重建术式的优势,并结合解剖图示讲解了骶棘韧带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结合手术操作视频,邓教授分享了水压分离阴道直肠旁间隙、纵形切开阴道粘膜全层、钝性分离直肠侧间隙、分离直肠与右侧盆壁之间间隙、暴露右侧骶棘韧带、缝合骶棘韧带、打结及固定阴道顶端、缝合阴道顶端粘膜、缝合阴道后壁纵行切口等术中操作要点。保留子宫的骶棘韧带固定术保留子宫指征一定要严格把握,子宫腺肌症等导致子宫增大或有增大可能性的尽量不要保留子宫。 李红梅教授:严重产道损伤的手术处理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李红梅教授从软产道的组成与解剖、常见原因与高危因素、软产道损伤的诊治要点三方面讲解了软产道损伤的手术处理。会阴体长度、孕妇年龄与产次、第二产程用力方式、分娩体位等是软产道损伤的高危因素。损伤类型包括会阴撕裂、阴道裂伤、宫颈裂伤、产道血肿和子宫破裂。深刻理解并正确把握接产要领是预防会阴阴道裂伤的关键,断裂处女膜缘及肛门括约肌的完整对合是修复组织结构的标志,缝合修复直肠壁及阴道壁是手术的基础,缝合修复肛提肌及会阴体肌层是盆底功能康复的关键。 主题:前沿技术 朱根海教授:机器人手术在大网膜切除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中的应用 海南省人民医院朱根海教授介绍了大网膜的切除范围、切除难点,并结合手术视频详细讲解了大网膜的切除要点:能辨认横结肠的可沿横结肠切除,不能辨认横结肠的情况可以在大网膜的背侧切一小口,找到横结肠,以此为起点向左向右切除。在结肠右曲和结肠左曲处大网膜卷曲增厚,注意避免损伤肠管。朱教授还介绍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指征,总结切除难点和操作要点:置孔位置要偏高,小步慢切,关注静脉,左侧腹主动脉不要切太深,以免损伤神经。 陈捷教授:多部位及特殊部位异位妊娠如何避免漏诊 福建省人民医院陈捷教授结合在病例中遇到的患者术后HCG上升问题得出结论:与单侧输卵管妊娠相比,双侧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术前难以确诊。HCG动态随访是避免漏诊的关键。多次排卵、滋养细胞组织迁移等是多部位妊娠的发病机制。盆腔炎性疾病、ART应用、促排卵药物的使用及输卵管、子宫先天发育畸形是多部位妊娠的高危因素。陈教授还分享了阔韧带妊娠、腹主动脉旁妊娠、腹膜妊娠、肝脏妊娠等特殊部位异位妊娠。强调超声联合β-HCG动态复查有利于双侧输卵管妊娠,必要时CT检查对其他罕见特殊部位妊娠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孙大为教授:妇科手术加速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北京协和医院孙大为教授介绍了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优势和发展历程,并从术前评估、术前宣教、术前肠道准备等方面展示了ERAS在妇科围术期的应用。ERAS提倡避免术前机械灌肠,以减少因肠道受刺激导致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素乱及营养物质丢失,缩短术后肠道恢复时间。预防性镇痛主张在疼痛发生前使用镇痛药,贯穿于围术期全程。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控制液体入量等可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 姚吉龙教授:子宫良性病变的规范化诊疗与生育力保护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姚吉龙教授结合统计数据分享了我国全面两孩、三孩政策效应、国内外出生人口变化趋势和引发的思考问题。全生命周期生育力保存与保护窗口前移意义重大。随后,姚教授简述了子宫内膜息肉、宫腔粘连、子宫畸形、子宫瘢痕妊娠、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病变等子宫主要良性病变的生育力保护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是关键。同时,依据规范,结合个体情况判断是否处理、何种方式处理。 主题:妇科手术技巧 罗喜平教授:内镜技术与女性生殖系统畸形诊治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罗喜平教授提到女性生殖系统畸形常常在青春期以后得以诊断,其症状的诊治更依赖于影像和内镜技术。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异常分为生殖道畸形和性发育异常。