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辉煌,珠江之滨共襄微创盛典;巅峰对话,名家雅集再掀学术高潮——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盛大开幕!
2024-12-24
来源:妇产科网微信公众号
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妇科肿瘤分会联合主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协办的“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于2024年12月21日在广州盛大启幕! 历经十年的磨砺与积累,本届论坛聚焦妇产科微创手术的最新进展,汇聚了国内外妇产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通过手术演示、学术讲座、手术视频大赛和疑难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展开学术交流,本届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智慧的碰撞。 中国妇产科网作为大会的媒体支持,荣幸地带您领略大会精彩内容! 开幕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主持开幕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郭洪波院长致辞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王颀副会长致辞 广东省医师协会黄汉林常务副会长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狄文会长致辞 原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曹泽毅教授致辞 在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的开幕式上,一段纪念视频带领我们回顾了论坛走过的十年辉煌历程。十年,是一段历史的印记,见证了妇产科微创治疗领域的飞速发展。在珠江论坛上,我们看到了无数开拓创新的手术演示,听到了一次次受益匪浅的授课讲解,感受到了一场场生动精彩的病例解说。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成果,为我国妇产科微创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筹备会议到规划议程,从懵懵懂懂到游刃有余,论坛组委会用智慧和力量,成功举办了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百年梦想,为推动我国妇产科微创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妇科单孔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启动仪式、中国妇产领域超声人工智能“长缨计划”启动会 专题讲座 主题:学者论道 曹泽毅教授:妇科肿瘤的手术原则 原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曹泽毅教授针对腹腔镜手术中实质性妇科肿瘤粉碎、卵巢囊肿穿刺、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原则、妇科肿瘤的淋巴处理、腹腔镜手术不良后果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提出腹腔镜广泛手术中使用举宫器的问题和对手术改进的建议。同时,曹教授还介绍了对宫颈癌广泛子宫切除术前新辅助化疗的回顾性及前瞻性临床研究,并强调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应考虑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等问题。 郎景和院士:我国保持适宜生育水平的战略与策略研究(医学技术)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阐述了我国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与我国保持适度生育水平的医学技术战略和策略。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处于较低水平,育龄人口生育力下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凸显。郎院士介绍了高龄生育、出生缺陷及促进生殖健康和疾病防控三方面的研究。强调要建立我国卵巢储备功能系统评估体系,加强对高龄妇女卵巢功能的保护,预防卵巢衰老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减少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等。 姚志彬教授:天使与魔鬼——人工智能(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广东省医学会姚志彬教授谈到A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同“天使与魔鬼”般复杂多样,既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隐私和安全等问题。AI在医学中的积极影响与作用包括疾病诊断与预测、个性化治疗、医疗决策支持、减轻医护人员的繁重劳动等。而数据隐私安全、伦理道德问题、技术依赖性、编辑和生产超级病毒等问题则是AI在医学中的负面影响与挑战。姚教授强调要通过加强数据保护、推动伦理规范、加强技术监管等措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公正和高效的医疗系统,让医学人工智能插上“天使”的翅膀,造福人类的健康。 杜贤教授:以文载道,立德树人 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教授阐述了出版所肩负的文化使命与育人重任。他指出,要以文化为基石,促进科学教育与国家发展相融合,通过文化的力量培育人才,以强化国家实力。