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畅谈启迪新思,精英共聚成果斐然——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完美收官!
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和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妇科肿瘤分会联合主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协办的“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于2024年12月22日在广州开启最后一天的学术交流。
本届论坛聚焦于妇产科微创手术技术,汇聚了国内外妇产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就女性生殖系统及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妇产科同道搭建了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共同探讨创新理念,推动妇产科学科的进步。
作为本次盛会的支持媒体,中国妇产科网与您分享大会的精彩内容!
专题讲座
主题:专家讲座
王玉东教授:复杂内异症治疗的肿瘤理念
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王玉东教授首先分享了“减轻和缓解疼痛、减灭和消除病灶、减少和避免复发、改善和促进生育”的内异症治疗28字方针。随后,王教授结合肌腺瘤切除、弥漫病灶切除、肠管内异灶、输尿管内异灶等手术视频讲解了病灶切除手术的操作技巧,重点强调了深部内异症病灶的处理,初次手术的重要性。最后,王教授强调手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多做准备和预案以减少补救和纠纷的发生。
沈慧敏教授:妇科肿瘤微创诊疗无瘤理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沈慧敏教授对无瘤技术进行了全面概述。他首先分享了进行宫颈病灶预处理的回顾性研究,介绍了无瘤技术的定义和目的,随后详细阐述了术前应遵循的无瘤原则。在术中无瘤技术方面,沈教授结合手术视频进行了生动讲解,介绍了锐性解剖原则,并展示了整块切除肿瘤、降低术中肿瘤播散、防止肿瘤细胞污染等手法技巧。沈教授指出,术中操作应精细地进行间隙解剖,避免挤压肿瘤,以确保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
孙静教授:vNOTES手术难点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孙静教授梳理了NOTES手术国内外开展的现状,并介绍了妇科NOTES手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难点。孙教授展示了多个盆腔粘连与子宫颈后壁肌瘤诊治案例,并在展示手术视频过程中,详细讲解了术中后入路、PORT安装/腔外、vNOTES瘤窝缝合等操作,其中入路跑偏、缝合困难等是常见困难点。最后,孙教授强调实施vNOTES手术需要有单孔腹腔镜基础和阴式手术基础,并选择合适病例,严格把控适应证范围。
主题:宫颈癌专题
孙宇辉教授:微生物组-免疫相互作用对子宫颈高危型HPV病毒转归的影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宇辉教授首先分析了当前宫颈癌流行病学现状,提到通过接种HPV疫苗结合筛查策略,加速子宫颈癌消除进程。随后,孙教授结合研究数据阐述了影响HR-HPV清除的风险因素,并介绍免疫系统清除HPV的分子机制。抗炎微环境是HPV病毒的免疫逃逸机制之一。此外,孙教授还介绍了阴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BV相关菌群可引发宫颈上皮屏障受损及慢性炎症状态,增加HPV持续感染的风险。
郝敏教授:阴道延长术在早期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应用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郝敏教授阐述了宫颈癌年轻化的发病趋势,面对其早期患者居多、生存期长、治疗方法不足的诊疗特点,子宫广泛切除术对年轻患者术后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郝教授还介绍了阴道延长术对这类患者术后性生活质量、手术疗效及生存等方面的改善,并结合手术视频详细讲解了阴道延长术的技术要点及处理策略。
任旭教授:单孔腹腔镜微波消融技术在妇科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任旭教授结合《2020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和《2021子宫腺肌病伴不孕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介绍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FIGO分型与目前的治疗进展。任教授对比了子宫腺肌病微创治疗方法中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微波消融治疗与子宫动脉栓塞术的优缺点。并着重讲解了单孔腹腔镜下微波消融治疗的时机及麻醉选择、术前准备、操作流程、并发症及其预防处理等内容。并通过两个病例展示了成功的治疗效果。微波消融技术为大量有生育意愿,不愿切除肌瘤的患者带来福音。
