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协和医院妇产科内分泌医生,陈蓉在《更好更年期》一书中坦陈从医多年的心路历程。这本医学科普著作以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小故事,行云流水般串起了更年期女性的各种困窘与化解方案。
我愿如闺蜜,相医又相依
像林巧稚那样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一名妇产科医生,是小时候的我被林巧稚的传记激发出来的人生理想。
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江苏小镇,离北京协和医院有多远?妈妈告诉我,是一份高考试卷的分数。分数低,遥不可及。分数高,梦想成真。1989年,我如愿考入协和医大。那时的协和医大,前两年半的医学预科安排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进行,我们与北大同学一起上课,一起考试。同样的试卷,协和医大的及格线不是60分,而是85分。只要有一门不及格,就不能拿博士学位了。我的北大时光,离浪漫很远。
在北大宽容的思想和学术气氛中,对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我开始了初步的思考。从进化生物学上讲,性别的分化是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保护。那么男女两性的关系,不应该首先是合作吗?为什么现实世界很长的岁月中却是男尊女卑?为什么时至今日,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在很多场景下仍然沦为第二性?身为女性,我想对此做些改变。我能做到的,就是做一名妇产科医生,尽可能地帮助女性朋友。当时生命科学领域对基因的研究方兴未艾,找到了几个原癌基因,人们特别乐观,似乎人类战胜肿瘤指日可待。我想,没有比妇科肿瘤更好的专业方向了,我要去拯救饱受癌症折磨的女性。八年制博士毕业训练,我满腔热血地选择了妇科肿瘤作为我的专业方向,没想到却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滑铁卢。
当时我作为年轻医生没有意识到,很多在医学论文上展望的治疗方法,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时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有限,很多患者久治不愈,我的自信心一次次地被面对疾病时的无力感打倒在地。当她们离世时,我的内心极为悲痛。面对那些仍旧在苦苦抗争的病人时,想到即使尽我全力,也挽留不住她们的生命,我的心理压力一天比一天大。而我从小就立下了志向,我要拯救她们于病痛。我觉得我要被压垮了。一次,一位病人离世,她没比我大多少,留下一个才几岁的孩子。我下班后走在东单大街上,一阵清风吹来,我的眼泪倏地一下就落满了脸颊。那一刻,我感到做一名医生竟然这么艰难!很多年后,一位当年病人的女儿问我:“陈大夫,我母亲卵巢癌最后那个阶段,癌肿溃烂恶臭。每次您细心地换药时都要和我母亲聊天安慰她,您当时不嫌弃那个味道吗?”那是我作为一名医生唯一能为患者做的事情了,又怎能不尽力做好?
做医生,一定要把握好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过远,患者会感觉被忽视;过近,病痛死亡会伤到医生的内心,也会影响医生做判断时的客观理性。而医生的客观理性最能帮助患者实现健康利益最大化。但是医生也是人,不可能不带着人道主义的同情和悲悯之心去诊治病人。很多医生会给自己的心灵穿上一层厚厚的铠甲,以便面对患者时更加冷静。但我力不从心。
我特别感谢林守清教授在我彷徨的时候,带我走进妇科内分泌专业。林教授严谨、认真,非常严肃。为了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她在学术上非常较劲儿。跟着她做临床,我们一点闪失都不能有,很多人都很怕她。我基本上是唯一没被她批评过的人。
林教授看病的一大特点是慢。迄今为止,我没看到比她看病更慢的医生。她不仅询问病情,还会家长里短聊天式看病,通过和病人的深入沟通,对病人的心理情绪、生活方式给予全面的指导。她看病不只开处方,还会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苦口婆心: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在20多年前,林教授就超前地注重健康管理,在病历之外,额外地给病人设立健康档案。她特别注重这些病人的长期转归,退休10多年了还在随诊这些病人。她不是想解决病人一时的局部的病痛,而是要全面地长期地帮助女性解决健康问题。林教授经常说,“我们要有妇科内分泌意识”。妇科内分泌贯穿女性的一生,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林教授对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小医生训练非常严格,她要求我们不要把病人看作在校时试卷上的一道道题目,而要从人文关怀入手,把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看病,并且进行长期管理。可以说,她很早就有了对女性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意识,为此,她不惜用特别严厉、较真的态度对待我们。病人首先是一个个人,是一个个生命。这是林教授给我打下的职业烙印。从林教授身上,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严谨、求精、创新、奉献”的协和精神。