杜贤教授强调,出版工作应紧密围绕大学的五大职能,积极推动新医科学科的建设。在构建高质量医药教材体系方面,他提出应致力于构筑高质量的医学教育体系,这一体系需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满足国内重大需求、服务经济主战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致力于打造具有学术原创性的精品教材,结合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新生态,构建新形态教材发展新格局。 主题:大咖论坛 狄文教授:临床医生如何做好高质量临床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狄文教授对临床医生从事科研的初衷与目的进行了深入分析,他着重指出,临床医生应当兼顾“临床”与“科研”两方面的工作。狄教授进一步梳理了临床科研的基本思路:首先,应以临床热点为研究的出发点,确保科研工作具有实用性;其次,要紧跟国际科研动态,确保研究方向的前沿性;再者,需加强实验室建设,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实的平台保障;最后,应以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科的影响力。同时,临床研究须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先进性、可行性、意义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周灿权教授:读《抗米勒管激素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灿权教授首先概述了抗米勒管激素(AMH)的定义,并从两性生殖管道发育、基因及受体缺陷等方面介绍了AMH生物学功能和病理作用。系统因素、性生理期与昼夜节律、妊娠、控制性超促排卵等是影响AMH检测的因素,其中年龄是影响AMH最主要的因素。随后,周教授还介绍了AMH在正常卵巢储备功能评估、预测绝经年龄、指导促排卵以及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腺发育异常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何勉教授:高风险LSIL诊治及光动力手册介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勉教授介绍了宫颈LSIL的高风险因素及管理。HPV16/18感染、持续性LSIL、细胞学ASC-H及HSIL、3型转化区等因素可以显著增加宫颈LSIL患者的HSIL+风险,在临床上应该更加被重视。基于个体化管理,光动力疗法可作为高风险LSIL优选干预方案。何教授阐述了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制、适应证、禁忌证及优势特点,并分享了光动力治疗高风险宫颈LSIL的案例。 陈淑琴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GnRH-a治疗的反向添加与联合调节理念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陈淑琴教授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疾病特点。加强临床诊断,可以促进内异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误诊导致的不良影响。手术彻底切除子宫内膜异位灶是提高治疗效果及预防复发的关键。单纯GnRH-a治疗会降低患者依从性且复发率更高,陈教授阐述了GnRH-a的反向添加理论基础,并介绍了反向添加治疗的时机与注意事项。 主题:特邀演讲 王沂峰教授:我们这十年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带大家回顾了过去十年间,历届妇产科微创治疗(MIGO)珠江论坛的盛况以及珠江医院妇产医学中心的发展历程。王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这十年中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手术成果,包括外阴癌的系列研究、子宫移植手术、宫颈癌的保育治疗,以及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腔镜手术等。同时,王教授还介绍了自己所培养的团队,并介绍了其主持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工作。 主题:午间专题 杨立教授: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缝合体会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杨立教授分享了自己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时关于缝合的宝贵经验。他首先介绍了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单孔腹腔镜手术所需使用的工具。随后,结合手术视频,杨教授讲解了单孔腹腔镜下的操作技巧,如内部交叉距离的控制、术野的有效暴露以及切口的选择等。他强调,缝合止血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可以采用药物止血、子宫动脉暂时阻断术和电凝止血等方法。此外,杨教授还详细讲解了棒球式缝合方法的具体操作要点,并提到了缝线选择的重要性。 主题:肿瘤研究前沿 吴小华教授:哪些临床研究正在改变宫颈癌临床实践?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围绕宫颈癌的治疗进行了深入论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早期宫颈癌临床实践中的争议、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治疗探索、一线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新局势,以及二线及以上复发/转移性宫颈癌的多样化治疗策略。