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时间:2025年4月11-13日
地点:广州圣丰索菲特大酒店3楼大宴会厅(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大道中989号)

会议介绍

CONFERENCE INTRODUCTION

时维孟夏,珠江潮涌。值此万物生发之际,我们谨以最诚挚的邀约,诚邀您共赴2025年度生殖医学领域学术盛会。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联合主办的“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研讨会,定于2025年4月11-13日(周五至周日)在广州圣丰索菲特酒店隆重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封面_副本.jpg


01 会议概况

本学术会议自2003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22届,见证并推动了中国生殖医学发展的黄金二十年。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备的生殖内分泌学术平台,本届大会将呈现三大特色:

1.“基础研究-临床决策-技术转化”三维学术架构;

2.“病因筛查-精准干预-全程管理”闭环诊疗体系;

3️.“国际视野-本土实践-青年培育”立体交流生态。


02 组织结构

大会主席:

杨冬梓教授、陈慧教授


大会执行主席:

陈晓莉教授


主办单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


03 学术形式

会议采用多元化交流模式:

❖院士讲坛:解读学科前沿发展趋势

❖主题报告:分享创新性研究成果

❖热点辩论:激荡临床诊疗新思维

❖病例沙龙:剖析典型疑难案例

❖实操培训:特别设置“反复助孕失败患者围助孕期和孕后全程管理训练营”,通过系统化课程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并分享我们的经验。


04 主要讲题如下:

海报_副本.jpg


05 参会信息


会议时间:

2025年4月11日上午训练营

4月11日下午-13日上午正式会议


会议报到:

4月10日(下午)-4月11日(全天)


会议地点:

广州圣丰索菲特大酒店3楼大宴会厅(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大道中989号)


会议注册费:

1200元(含餐费。交通、住宿费由派出单位报销)


注册及住宿预订请扫描下方二维码登记信息,注册费现场缴纳。

1.png


06 联系方式

学术咨询:

yangfuchanke@163.com


参会及参展联系:

杨洁姗 13602875310


住宿预订联系:

林少梅 13602778460


正式会议通知请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2.png

- 扫码下载 -


文章来源:本图片和文字内容由大会会务组提供


责编:煎薯片

大会日程

CONFERENCE SCHEDULE

2025年4月11-13日

微信图片_20250412095309.jpg

会议报道

CONFERENCE REPORT

  • 14
    2025-04

    会议报道 | 精准施策育希望,聚力攻坚筑未来——“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研讨会圆满闭幕!