女性生殖道发育异常包括处女膜发育异常、阴道发育异常、宫颈发育异常、子宫发育异常、输卵管发育异常、性发育异常六大类,罗教授重点为大家阐述了阴道发育异常、子宫发育异常、性发育异常的诊治,为大家展示常见案例的基本特征,疾病诊断与治疗要点。罗教授强调,并不是所有的生殖系统畸形都要进行手术干预,尤其是不影响生育的类型。 尧良清教授:复发宫颈癌散发远处转移多学科手术的决策 广州医科大学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尧良清教授通过一个病例分享了复发宫颈癌的处理。尧教授根据NCCN国际指南的处理原则,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手术与放疗的利弊权衡,由于患者为远处寡转移的类型,进行放疗首先要考虑所需剂量,此例患者的病灶为7.6公分,所需剂量过大,将直接导致血管、肠漏等多处损伤。而手术治疗具有更高可行性,通过与患者沟通,最终通过“膀胱镜下双侧输尿管支架置入术+腹腔镜下盆腔病灶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左侧颈部转移淋巴结切除术”在全程8小时下完成,术后为患者做辅助放化疗和定期随访,几年间,患者保持无瘤生存。随后,尧教授的分享了个人的一些思考,给大家带来深刻启迪。 黄晓武教授:宫腔镜手术处理STEP-W>7分子宫肌瘤的策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黄晓武教授为大家介绍STEP-W黏膜下子宫肌瘤的分类,根据其具体分数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宫腔镜手术,是否需要做更多的预处理准备。黄教授通过病例分享了STEP-W>7分,>5公分的肌瘤处理分享。宫腔镜分期手术治疗分为术前评估、预处理、夏式五步法等,黄教授对术中的假包膜剥离肌瘤、如何使肌瘤凸向宫腔等手术技巧做了详细地讲解。强调大的肌瘤需要进行预防并发症的处理,如出血、子宫穿孔、宫裂等。另外,黄教授提到宫颈的预处理及大肌瘤适时停止手术的重要性。 姚书忠教授: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恶变的诊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姚书忠教授首先通过病例分享了对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诊治,对手术技巧进行了详细地讲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变发生率为0.7-1.5%,可以发生于多个位置,其中卵巢病变占80%以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发生率约为0.03-1%,多数发生在剖宫产瘢痕子宫内异症患者身上。在AWE诊断中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AWE大小、深度、腹直肌筋膜受累程度及排除其他病变。通过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FNA),可以确诊结节是否恶变,但存在导致穿刺点转移的风险。对于AWE的治疗,姚教授介绍药物治疗是不必要的,停药即复发,手术治疗为标准治疗方法,分享了术中方法及几类手术途径。关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治疗,姚教授介绍73例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通过患者临床病例特征、治疗方式及不同的治疗结局等做数据展示,并给出AWE恶变的治疗建议。 主题:微创专题 王刚教授:宫颈癌微创手术治疗的规范与技巧 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王刚教授对于宫颈癌微创手术治疗的规范与技巧进行了非常详尽地分享。强调应该具体考虑微创手术的优劣,不能忽略效果与患者的体验。微创(腹腔镜)手术应该遵循的5大原则与规范包括:1.对微创手术的目标、内涵、认识要规范;2.对诊治原则及手术适应证、路径、范围等决策要规范;3.规范无菌原则、无瘤原则和最小损伤原则的操作;4.选取器械需平衡质量、效率、损伤、成本;5.做到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长期管理。王教授重点阐述了如何在腹腔镜宫颈癌手术中贯彻无瘤原则,在术前应充分考虑到患者适应证、方案、时机、团队等。术中考虑淋巴结切除的原则与技巧,对LPLD的盆侧壁浅层与深层组织解剖、宫颈癌分期手术以及LRH术中的无瘤操作进行了详细地分享。随后介绍了在术后的补充治疗。 龚晓明教授:消融结合宫腔镜处理多发肌瘤 沃医子宫肌瘤微无创治疗中心龚晓明教授带来消融治疗结合宫腔镜在多发肌瘤中应用的精彩分享。龚教授对比了传统手术,分享消融治疗的优缺点。