吴教授总结了宫颈癌治疗格局的几大变迁要点:首先,免疫疗法正在逐步改变晚期宫颈癌的临床实践;其次,免疫联合ADC治疗晚期宫颈癌已初见成效;最后,免疫联合放化疗的治疗方案也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展开了积极探索。 何善阳教授:意外发现宫颈癌的腹腔镜治疗策略与技巧 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何善阳教授对“意外发现宫颈癌”的定义、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他强调,在治疗前,必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疾病的扩散范围及宫颈癌的临床分期。何教授阐述了宫旁广泛切除的优势,并指出了RP手术的难点及技巧。此外,他还结合手术视频,分享了“意外发现宫颈癌”的手术治疗操作步骤及需要注意的事项,打开膀胱侧窝、分离膀胱阴道间隙是手术的要点。 杨海坤教授:弥漫性子宫粘膜下肌瘤保护生育力的手术 梅州市人民医院杨海坤教授讲解了子宫粘膜下肌瘤的特点及主要治疗方法,宫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HM)是一线微创手术治疗方式。杨教授从HM治疗前评估、子宫粘膜下肌瘤STEPW分类、不同类型HM术式等方面进一步讲解了HM的相关临床问题。此外,杨教授还着重介绍了弥漫性子宫粘膜下肌瘤保护生育力的发病特点,结合手术视频讲解了探查宫腔、彩超引导下子宫肌瘤钳夹术、肌瘤剔除后宫腔镜检查、彩超引导下放置宫腔球囊等操作步骤。 李力教授:宫颈癌治疗复发后处理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阐述了宫颈癌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并着重强调初次治疗的规范性对于减少复发至关重要。他指出,具体的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取决于初始治疗方式、病灶的复发形式以及病变程度。目前,放射和靶向治疗在复发性宫颈癌的研究中已取得进展,证明这些方法可行、有效且安全。李教授还强调,治疗决策应综合考虑临床因素、解剖结构以及社会因素,确保治疗的全程设计和管理得到体现。 刘国炳教授:HPV感染与微生态失衡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云分院刘国炳教授介绍了微生态环境与HPV感染及宫颈癌变之间的关联。他指出,女性生殖道感染的本质在于微生态的失衡。pH值的升高、优势菌的缺乏以及炎症反应等因素,是促进HPV感染乃至诱发宫颈癌的关键所在。刘国炳教授还提到,局部非特异免疫的异常激活是HPV感染的根本原因。因此,重建正常的微生态环境,对于清除HPV的持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所有HPV感染的女性,须进行细菌性阴道病检测,加以治疗。 主题:阴式手术进展 黄秀敏教授:早期低危宫颈癌手术治疗进展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黄秀敏教授首先介绍了NCCN推荐的早期宫颈癌初始手术方式,详细阐述了广泛子宫/宫颈切除手术及其可能的并发症,并探讨了宫旁浸润的低危因素。结合相关数据分析,黄教授提到,ConCerv试验和SHAPE试验的结果表明,对于早期低危宫颈癌患者,行宫颈锥切或单纯子宫切除具有可行性。然而,低危因素的制定和认定目前仍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提供证据。在早期低危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仍需要进行淋巴结状态评估。 宋磊教授:形形色色的尿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宋磊教授概述了妇科手术中泌尿系瘘的现状,并总结了尿瘘的主要种类,其中泌尿妇产科瘘最为常见,大多由妇产科手术导致。宋教授通过手术视频,重点展示了尿道阴道瘘和输尿管膀胱阴道瘘的修补技术。他强调,术后若发现膀胱损伤,插入菌状导尿管效果显著,并分享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宋教授还详细讲解了术后膀胱瘘口的处理技巧,以及用离心法和向心法修补膀胱阴道瘘。此外,他还介绍了内漏引流液诊断与治疗输尿管瘘的方法,对于输尿管损伤的处理原则,强调术后发现应尽早处理,不能等待。 汪希鹏教授: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与生育力保护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汪希鹏教授从剖宫产后子宫切口憩室(CSD)的最佳影像学诊断方法、宫腔镜在CSD诊断中的应用、子宫腺肌症与CSD、重度腹壁粘连悬吊型CSD的诊治、首次修补手术失败CSD的挽救性诊治、子宫憩室与继发性不孕的研究进展六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详细讲解了经阴道子宫憩室修补、子宫腺肌症的诊断、盆腔粘连CSD的治疗、前位子宫悬吊于腹壁的手术难点及首次修补手术失败CSD的挽救性诊治等。 陈春玲教授:盆底整体康复 北京善方医院陈春玲教授详细讲解了盆底结构、阴道的支持系统,以及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的发病机理与临床症状。陈教授强调,充分评估盆底功能是制定整体盆底康复治疗思路的基础,着重于综合治疗疼痛、松弛和功能障碍。陈教授介绍了盆底康复治疗的预期效果,并阐述了盆底康复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此外,她还讲解了盆底康复的手术治疗,如缝合修复、植入支撑物和神经调控等技术。最后,陈教授还讨论了综合治疗方案以及新兴的盆底康复技术等内容。 主题:子宫肿瘤专题 陈晓军教授: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过去,现在和未来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晓军教授结合研究数据展示并讲解了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LN)的示踪和切除方案、影响检出效能的因素、病理超分期方法以及SLN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子宫内膜癌ICG注射示踪SLN不导致急性或迟发性过敏或其他严重过敏反应。