主题:内异症专题
周应芳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指南(2024年实践版)解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周应芳教授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指南(2024年实践版)》内容介绍了不同类型内异症的疼痛特点和机制。可根据症状、体征对内异症疼痛进行评估。周教授重点介绍了内异症相关疼痛的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内异症手术的首选方式,病变严重、粘连广泛、涉及多学科处理的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开腹手术。手术种类包括病灶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周教授结合病例详细介绍了深部内异症手术分离盆腔粘连、恢复解剖结构、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等要点。
沈媛教授:妇科肿瘤的生育力保护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媛教授首先阐述了妇科肿瘤保育的必要性,强调生育力保存应贯穿诊治全过程。随后讲解了上皮性卵巢癌、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的保育指征、手术注意事项及术后辅助治疗。针对宫颈癌的发病特点,沈教授介绍了宫颈癌患者生育力保存的可能性,并阐述宫颈癌的保育手术指征、手术禁忌、保育手术的路径选择及手术要点。此外,沈教授还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保育指征和保育方案,推荐采用宫腔镜手术联合孕激素进行保育治疗。
马颖教授:子宫内膜异位症长期管理理念及中医药的应用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马颖教授结合国内外指南共识分享了内异症长期管理理念,并介绍了内异症相关疼痛的特点、治疗原则与药物治疗分类。强调治疗内异症,生育管理是当务之急。马教授还讲解了中医中药治疗内异症的辩证分型,包括气滞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肾虚血瘀、湿热瘀阻和痰瘀互结。最后马教授通过临床研究数据分析,展示了可作为内异症长期管理的中药药物选择。
杨进教授:从2023指南/共识更新再看PCOS诊断-OI中、国产FSH应用探索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杨进教授详细解读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路径专家共识,指出2023年我国共识与国际指南在PCOS患者治疗策略一致。同时展示国产促性腺激素丰富详实的临床试验数据,国产促性腺激素可为单纯无排卵性不孕的PCOS患者口服促排卵治疗失败后的二线药物。三线治疗中,PCOS不孕患者,如合并其他因素或经过其他治疗方案无效后,可选择进行IVF-ET。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进行大会总结
王沂峰教授在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大会总结发言中,对参与为期三天学术交流活动的各位专家、同道、工作人员及支持媒体表示衷心感谢。此次大会吸引了1千余名线上注册学员,线上直播观看浏览量达到17多万人次!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年的盛会,明年再聚首!
主持人风采
精彩花絮
主题:肿瘤诊治前沿
朱兰教授:梗阻性女性生殖道畸形的诊断及处理
北京协和医院朱兰教授分享了题为“梗阻性女性生殖道畸形的诊断及处理”的精彩内容。梗阻性女性生殖道畸形表现为青春期后闭经、痛经、盆腔痛等,可分为梗阻性子宫发育异常、梗阻性阴道发育异常、梗阻性处女膜发育异常、外阴发育异常。其中梗阻性子宫发育异常包括有功能内膜的MRKH综合征、残角子宫、Robert子宫、子宫附腔。“宫颈发育不良”的临床新分型为“葫芦型”宫颈发育不良与“苹果型”宫颈发育不良。阴道闭锁分为I型阴道闭锁与II型阴道闭锁。阴道发育异常分为阴道横隔、阴道纵隔与阴道斜隔。朱教授介绍了各类型梗阻性生殖道畸形的具体分型及其各自特点、诊治方法。最后分享美国妇产科学院对梗阻性阴道发育异常推荐意见,强调长期管理的重要性。