对我们的文章、论文,林教授都会逐字修改。她用铅笔整整齐齐地在页面空白处写上修改意见。文章看完,她对之前的修改又有了更好的想法,就用橡皮擦去之前的,再进行更改。在我们的文章上,总是能看到她娟秀而整齐的修改意见以及橡皮反复擦拭的痕迹。在林教授的言传身教下,现在我改自己学生的文章也特别认真。
为了获得中国女性更年期的各项数据和症状表现,从而更好地解决中国女性的更年期健康问题,她率先在国内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我在2016年开始接手这项研究。参与研究的女性朋友们非常配合,我们也非常感激她们。如果她们不幸患上其他疾病,我们也会努力协调北京协和医院的其他科室为她们提供优质的诊疗。
在妇科内分泌门诊,一开始我作为小医生,内心很忐忑。随着把病人治好,病人给予特别好的正反馈,我的职业自信心逐步恢复。那些愁眉苦脸的更年期女性,经过治疗,恢复欢笑了;那些不孕的年轻女性,我们帮帮她们,她们就有宝宝了,家庭完整了;月经失调的女孩子们在妇产科门诊、急诊很常见,我们妇科内分泌科室的医生运用生殖内分泌的工具,能够让病人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这让我的心灵感到特别治愈。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我真的像童年期待的那样,扎扎实实地治愈了一个人,甚至扭转了其下滑的人生。我是医生,我很自豪。
和其他专科不一样,妇科内分泌专业的相关疾病常涉及隐私,不好与外人说,患者怕被人取笑、歧视,内心时常有着很大的隐形压力。更年期病人在其他科室,由于经常检查不出器质性病变,会被认为是臆想,在小题大做,亲朋好友也会认为她们无理取闹。当她们终于找到妇科内分泌科室的时候,面容愁苦,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因为之前没人有耐心听她们诉说。
比如我的一个外地病人,每次看病都大老远地跑来。她过去的口头禅是“人活着太没意思了,这样活着太痛苦了”。现在则主动说:“我特别愿意帮助其他女性,我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我想帮助其他女性。陈大夫,我想帮您建立和管理患者微信群,把女性朋友组织起来,大家一起治愈更年期。”
还有一个月经失调的女孩子,之前在别的医院被不适当地反复进行诊断性刮宫。她心里很自卑,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有缺陷,不配和优秀的男孩谈恋爱”。甚至在选择职业时,她也很自卑。经过妇科内分泌治疗,她不仅月经正常了,可以正常生育了,还及时遏制了长期无排卵引起的子宫内膜恶变风险。她的整个人生都被改变了。
此外还有性发育异常的孩子。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能幸运地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有的人不幸性发育异常,人生很艰难。
在妇科内分泌门诊,这些孩子回归自己的社会角色,结婚成家,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普通人的生活。在妇科内分泌门诊,我看到了女性的人生。治愈疾病,让女性重拾生命价值,非常适合感情较为丰富的我。更年期,是女性人到中年的驿站,又何尝不是我职业生涯的驿站?我愿意做广大女性的闺密,与她们相医,相依。
你既来之,我便安之
“我心胸开阔,性情开朗,通情达理,大大咧咧,我的更年期肯定没问题。你们说的更年期,都是别人的故事。”有这样的自信很好,说明当更年期症状出现时,您已经具备了克服它的心理准备。但还真不一定性格外向的就没有更年期的情绪问题。
更年期症状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既不是女性装出来的,也不是女性“作”出来的。近80%的女性会在更年期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
更年期综合征是有着特定的病理机制的典型身心疾病。更年期阶段,卵巢的功能自然衰退,分泌的性激素水平波动性下降,引发女性全身各主要系统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客观的身体症状会引发女性精神层面的改变,精神的变化反过来又影响身体症状。这些身体症状和精神症状共同构成了更年期综合征。
大约一半女性的更年期症状为轻度,可以通过自己调整顺利度过。还有一半女性不够幸运,更年期症状达到中重度,仅靠自我调适已不能缓解,必须寻求医学帮助。所幸,现代医学能够提供可靠的医疗方案。
更年期还会引发一些疾病,比较常见的有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骨质疏松症、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不会随着更年期的结束而自动终止。一旦发生上述疾病,则必须进行医学治疗。
平安健康地度过更年期,需要知己知彼。知己,是对自己的身体情况、精神情况了如指掌。知彼,则是要提早了解更年期知识,未雨绸缪,做好更年期预案。
更年期症状犹如温水煮青蛙,前期悄无声息地一点点累积,等到本人明显地感觉到身体状况和以前不一样,行为举止与情绪状态也和以前不一样时,说明症状已经发生、发展一段时间了。风起于青萍之末。更年期早期释放出来的各种症状信号极为微弱,而防微杜渐需要明察秋毫的洞察力。这就需要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和情绪进行耐心细致的长期观察,需要女性更多地关注自己、爱护自己。
“我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关注自己,家里和单位都有一大堆事情,按下葫芦浮起瓢,哪件事没我都不行。”相信这是很多女性的真实感受。女性要把关注焦点拉回自己身上,这很不容易,有时最大的障碍就是女性自身。