简化超分期方法可获得高诊断准确率,在低级别内膜样癌不伴肌层浸润患者中,可考虑省略超分期。对于早期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SLN是可接受的安全的手术分期方法。 滕银成教授: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问题探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滕银成教授带大家回顾了淋巴结切除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其相关争议问题。在探讨淋巴结清扫质量控制方面,滕教授详细阐述了淋巴结清扫范围、淋巴结切除标准、盆腔淋巴结的数量及淋巴结转移的高发部位等关键问题。此外,滕教授还全面总结了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优势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吕卫国教授:基于风险管理的HPV分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吕卫国教授简要介绍了宫颈癌的概况、WHO宫颈癌筛查指南及中国筛查方案,以及当前宫颈癌筛查及分流的主要方案。随后吕教授分享了基于风险管理的HPV分型在筛查中的相关研究,包括HPV分型和宫颈病变即时风险(Oncalrity研究)、HPV分型在筛查和随访管理中的优势、HPV分型与宫颈病变累积风险(测序和分组分型)、HPV分型在非HPV16/18阳性人群中的分流价值和基于HPV部分分型的风险分层管理策略等。 刘继红教授:子宫肉瘤的淋巴结清扫——弊大于利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继红教授介绍了针对恶性纯间叶肿瘤、恶性混合性上皮和间叶肿瘤不同病理类型的预后和手术治疗原则。子宫肉瘤的主要转移方式是血道转移和直接播散,淋巴结转移率低。刘教授结合多个研究数据阐述了子宫肉瘤淋巴结清扫对预后的影响,并详细分析了淋巴结清扫术的利弊。最后,刘教授强调腹腔镜手术+碎瘤或碎宫是错误的手术方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淋巴结清扫,无疑是雪上加霜。 主题:妇瘤诊疗策略 李斌教授:外阴Paget's病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李斌教授通一例Paget's病例的分享,为大家精彩讲解了Paget's病的诊治。Paget's病是一种临床比较罕见,又称湿疹样癌,分为乳腺外派杰氏病与乳腺派杰氏病,女性患者80%以上的乳房外病位于外阴。李教授讲述了Paget's病历史与演变,临床特征常见症状为持续性外阴瘙痒、烧灼感,外阴病变呈红色湿疹样红色斑片。Paget's病诊断可通过PET\CT\皮肤镜等方式辅助诊断,通过活检明确诊断。Paget's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不方便手术可以通过放化、光疗法、靶向治疗等方式。手术治疗通常切除范围较大,需要蒂瓣移植,术后结合局部外用药恢复。 钱建华教授:上皮性卵巢癌的淋巴结转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钱建华教授分享了题为“上皮性卵巢癌的淋巴结转移”的精彩内容。卵巢癌转移途径包括腹膜转移、血型转移、淋巴转移、神经相关转移,其中以盆腔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促进卵巢癌转移和腹膜播散的独特机制为肿瘤相关纤维化。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最重要的几个风险因素为浆液性组织学、FIGO分级2-3和诊断时CA125>740U/ml。钱教授重点阐述了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心膈角淋巴结转移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内容。 余志英教授:再议宫颈癌微创手术问题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余志英教授带来题为“再议宫颈癌微创手术问题”的精彩内容分享。2020年柳叶刀肿瘤学LACC发布一项重要结论,2024年发布的最新分析结论与这一结论一致显示:早期宫颈癌微创手术4、5年DFS、OS显著低于开腹组,局部复发的风险几乎是开腹组的5倍。对此结果,余教授为大家分析了可能导致微创手术复发率高的因素。通过手术视频重点分享了肿瘤的无瘤原则以及淋巴结切除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生秀杰教授: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广泛转移 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秀杰教授分享了题为“宫颈癌腹主动脉旁淋巴广泛转移”的精彩内容。生教授分享了一例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IBI期的患者病例,术中发现局部肿瘤转移途径少见,为确保手术安全,选择由腹腔镜转为开腹,生教授通过手术视频讲解手术要点与手术技巧,强调对于接近浆膜层的肿瘤手术中要非常小心。自2018年FIGO将淋巴转移纳入宫颈癌分期以来,宫颈癌淋巴转移对预后以及相关治疗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位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尚未纳入常规根治性手术范围,临床如何确定手术范围,值得临床医生探讨。对宫颈癌淋巴转移途径需进一步加强认识;适合行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的人群尚未形成共识,NCCN建议对2cm病灶进行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 王敏教授:宫颈癌诊疗规范和ADC应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王敏教授从宫颈癌诊疗、ADC的作用机制以及ADC在宫颈癌中的应用三方面带来相关内容的精彩分享。