汤雅玲教授:妊娠期卵巢肿物的诊治策略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汤雅玲教授通过几类妊娠期卵巢肿物病例引入话题,对妊娠期卵巢肿物的诊断、妊娠期卵巢肿物的处理、妊娠期卵巢肿物的手术时机、妊娠期卵巢肿物的手术方式和术中技巧做了重要分享。妊娠期卵巢肿物多为生理性,约70%以上在妊娠中晚期自行消失,恶性占比为1%~6%。妊娠期卵巢肿物超声是最常用的诊断方法,非增强MRI检查在整个妊娠期是安全的。肿瘤标志物的连续检测,有助于妊娠期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除非可疑恶性或出现急腹症,否则不宜在妊娠早期行卵巢肿瘤手术。以下情况建议积极手术干预:①肿瘤实性或囊实性伴乳头生长,血流丰富,血流阻力低;②肿瘤直径>10cm,持续存在或不断增大。妊娠中期是手术的最佳时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都可以选择。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中探查均考虑良性,建议行肿瘤切除而非卵巢切除。如为实性或囊实性肿瘤,有乳头生长,伴有腹水或具有其他恶性特征,则行侧附件切除,术中冰冻明确诊断。对侧卵巢除非发现病变,否则不需活检。妊娠14周后化疗,致畸率无明显升高,但导致胎儿生长受限、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发生率升高。妊娠35周以后或预期分娩3周之内不宜化疗。
付霞霏教授: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付霞霏教授分享了题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术前评估进展”的精彩内容。重点介绍了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概述、机器学习评估人工智能用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影像组学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三方面内容。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识别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状态并指导淋巴结清扫是重要临床问题。肿瘤指标、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方法可评估子宫内膜癌淋巴结状态。对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基于机器学习可对术前检验检查分析建模,可有效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状态;基于影像组学,可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影像特征,自动勾画病灶,构建模型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状态。
主题:宫颈癌专题
冯忻教授:2024宫颈癌免疫治疗进展
广东药科大学新市医院冯忻教授带来“2024宫颈癌免疫治疗进展”的精彩内容分享。冯教授从早期/局晚期宫颈癌免疫治疗探索、晚期宫颈癌免疫一线治疗与晚期宫颈癌免疫二线及后线治疗几方面展开分享。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免疫联合ADC(TROP2 ADC)、联合靶药(PI3K-mTOR抑制剂)在后线治疗中达到了有潜力的ORR和生存获益,包括免疫再挑战患者。这些结果进一步证实联合不同作用机制是改善ICI响应程度的有利策略。Keynote-A18确认了免疫联合同步放化疗的总生存优势,极大增强了高危局晚期宫颈癌从免疫治疗获益的信心;免疫治疗用于保育显示了初步可行性、长期获益有待继续验证。总体而言,早期/局晚期的免疫治疗方案和获益群体逐渐清晰化,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前瞻性指导。同时,不论局晚或复发转移,都有获益人群仍然有限、耐药、方案待优化,以进一步提高患者获益和生活质量或安全性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
韩娜娜教授: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应用研究之POLE
南方大学珠江医院韩娜娜教授分享了题为“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应用研究之POLE”的精彩讲座。在做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时候为什么要首先检测POLE?POLE检测手段有哪些?韩教授通过这几个问题展开对子宫内膜癌分型变迁、TCGA分子分型的临床转化之路、POLE在EC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几方面内容的分享。POLE作为驱动基因在检测中无疑是重要的,在POLE基因检测的方法中Sanger测序被作为基本检测方法,但应用中受到一些局限,韩教授提到一种新型高灵敏的Sanger测序技术表现优势突出,检测方法可行,成本可接受;可用于筛选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受益人群。
朱明玥教授: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免疫治疗新选择