    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指导,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承办的“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研讨会暨第二十三届国家级医学继续再教育学习班于4月13日开启了最后一天的学术交流。 此次会议搭建了理论与实践交融的学术桥梁,围绕“难治性反复助孕失败”主题,为参会者提供了临床思维与技能提升的平台,堪称生殖内分泌医学领域不可多得的思想交锋盛会! 据统计,本次大会共有200余人现场参会,三天线上直播累计观看达6.57万人次,妇产科网作为会议的支持媒体,为您呈现大会精彩内容! 难治性反复助孕失败360°视角(遗传因素) 曹云霞教授:线粒体遗传病阻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探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曹云霞教授讲解了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特征与线粒体遗传病的临床表现。线粒体遗传病严重影响儿童发育健康且目前暂无特效疗法,可尝试通过产前诊断、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线粒体置换技术(MRT)对线粒体遗传病进行阻断。曹教授还分享了医院团队进行的关于线粒体遗传病的生育队列研究、胚胎植入前线粒体遗传学检测(PGT-MT)技术平台的搭建以及对新型检测技术的探索。 王树玉教授:反复助孕失败的遗传筛查及咨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王树玉教授分析了导致反复助孕失败的原因,并从染色体异常、X-染色体失活(XCI)、单亲二倍体、单亲二体、拷贝数变异(CNVs)等方面深入讲解了反复助孕失败的遗传检测与咨询。王教授总结染色体异常的表现,并介绍了胚胎多倍体异常、复合非整倍体、胚胎不平衡易位等染色体异常的分类及结局。染色体异常遗传学检测主要包括绒毛染色体检测、羊水染色体检测、FISH检测、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及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CNV-seq)等。 李蓉教授: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调控生殖内分泌疾病从实验研究到临床应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蓉教授阐述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对女性健康及育龄女性不孕方面的影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有效病因学干预策略。李教授介绍了肠道微生物在PCOS中的作用机制与干预策略的研究,普通拟杆菌(B.vulgatus)的代谢产物胍基丁胺以非胆汁酸依赖的方式诱导小鼠产生PCOS样表型,胍基丁胺可作为肠法尼醇X受体(FXR)的内源性激动剂通过影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分泌进而影响卵巢功能,B.vulgatus的精氨酸脱羧酶可作为治疗PCOS的潜在的菌源靶点。 王文军教授:多核性(MN)对胚胎发育和助孕结局的影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王文军教授介绍了MN的定义和生理功能,MN在人类植入前胚胎中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可能由多种机制引起。MN与胚胎发育异常和临床妊娠降低相关,但并非所有MN胚胎都表现出这种趋势。两细胞阶段的双核化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正常的发育现象,而后期的多核化则更可能是异常的。利用延时技术(TLT)和植入前遗传筛查(PGT-A)可以更好地理解MN对胚胎发育和植入能力的影响。 难治性反复助孕失败360°视角(内膜因素) 杨树标教授:RIF患者中子宫内膜的分子特征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杨树标教授回顾了反复植入失败(RIF)定义的演变历程,RIF是一种医学诊断,当植入率超过累计预测的植入机会时,需要检测子宫内膜因素。目前尚无可靠的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方法。在分泌中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逐渐改变,而间质细胞分2个阶段蜕膜化。相关研究基于单细胞测序,建立了一种子宫内膜月经周期的测定方法。RIF可以源于种植窗移位和病变,后者子宫内膜呈过度炎症。 龚斐教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宫腔灌注能否改善ART助孕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 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龚斐教授阐述了PRP的概念和发展史,以及PRP宫腔灌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可能机制。随后,龚教授结合研究文献和指南共识分析了PRP在薄型子宫内膜、RIF、慢性子宫内膜炎中的应用。血小板富集度、PRP制备液中血小板浓度、PRP宫腔灌注量、激活剂的使用及患者因素是影响PRP宫腔灌注疗效的因素。龚教授还分享了医院的PRP制备流程及系列数据分析,对于内膜偏薄的患者,PRP宫腔灌注有一定的作用,且内膜越薄的患者改善概率越高,PRP宫腔灌注后内膜增长的患者临床妊娠率更高。 陈晓莉教授:代谢异常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晓莉教授结合研究文献分析了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同型半胱氨酸(Hcy)代谢异常等代谢异常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机制。临床治疗策略包括代谢调控、靶向修复、宫腔灌注以及采用子宫内膜容受性分析(ERA)检测种植窗,提高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代谢组学分析与表观遗传调控网络机制探索、靶向药物等新型治疗技术的研发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古健教授:从妇科看子宫内膜因素与不孕症的处理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古健教授谈到当下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及宫腔操作增加,子宫内膜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随后,从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增生等方面分析与不孕症存在的关联影响。子宫内膜病变导致不孕的原因包括器质性原因及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治疗方式选择需从症状、病灶大小、数量、位置、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进行考虑。 赵晓苗教授:薄型子宫内膜ART治疗策略 广东省人民医院赵晓苗教授探讨了薄型子宫内膜的定义、发生原因及病理机制。薄型子宫内膜容易导致胚胎种植率、妊娠率和活产率下降,造成不良孕产结局。治疗策略包括生长激素等药物治疗、PRP宫腔灌注、再生医学及中医中药治疗。此外,赵教授还分享了改善雄激素反应弹性、水凝胶包裹干细胞修复损伤的子宫内膜和生育力等新型治疗策略。 李轶教授:不同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内膜容受性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带来的启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李轶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定义,并分析EMs对生育结局的影响。李教授团队研究结果显示EMs患者的卵巢储备、获卵数、卵巢敏感指数、可用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均显著降低,且降低程度随EMs分期而加重,提示EMs可能会破坏卵巢储备功能。重型EMs患者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均显著下降,且重型EMs是降低临床妊娠和活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重型EMs可能对IVF妊娠结局造成不利影响。单个优质胚胎移植的临床数据证实,轻型和重型EMs均为降低活产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EMs可能损害子宫内膜容受性。 秦朗教授:生殖与妊娠免疫重点疾病的全孕期一体化管理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秦朗教授进行了深入且系统的阐述,纵向梳理了自身免疫、风湿免疫、生殖免疫、抗磷脂综合征、反复着床失败、复发性流产、绒毛膜下出血、干燥综合征、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和早产的概念、发病机制、分类、诊断标准、检测方法和临床解读。他强调,深入理解免疫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妊娠期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闭幕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晓莉教授致闭幕辞 在大会主席杨冬梓教授和陈慧教授、大会执行主席陈晓莉教授及各位专家的精心筹备和学术引领下,本次大会经过三天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交流,圆满落下帷幕。作为已连续成功举办22载的国内生殖内分泌领域知名标杆会议,本次大会始终聚焦前沿理论与临床实践,深入研讨疑难问题,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实用的学习内容。让我们共同期待来年再聚,继续推动生殖内分泌领域的进步!
  • 14
    2025-04