宫颈癌免疫治疗时代后,ADC药物引领妇科肿瘤进入分子导向靶向治疗的新时代,在晚期和复发性宫颈癌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Tisotumab vedotin(TV)已获批准治疗复发转移宫颈癌;HER2靶点在妇科肿瘤中重新得到重视,T-DXd和RC48都已经被批准HER2表达阳性的实体瘤(包括宫颈癌)中应用;SG是Trop2阳性多线复发、转移性子宫颈癌患者可选择的药物之一;尚有大量ADC类药物及联合化疗、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该类药物有望成为改善复发、晚期妇科恶性肿瘤预后的重要手段;TV目前尚未在国内上市,T-DXd,RC48和SG已在国内上市,该类药物在国内、特别是妇科肿瘤应用时间短,需谨慎对其适应证及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全面评估和科学处理,才能有助于保证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主题:实体瘤专题 林仲秋教授:妇科恶性肿瘤ADC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仲秋教授讲到化疗在肿瘤治疗中非常重要,但是存在不良反应和靶向不精准的问题,如何让药物找到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正常的组织,一直是大家想要探索的方向。目前ADC是很热门的话题,值得关注。决定ADC疗效的三个关键因素:抗体、载药、连接子。林教授对ADC在多个妇科肿瘤中的应用,包括宫颈癌、卵巢癌、内膜癌中的应用情况和研究进展做重要阐述,为妇科肿瘤的治疗带来新希望。 洪莉教授:宫颈癌疾病负担及防治策略 在中国宫颈癌疾病负担逐年增加的形式下,湖北省人民医院洪莉教授分享了宫颈癌疾病负担及防治策略。对全球及我国宫颈癌的疾病负担进行多项分析。关于宫颈癌筛查与防治策略,洪教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宫颈癌筛查结果异常的管理流程,提到宫颈癌三级预防的重要性。消除宫颈癌计划任重而道远,洪教授分享HPV疫苗接种在中国接种的情况与HPV接种人群建议。她提到,对于早期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是可行的,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有多种方法,但预后情况需要考虑年龄等因素。 主题:妇科手术技巧 赵仁峰教授:腹主动脉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技巧 广西人民医院赵仁峰教授带来题为“腹主动脉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技巧”的精彩讲座。腹膜后异位妊娠(REP)由于临床表现非特异性且妊娠部位复杂,很容易误诊,REP一旦破裂,可危及生命,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REP主要通过超声、CT及MRI进行诊断。它的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赵教授重点讲解了腹主动脉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技巧,如采用头低脚高位,降低下腔静脉压力;第一Trocar置入脐上3cm及以上,依据术者操作习惯制定Trocar位置;纱布排垫肠管,必要时缝合腹膜牵拉,充分暴露妊娠病灶;游离、垫纱布外推输尿管,避免损伤等。术者的技术成熟度是腹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 陈慧教授:子宫肌电监测在流产早产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强调流产、早产防治的重要性。临床亟需一种宫缩评估技术,宫缩监测可通过徒手触摸、宫外压监测、宫内压监测、子宫肌电监测,其中子宫肌电监测适用于全围产期、非侵入性、客观、准确反应宫缩压力及频率。陈教授分享了多项子宫肌电临床应用进展及研究,研究取得瞩目成果。 阮晓红教授:关于NSMP型子宫内膜癌管理的思考 江门市中心医院阮晓红教授带来了关于NSMP型子宫内膜癌管理的思考。讲座中为大家分享了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概述、NSMP-EC特征与治疗的研究进展、NSMP-EC患者预后分析及分层管理几方面重要内容。NSMP型EC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分子亚型,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低级别、早分期、ER和PR高表达,该型患者预后较好,对孕激素治疗敏感。NSMP型E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中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探索更精准的分子特征进行精准治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识别新的分子标志物,以更精准地分层和指导治疗。阮教授分享所在医院现有数据,对NSMP型EC患者分层管理带来启示:未行淋巴结清扫的NSMP型EC患者预后较清扫组差,对于未行盆腔淋巴结清扫的患者,尤其是脉管阳性、ER阴性(表达<30%)的患者,可酌情考虑术后辅助治疗。根据现行指南,术后无需辅助治疗的NSMP-EC患者,糖尿病和脉管浸润可能影响预后,可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考量因素。符合NCCN指南保育标准的NSMP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中位随访19个月均未复发,提示此类型患者保育治疗可行。 张颖教授:妇科机器人手术的优势及不良事件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颖教授机器人发展越来越快,在国内普遍开展。