微波消融术可以通过经皮路径、经宫腔的路径、经宫颈的路径、腹腔镜路径等4重路径下实现,并可以实现通过经皮和经阴道路径联合治疗。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肌瘤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微波消融,可以明显提高效率。近远期疗效显示平均消融率为82.2%。微波、射频可以与宫、腹腔镜结合治疗,实现多发子宫肌瘤治疗方案多样化。最后龚教授分享了一例9公分肌瘤患者通过经皮子宫肌瘤微波消融+活检+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的联合手术方式治疗的病例。 华克勤教授: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无瘤单孔手术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对临床中常常困惑大家的单孔手术问题给出了解答,为了减轻筷子效应,建议大家使用“加长版”设备、使用长短不一的置器套管,注意手持处距离切口越远,双手间隔相对就越远。通过具有弯曲关节手术器械,在目标区域建立操作三角,如3D镜头、“加长版”镜头壁、可弯曲镜头等加大手术视野形成立体空间。华教授通过3个病例分享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单孔手术要求无血操作更加安全,提到对术中出血应区别为静脉还是动脉,做相应处理,并对手术技巧与重要步骤进行了精彩讲解。 主题:内异症专题 凌斌教授: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方向 中日友好医院凌斌教授精彩分享了无瘤防疫与腹壁无创腹腔镜关键技术,强调手术应注重生命安全问题。腹腔镜手术时代,频频发生医源性肿瘤的播散,建立微创无瘤防御体系势在必行。无瘤完善妇科基本术式包括卵巢肿瘤剔除术、次全子宫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子宫病灶剔除术、附件(实性)切除术。凌教授分享了“全程经阴腹腔镜下猪部分阴道子宫切除术”,实现创新建立关键技术平台,全程可视化vNOTES手术。 陈爱平教授:老年女性子宫内膜病变筛查及诊治要点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陈爱平教授带来了“老年女性子宫内膜病变筛查及诊治要点”的精彩分享。70%-75%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绝经后,高发于75-79岁。老年子宫内膜病变的高危因素包括月经、生殖因素、医源性因素、代谢相关疾病、分泌激素的肿瘤及遗传因素。陈教授强调了对于老年子宫内膜病变的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早期诊治效果非常好。初步的临床评估是临床工作中的重点步骤。对于老年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应注重治疗前的综合评估,围术期管理,术中、放化疗。WHO数据显示1/3的恶性肿瘤是可以预防的,老年女性子宫内膜病变同样是可以预防的。总体来看,对于老年女性子宫内膜病应重视定期查体;良性疾病及时合理的治疗,勿让常见良性疾病掩盖恶性肿瘤的诊断;远离恶性肿瘤,预防或者阻止良性疾病的恶变;远离慢性疾病,预防骨质疏松,注重心脑血管及全身各个系统异常;老年女性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注意个体化处理,注重MDT以及各种合并症,并发症的存在及处理。 易笑教授:类器官疾病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女性生育力保护与重塑中的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易笑教授分享了类器官的培养主要条件、类器官的鉴定、类器官模型的种类以及类器官的应用。应用一为类器官体外再现正常生理组织的结构与功能,体现于子宫内膜、生殖细胞、胎盘;应用二为再生修复生殖器官,重塑女性生育力,体现于子宫内膜、卵巢;应用三为类器官构建的女性生殖病理模型,体现于原发性与不孕模型、子宫内膜异位类器官、子宫内膜癌类器官、卵巢癌类器官。类器官的临床转化面临挑战,胎盘源人工ECM有望促进基于类器官的人体器官体外构建,通过易教授团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多个学术成绩,并荣获多个奖项。 大会现场学习热情高涨、氛围热烈,让我们共同期待明日的学术交流,继续领略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精彩讲座。 文章来源:本报道由妇产科网撰写,图片由大会会务组拍摄,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