    会议报道 | 循症溯源反复助孕闯难关;精益求精辅助生殖共提升——“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研讨会盛大开幕!

    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指导,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承办的“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研讨会暨第二十三届国家级医学继续再教育学习班于2025年4月12日在广州盛大开幕! 本次大会是自2003年创办以来,连续成功举办的第22年,见证并推动了中国生殖内分泌医学发展的黄金二十年。会议采用“360°诊疗立方体”课程体系,设立院士与名家讲堂、主题报告、热点辩论、疑难病例讨论等专题,特邀领域内院士、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系统破解反复助孕失败难题,共同为与会者献上学术盛宴! 妇产科网作为此次大会的媒体支持,持续带来大会的精彩内容! 开幕式 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致辞 难治性反复助孕失败360°视角(免疫) 陈慧教授:生殖疾病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TAI)诊疗策略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谈到当前全球生育率呈下降趋势,生育年龄延后导致不孕和反复妊娠丢失风险增加。甲状腺自身免疫(TAI)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紊乱状态,抗体阳性者妊娠丢失风险升高。然而,目前指南共识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但抗体阳性的患者不建议药物治疗,仅建议监测。临床研究表明,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并未改善这类患者的妊娠结局,如何提高活产率,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羟氯喹联合左旋甲状腺素对甲状腺抗体阳性且甲状腺功能正常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目前已经通过伦理审查,期待后续前瞻性研究结果。 郑东辉教授:围移植期免疫筛查和干预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东辉教授梳理了风湿科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抗体可能攻击胚胎、胎儿和胎盘,导致流产、种植失败等。郑教授表示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异质性强,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措施。风湿科常用的药物,如环孢素、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等,在生殖领域也有应用,但有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等现象,需谨慎应用。同时,使用超适应证药物,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杜美蓉教授:同种免疫异常与生殖疾病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杜美蓉教授谈到在同种免疫中,免疫系统会对来自同种但不同个体的抗原产生免疫应答,这与自身免疫相对应。同种免疫抗原主要来源于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细胞表面分子,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等。同种免疫的发生机制包括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活化、排斥反应和免疫记忆。同种免疫异常与一些妊娠相关疾病有关,如反复种植失败、自然流产、胎儿生长受限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目前,针对同种免疫异常导致的不孕症和妊娠合并症,治疗策略仍在研究中,杜教授介绍了环孢素A(CsA)保胎新方案等策略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 甘玉杰教授:绒毛膜下血肿诊治进展 中山市博爱医院甘玉杰教授介绍了绒毛膜下血肿(SCH)、绒毛膜下出血的概念和流行病学特征。使用抗凝药物、应用辅助生育技术、早孕期下生殖道感染与炎症等是导致SCH的高危因素。SCH的超声多表现为子宫壁与绒毛膜之间或在子宫内膜腔出现的新月形、三角形、环形或多边形液性无回声区,多平行于妊娠囊。目前对于SCH的治疗尚缺乏统一规范或指南,甘教授梳理了微小、轻度、中重度SCH的防治方案,SCH患者应遵循个体化原则综合制定方案。 赵爱民教授:抗磷脂抗体谱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赵爱民教授回顾了APS诊断标准的变化发展,并着重介绍了2023ACR/EULAR分类标准的内容、临床特征与检测方法的更新。随后,赵教授阐述了APS的发病机制及相关抗体检测的意义,病理妊娠史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及溶血、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患者是抗磷脂抗体重点筛查人群。非标准抗体的价值、抗凝时机的选择、难治性APS的治疗及中国高危妊娠人群中aPLs流行病学特征等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乔宠教授:非标准产科抗磷脂综合征(NC-OAPS)的临床特征及低分子肝素治疗疗程初步探讨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乔宠教授介绍了APS和非标准产科抗磷脂综合征(NC-OAP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断标准的变化。