南方大学珠江医院朱明玥教授谈到传统化疗±贝伐珠单抗一线治疗R/M宫颈癌患者虽有疗效但局限明显。随着免疫治疗崛起,单靶点免疫药物及双特异性抗体联合方式初显成效,但仍需突破。艾托组合抗体联合方案在宫颈癌一线治疗领域崭露头角,其ORR达75.9%,中位PFS达15.1个月。≥3级irAE的发生率仅为16.7%。目前,为了进一步验证艾托组合抗体联合方案在R/M宫颈癌患者中的长期疗效与安全性,III期临床试验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艾托组合抗体(QL1706)在二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的研究中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管理的安全性:中位PFS长达5.4个月,优于所有已获批免疫药物;与PD-1相比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明显低于同靶点药物。艾托组合抗体(QL1706)有望为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提供更优的后线治疗选择。
主题:盆底手术技巧
彭冬先教授:子宫切除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
盆底功能障碍(PFD)的病因多源自妊娠、分娩、衰老、腹压增加及医源性原因。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彭冬先教授提到,最普遍的子宫切除术可导致最常见的PFD,减少医源性的PFD及防治意识有待提高。关于如何防治子宫切除术后PFD尚无标准和共识,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细节决定质量,通过术前精准的评估与决策、术中精细的操作与处理、术后适时的康复与治疗,来提高子宫切除术后PFD的防治效果。
黄懿教授:利用自体组织腹腔镜联合经阴道手术进行盆底重建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懿教授带来了题为“利用自体组织腹腔镜联合经阴道手术进行盆底重建”的精彩讲座。黄教授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定义、流行病学、POP的诊断与评估以及手术相关问题引入话题,重点为大家讲解了利用自体组织进行盆底重建手术的精彩内容,她提到POP患者就诊率逐年上升,盆底自体组织重建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强调术者需要熟悉盆底解剖结构,对盆底需要一个整体理论概念。腹腔镜联合经阴道手术盆底重建可以更直观、安全地手术,减少并发症,同时可修复阴道的多部位缺陷,对盆腔粘连者更适应,为大家提供了另一种手术思路。
杜培教授:2023EUGA关于盆腔器官脱垂手术立场声明解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番禺中心医院杜培教授带来2023EUGA关于盆腔器官脱垂手术立场声明的解读。杜教授表示在2023EUGA关于盆腔器官脱垂手术立场声明中,欧洲泌尿妇科协会(EUGA)希望表达其对自然组织修复(NTR)作为盆腔器官脱垂(POP)一线治疗方法的支持。EUGA坚信,NTR一直被证明是可行的、高效的和安全的,因此,应该在大多数原发性POP患者中推荐NTR。EUGA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与几个全球卫生保健机构和专业协会发布的声明和临床指南一致。EUGA建议使用合成的、永久的网片手术应该只在特定的情况下起作用:包括既往因阴道前壁脱垂而接受NTR后出现复发性、有症状的II-IV度膀胱膨出的妇女。对于体力活动和性生活活跃的IV度顶端脱垂的年轻女性,在持久性和功能方面,骶骨固定术SCP可能是首选的手术。然而,即使在这些患者中并发II度和III度缺陷,也可能需要同时进行阴道治疗,以改善手术效果。阴道NTR手术后顶端脱垂复发的妇女。使用合成的、不可吸收的网片进行阴道网片手术,应在专业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
肇丽杰教授:妇科腹腔镜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肇丽杰教授为大家带来“妇科腹腔镜术中出血的预防和处理”的精彩内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出血是主要手术并发症之一。出血的类型主要分为血管损伤和脏器创面渗血两种。肇教授强调术前仔细判读影像学资料,确定手术方案,严格按照解剖层次进行手术,尽量使用无血管平面;总结术中常用的处理工具和方法:纱布压迫、缝合结扎、hem-o-lok夹夹闭、电外科器械、药物止血、止血材料、介入止血、术中控制性降压、利用自体血回输等。通过术前详尽了解患者疾病史,详尽了解患者服药史,详尽了解患者凝血状况,预防为主,减少术中出血。另外,外科手段是基础,用药是辅助。肇教授通过视频分享了术中出血通过纱布压迫、缝合的方法快速止血,提示大家在手术中遇到血管损伤出血,先保持镇定,用纱布压住血管后找到血管破口位置,进行快速缝合。
主持人风采
精彩花絮
至此,第十届妇产科微创治疗珠江论坛的学术交流环节已全部结束。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我国妇产科微创技术发展的新高度,也展现了行业同仁的团结协作,共同推动妇产科学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文章来源:本报道由妇产科网撰写,图片由大会会务组拍摄,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