达芬奇手术系统可在多个妇科良性、恶性疾病中应用,张教授首先通过多个回顾性研究及文献分享了达芬奇手术系统在妇科手术中的优势与手术导致的不良事件。随后,讲解了达芬奇系统在子宫肌瘤剔除和粘连分离手术等手术中的应用,张教授提到机器人对严重粘连病例很适用。最后,带来对机器人手术的未来展望。 周建维教授:达芬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周建维教授分享了题为“达芬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中的应用”的精彩讲座。周教授首先介绍了达芬奇的发展史,随后,通过视频对达芬奇辅助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进行讲解,术中可见达芬奇具有清晰、层次感强和对卵巢保护的优势。对达芬奇在辅助腹腔镜下输尿管及膀胱内异症病灶切除手术过程中的重点步骤做精彩讲解。最后为大家讲解达芬奇辅助子宫腺肌病灶剔除手术要点,包括以“挖矿法”切除病灶,尽可能完全切除病灶及内膜;全层缝合创面,不留死腔。 韩丽萍教授: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宫旁切除术的治疗体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丽萍教授精彩分享了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宫旁切除术的治疗体会。从隐匿性浸润性宫颈癌的概述、原因、治疗及个人体会带来深入浅出地讲解。根治性宫旁切除术是治疗早期隐匿性宫颈癌患者的有效选择,以改善局部控制,避免发生相关并发症。根治性子宫旁切除术是一种复杂的盆腔手术,可以受益于机器人辅助的优势,主要与其可实现增强的3D可视化、更高的精确度、震颤控制和更精细的组织处理有关。考虑到肿瘤在初次手术时已完全切除,术前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残留病变,建议患者采用微创技术。应告知患者LAAC试验的结果,在选择手术入路时应考虑患者意愿。最后,韩教授通过两个手术视频带大家领略了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宫旁切除术的精彩过程,详细讲解了手术技巧与步骤。 陈琼华教授:卵巢癌高钙型小细胞癌诊治进展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琼华教授带来题为“卵巢癌高钙型小细胞癌诊治进展”的精彩内容。卵巢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SCCOH)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妇科肿瘤,由于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希望大家对SCCOHT多一些认识。陈教授通过所在医院一例SCCOH少见病例引入话题,带大家全面了解了SCCOHT的临床特征、SCCOHT的诊断、SCCOHT的治疗、SCCOHT的保育和遗传咨询。SCCOH表现为盆腔包块及腹痛,伴有高钙血症;病理及免疫组化作为诊断金标准,SMARCA4/2双重缺失有诊断特异性;SCCOH可以通过手术、多药物联合化疗、放疗和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目前保留生育手术尚不明朗,术后化疗及生育后补充手术可降低复发率;对于携带SMARCA4胚系致病变异的女性可考虑早期预防性卵巢切除。 主题:产科专题 贺芳教授:子痫前期——阿司匹林口服时限?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贺芳教授首先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和预防手段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子痫前期对母、胎、子代的近期、远期的影响。贺教授指出PE是一种“不确定”的疾病,进而介绍了产科严重并发症“扳机”理论,即从三线、二点、一面开展预测、预防、预警和救治工作。随后贺教授着重讲解了子痫前期高危人群的筛查、子痫前期风险预测、阿司匹林起始用药时间、起始用药剂量、用药依从性、停药时机等内容,同时提及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可能对胎盘早剥和产前出血造成的影响,并分享了子痫前期防治的集束化管理流程。最后贺教授进行总结:阿司匹林是目前预防子痫前期最有效的药物,子痫前期高危人群使用阿司匹林获益最大,最好16周之前开始应用LDA,推荐更高的剂量(100-150mg/d)每晚睡前口服,用药依从性很重要,可使用阿司匹林至36周或分娩前停药,但对于妊娠期中期sFlt-1/PIGF≤38的人群提前停药并没有发现不利影响,单独使用阿司匹林不是椎管内麻醉的禁忌症。 陈海天教授:血清免疫学指标异常在病理妊娠中的意义 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海天教授结合指南和临床问题,为大家讲授了常见血清免疫学指标、风湿性免疫性疾病以及治疗药物的应用。在血清指标方面,重点阐述了外周血免疫指标,包括同种免疫、自身免疫,这些指标主要与自然流产、FGR、早产、死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于疾病管理而言,孕前咨询及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围产期管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风湿科、产科、儿科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对母婴进行全程管理,包括妊娠时机、孕后随访、妊娠终止时机和方式、胎儿及新生儿监护等方面;在药物应用方面,对于有妊娠计划的风湿病患者,风湿免疫科和产科医生一方面需仔细评估患者病情、用药等情况是否具备妊娠条件,另一方面,应就妊娠本身及用药可能对患者和胎儿的影响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张兰珍教授:抗磷脂综合征在妊娠期的识别与管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兰珍教授从APS的定义与分类、APS的临床表现、APS的实验室检查、OAPS的监护以及OAPS的预防与治疗五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APS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是以血栓形成和/或病理妊娠为主要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为持续性抗磷脂抗体阳性的一组症候群。