NC-OAPS在临床中更为多见,但NC-OAPS不等于临床低风险,部分患者可有严重的临床表现,不同亚组的NC-OAPS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NC-OAPS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组别的并发症、抗体水平分层管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进行NC-OAPS相关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s)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难治性反复助孕失败360°视角(生殖内分泌) 刘风华教授:生殖衰老标志物的新视角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刘风华教授分析了生殖衰老的定义及特点,低生育力、不孕症、月经不规律及更年期现象是女性生殖衰老在功能层面的显著标志。为了早期识别生殖系统的细微变化,经阴道超声检测的窦卵泡计数(AFC)、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等先进的检测手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刘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卵巢衰老的分子机制,包括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与DNA损伤、细胞凋亡与炎症反应,以及纤维化与支持细胞功能下降等方面。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导致了卵巢功能的衰退。刘教授展望了新兴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并强调生育能力评估及干预不仅可以预测生育能力下降的风险,为辅助生殖技术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精准的靶点。 匡延平教授:延迟取卵与轻微控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匡延平教授阐述了延迟取卵对辅助生殖的影响,具有提高辅助生殖效率、减少监测频率等优点。匡教授还介绍了“轻微控制”及轻微控制方案,“轻微控制”促排卵方案主要有PPOS、克罗米芬微刺激方案、低剂量拮抗剂方案、自然周期等。卵巢低储备、高龄、PCOS、既往降调节方案失败的患者同样能得到具有发育潜能的卵子。结合临床病例,匡教授分享了“九院模型1.0、2.0”等延迟取卵-轻微控制技术,以及延迟取卵在普通案例中的应用情况。 袁萍教授:受精障碍的遗传病因筛查及对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袁萍教授针对受精障碍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常规临时补救对策。袁教授指出,遗传性受精障碍有其特定的遗传模式和主要表型,临床诊治时可结合临床资料回顾家族史并排除其他因素。袁教授分享了IVF和ICSI受精失败、IVF多PN受精的7个案例,谈到对于绝大部分母源基因缺陷,目前尚无有效的临床措施(ASTL基因变异除外)。在IVF或ICSI授精周期中,若出现受精障碍,需要调查双方的因素。在IVF+ICSI授精周期中,如果仅IVF受精障碍,那么男方因素的可能性较大,例如精子鞭毛多发畸形(MMAF)等。如果IVF和ICSI均出现受精障碍,则需要调查双方的因素。 杨冬梓教授:促黄体生成素(LH)在卵泡各阶段生长中作用的新见解:从机制到应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冬梓教授阐述了传统视角中的FSH、LH在卵泡生长中的作用,提出LH在卵泡发育Gn非依赖期潜在作用的新见解。在卵泡发育的初级阶段,需要低浓度的LH。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注意可能由于LH不足导致的促排反应不良的人群包括HH患者、部分POR患者和生殖高龄人群。LH的补充方法包括HH患者使用GnRH泵、HMG、rLH、HCG等,部分POR患者和生殖高龄人群用rLH、HMG、LE、CC等。目前针对该领域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精准研究和提高。 院士与名家讲堂 乔杰院士:人工智能与辅助生殖助孕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院士回顾了AI驱动医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强调医学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驱动医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在辅助生殖领域,乔院士结合最新研究介绍了AI在成熟卵泡数量预测、最佳扳机日预测、控制性卵巢刺激(COS)、实验室卵母细胞评估、实验室精子评估、胚胎图像分割与分类、自动化胚胎筛选、胚胎质量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判断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此外,在遗传数据集成与健康生育领域,可以利用AI图像识别筛查遗传缺陷胎儿、建立子痫前期预测模型等。配子胚胎发育机制研究方面,可以利用AI预测胚胎谱系分化相关表观元件、构建衰老时钟等。当下,生殖医学+AI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有待进一步完善。 黄荷凤院士:人工智能赋能精准医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探讨了肿瘤,尤其是乳腺癌的遗传因素和预防策略,她强调了精准医学在预测和预防遗传性癌症中的重要作用。黄院士通过分享国内首个PGT-P案例及首例乳腺癌多基因胚胎检测成功妊娠案例介绍了乳腺癌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在胚胎植入前的应用。此外,黄院士也提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方面的潜力,她呼吁关注基因技术和多基因评分的研究,并强调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陈子江院士:生殖代谢性疾病的遗传与干预研究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陈子江院士对PCOS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等问题进行概述,全球PCOS患病率不断攀升,PCOS具有家族聚集性且子代发病风险高。明确PCOS跨代遗传的表观重编程机制,对提出可行的阻断策略至关重要。陈院士结合小鼠模型介绍PCOS的跨代遗传研究,研究表明母体热量限制可以通过改善卵胚异常DNA甲基化阻断PCOS性状遗传。同时,热量限制饮食和二甲双胍干预可通过恢复PCOS子代(儿子)精子的异常DNA甲基化模式,有效阻断高血糖等代谢异常的父系跨代传递。 现场热潮持续升温,学术交流愈发热烈,让我们相约明日,迎接干货满满的讲座内容!
  • 12
    2025-04