传统意义上,女性是家庭中的照护者。她们小的时候照护弟妹,结婚之后照护丈夫,生育之后照护子女,中年时还要照护夫妻双方年迈的父母。职场上,她们往往还要独当一面。她们习惯了照顾他人,却常常忘了自己,也容易高估自己的作用,低估他人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乃至分身乏术,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正因为对家人、朋友、同事是如此不可或缺,所以更要保重自己,做好更年期的健康管理。
更年期对女性是个坎儿。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父母高龄,生活自理能力减弱,甚至重病缠身、离不开人;孩子青春期或者刚上大学、刚工作,面临选专业、选职业、谈恋爱等重要抉择,容易导致亲子意见不合,冲突增加。职场上,容易面临“不上不下”的困境,正好卡在“顶梁柱”的位置上,却没有“顶梁柱”的薪酬待遇和匹配职位。无论在家里,还是在职场上,她们或许都有很强的失落感、失控感。然而越是失落失控,越是想掌控;越想把一切都抓在手里,往往越什么都得不到。
更年期要戒烟限酒,更要戒掉控制欲。父母、子女、丈夫,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活法,不管你理解与否,都应表示尊重,随他们去。你会发现,当你适度放手,或者干脆“大撒把”时,他们反而会从过去的躲避你转为靠近你,因为他们不必再担心对你亲密,会损害自己的自主权。比他们如何想、如何活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想、如何活,是否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受他们限制和干涉。遥想一下豆蔻年华时的美好憧憬,你实现了多少,还有多少遗憾?余生,就要把心里的遗憾变为实现的满足。追忆往昔少女时光,找到久违的自我,你会发现,原来竟有那么多梦想在向我们招手。如果你小时候曾想当画家,那就尽情涂鸦;曾想歌唱,那就放声歌唱;曾想旅游,那就说走就走……想到这些,身边的大小是非,都可以放下了。
女性在更年期时的自我心态调适非常重要,其核心就是找回女性的自我。囿于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很多女性的自我定位只是员工、妻子、女儿、姐妹,而忘了在这些标签之下那个本来的自己,长期忽视了自我感受和自我需求。充盈的自我价值感,将有助于滋养女性度过更年期以及之后悠长的老龄岁月,也有助于减少全社会对女性的“物化”,转而尊重女性的内在。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过的面容。”
——《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上海译文出版社,王道乾译)
这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开篇部分的片段。但杜拉斯只说对了一半。岁月之于容貌,并非总是摧残,有时也会是美丽的花纹,这一区别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作为。女性应从有勇有识,进一步发展为有勇有识有行动。更年期的健康管理需要内外形成合力。内,在于女性自己的执行力。外,在于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家人亲友给予的积极支持,可以很大程度上减缓甚至克服更年期综合征带来的身心不适和困扰。现在,要全社会平和理性地接受女性更年期,尚有待时日。
更年期的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很多人认为,更年期既然是人人都要经历的,那就不必理会,忍忍就过去了。有些人甚至否认更年期综合征的存在。殊不知,很多女性的更年期综合征真是忍不过去的,我在临床诊疗中,见过大量因更年期综合征而人生被完全重写的女性,她们的主诉中常有“生不如死”这样的词语,可见更年期对女性困扰之深。
更年期这个名词被污名化。受自身生理变化影响,女性在更年期往往身不由己,出现一些情绪化甚至极端的反应。这导致有些人一提起更年期,就在脑海中浮现一副歇斯底里的形象。更年期污名化,让女性的境遇雪上加霜。
更年期相关问题的诊疗也存在很多误区。从妇科内分泌的角度来说,业界已经对更年期的病理生理机制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更年期综合健康管理方法和治疗方法,以雌激素补充为核心的绝经激素治疗是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很多女性对绝经激素治疗存在很大误解,继而产生排斥心理,错失治疗良机和良方。
女性并非孤悬于社会之中,女性的内在成长终将回馈家庭和社会。故而,女性的内在成长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年期女性尤其如此。更年期管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一言以蔽之:健康一个女性,幸福一个家庭,和谐整个社会。
女性的一生脆弱又坚强,或十月怀胎忍受分娩剧痛,或不婚不育承受社会压力。在现代医学的助力下,更年期的女性经历短暂的脆弱后,要内求诸己,外推己及人,更加接纳、包容自己与他人。来自家人、亲友、同事以及陌生人的一丝丝朴素的善良相助,最终将构建起对更年期女性坚实的社会支持。
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甩掉强加在更年期之上的那件有损女性尊严的罩袍,让女性焕发出原有的生命色彩。如此,女性面对更年期才能自信地宣告:你既来之,我便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