由于患者临床表现、潜在的血管风险因素和抗磷脂抗体检测方法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需要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最佳治疗。治疗应个体化,建议风湿科、产科、实验室、血液科等相关科室进行MDT,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对于OAPS的治疗,根据不同妊娠临床表现,有无血栓病史和病理妊娠史,可考虑选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 温济英教授:加强危重症早期识别,保障母胎健康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温济英教授阐述了早期识别产科危重症患者的意义。她指出,从症状、体征或疾病上评估患者危重程度,掌握识别危重症患者的思维模式,这对于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温教授强调了危重症早期识别的三要素——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在产科中,对于危重症孕妇进行早期识别并及时有效地管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关键,这需要全面系统评估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尽早发现、有效识别可能预示危重症发生的相关指标,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适时启动多学科会诊,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母儿安全。 李瑞满教授:医生助理协助下的新服务模型对提高孕产妇健康安全的临床探讨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瑞满教授首先介绍了国家政策指向,未来10年,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重要战略发展期。明确助产服务是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强化助产服务质量管理,确保助产服务普及性。随后介绍了全国新生儿变化趋势以及产科面临的难题。指出产科具有特殊性,虽然是健康生理过程,也应避免危重症的发生,通过做好孕产期保健,预防、预测、早发现早干预,保障母胎安全。李教授主要从孕产妇情绪影响因素、探索健康管理服务以及常规医院服务的对照研究方案进行了分享,医生助理协助的线下线上孕产妇保健服务务模式明显提高孕产妇保健效果,在孕产妇孕期及产后健康管理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经得到初步证实。在未来的工作中,应更好地发挥医生助理在孕产妇健康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在保证安全实施孕产妇健康管理前提下,不断进行临床创新,多学科交叉融合。 高学飞教授:人滋养层细胞特化与维持中的双能格转录因子 南方医科大学高学飞教授及其团队在《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了重要研究,揭示了人滋养层细胞特化与维持中的关键调控因子SP6。研究揭示了人类胎盘滋养层祖细胞特化及干性维持的专有调控机制,为人类胎盘源性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该研究以多能干细胞为模型,结合胚胎源滋养层干细胞(TSC),通过使用功能遗传学等技术手段,发现SP6可以调控人类CTB的命运和TSC建立。机制上,研究团队发现SP6与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相互作用,通过改变MSX2基因组的H3K27ac表观遗传修饰,增强MSX2基因表达,促进CTB细胞的增殖和TSC的维持。该研究工作展示的SP6对人类滋养层细胞分化的重要调节作用,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和小鼠胎盘在发育调控巨大差异。而SP6与人类胎盘源性疾病发病机理之间的关系正在被深入探讨。 潘石蕾教授:急危重症孕产妇综合救治的经验分享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潘石蕾教授以一个经典病例为切入点,详细讲解了该重症患者的治疗全过程,在处理过程中可谓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最终启动市级重症救治流程并持续进行了病例追踪。潘教授借此病例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她指出,在临床上碰到重症病人,产科医生首先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完善各项检查工作,及时汇报相关管理部门,以便及时组织MDT。在MDT团队建设方面,需要对医院整体诊疗水平及各专科特色有确切的认识,组建专病团队或个性个体化诊疗团队。医院管理部门配合科室做好MDT,辅助科室协调、完善各项检查,为科室提供最佳重症救治资源。在整个过程中,要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可能的诊断、病情发展和结局预判,让他们清楚不同治疗方法可能达到的目的,同时给出合理的治疗建议。最后强调在医疗过程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今日精彩的学术交流环节暂告一段落,会场学术气氛不减,让我们继续期待明日的精彩内容。 文章来源:本报道由妇产科网撰写,图片由大会会务组拍摄,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