    会议报道 | 珠江潮涌中西结合启新智,四海同襄生殖疑难汇众长——“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研讨会精彩荟萃!

    由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指导,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承办的“生殖内分泌疾病疑难问题的前沿进展与临床实践”研讨会暨第二十三届国家级医学继续再教育学习班于2025年4月11日在广州举办。 会议采用“360°诊疗立方体”课程体系,设立院士与名家讲堂、主题报告、热点辩论、疑难病例讨论等专题,围绕“难治性反复助孕失败”以多种形式研讨从理论到实践的新理论、新认识和新观念,特邀领域内院士、知名专家和中青年学者,系统破解反复助孕失败难题。 妇产科网作为此次大会的媒体支持,为您献上现场精彩荟萃! 反复助孕失败患者辅助生育一体化管理训练营 杨冬梓教授:反复助孕失败患者的个体化全程管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冬梓教授首先阐述了临床中“反复助孕失败”的界定,指出反复失败病因筛查和反复失败的处理是个体化管理的关键。随后,杨教授结合实际病例详细讲解了反复助孕失败的病因分析流程和临床诊治思路。针对反复失败病因筛查可采用“两个要素”的“纵横两条线”临床分析思维模式,针对反复失败的处理可遵循“交通信号灯”模式。杨教授还总结了“无可利用胚胎/POR”与“反复着床失败或妊娠早期丢失”两种情况患者全程管理的决策树,梳理了个体化全程多学科精确管理链。 子宫肌电专题 陈慧教授:子宫肌电评估在围移植期的应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对子宫收缩的运动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介绍了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月经期子宫肌电信号频率变化与子宫肌电图的特征。陈教授还回顾了子宫肌电图技术的历史发展,并着重阐述了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多种应用,包括分娩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早产风险的预测评估、宫缩抑制剂药效的评价,以及在胚胎移植过程中的辅助应用。这些研究和应用对于提升妇产科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李颖教授:子宫肌电评估在孕期的临床应用 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院李颖教授结合数据分析了全球范围内早产与流产的严峻现状,强调了保胎治疗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随后讲解了宫缩监测的原理及意义,并逐一介绍了目前应用于孕期宫缩监测的多种方法,包括腹部触诊、分娩压力计、宫内压力导管、多普勒超声以及子宫肌电图。子宫肌电图作为一种先进的监测手段,其临床应用范围涵盖了产前、产时及产后。李教授还特别分析了子宫肌电图在足月分娩监测与早产/流产监测等不同孕期阶段的对比应用,并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进一步介绍了子宫肌电图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价值。 中医药专题 李宏田教授:中医药临床研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李宏田教授剖析了中西医理论的差异,并阐述了两者在临床研究路径上的共通之处。他进一步介绍了因果循证证据金字塔模型,并解释了为何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证据强度高于队列研究。李教授重点阐述了随机对照试验的关键要素,强调了研究方案(Protocol)和统计分析计划(SAP)的重要性,并提炼出确保随机分组质量的方法口诀:“分组隐匿盲法安慰剂,保障随机分组做到位”。此外,李教授也指出了当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思考。 郜洁教授:中医药补肾助孕安胎临床诊疗体系构建与科学内涵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郜洁教授阐述了肾气盛衰与女性生殖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强调了中医在安胎方面的独特优势,指出肾虚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郜教授详细介绍了中医药补肾助孕安胎的临床诊疗路径,并深入解读了补肾法研究的中医理论证据体系。此外,她还分享了辨证标准及辨证客观化研究、AI+舌面图像女性肾虚证识别模型、“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原创理论以及调经-助孕-安胎全链条的“临床-研究-转化”体系等内容,为中医药在助孕安胎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全面的框架。 陈慧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先兆流产”规划及执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慧教授介绍了先兆流产的现状与挑战,先兆流产是生育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中西医协作规划方案,并对当前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循证医学证据不足、诊疗规范不完善以及协作网络不健全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此外,陈教授还详细阐述了中西医结合助孕安胎的发展目标、主要协作内容、预期成果以及未来的计划安排等内容。 生长激素专题 张曦倩教授:低预后人群胚胎质量改善的临床探索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张曦倩教授首先结合调研研究介绍了女性体力劳动的强度和生活方式对生育能力的影响,并介绍了中国各项指南对生长激素(GH)的推荐意见。随后,张教授深入阐述了GH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GH提高卵母细胞线粒体ATP水平,上调FSH/LH受体表达,降低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提高发育潜能。张教授还结合临床研究,进一步分析了GH改善卵母细胞质量的核心机制,并分享了对长效GH的临床探索。长效GH更符合生理模式给药后所产生的IGF-1,同时减少患者每日注射负担。 颜军昊教授:辅助生殖技术中生长激素对胚胎发育的作用 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颜军昊教授概述了GH的定义、主要生理功能和直接与间接两方面的生理作用。GH可以直接或者通过IGF-1介导作用于卵巢组织,通过调节原始卵泡激活、改善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及改善线粒体功能等来改善卵巢功能和卵母细胞质量。颜教授结合临床研究介绍了GH在辅助生殖中的应用群体,包括卵巢低反应、胚胎质量差、胚胎非整倍体率高等患者,其临床及实验室应用前景值得期待,需要更大样本量、更深入的研究。 低分子肝素专题 鲍时华教授:备孕期低分子肝素用药指征及停药指征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鲍时华教授首先讲解了低分子肝素(LMWH)的药理学特性,并将其与普通肝素进行了对比,回顾LMWH在生殖领域的应用历史,分析了LMWH的副作用。随后,鲍教授介绍了妊娠期生理性凝血-免疫平衡、病理妊娠关联的易栓症、妊娠期微血栓形成的病理机制及LMWH的多效性作用等备孕期应用LMWH的理论基础,并对LMWH的用药指征和停药指征进行了阐述。最后,鲍教授介绍了APC抵抗、ATIII缺乏、PC缺乏等情况的LMWH临床应用案例。 王志坚教授:孕期低分子肝素的用药指征及并发症处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王志坚教授阐述了LMWH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LMWH在妊娠期分别针对母体和胎儿情况的药物推荐。强调正确识别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危人群并予以有效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LMWH的不良反应以出血和局部反应最常见,严重时需紧急处理。通过规范用药、定期监测和正确护理,可显著降低风险。若需长期使用,需关注骨质疏松及肝功能异常。此外,王教授还总结了国内外指南共识建议的在妊娠期特定情况下使用磺达肝癸钠替代LMWH的推荐意见。 赵久良教授:妊娠期间免疫抑制剂使用 北京协和医院赵久良教授介绍了免疫抑制剂的定义,并深入探讨了免疫抑制剂在妊娠期间使用的安全性问题。赵教授结合临床研究结论,详细分析了小剂量激素、IVIG、羟氯喹、TNFi、CNI等药物在难治性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APS)上的用药指征和作用效果等问题。展望未来,赵教授期待各领域关注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生殖功能保护、妊娠期规范管理及子代健康。 疑难病例讨论 江琳琳博士:高雄激素血症的精准鉴别: 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的隐匿性诊断挑战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江琳琳博士分享了一例月经稀发7年的PCOS合并高雄、糖耐量异常患者的诊治经过。通过肾上腺轴、性腺轴和其他代谢检查排除其他引起高雄的疾病,通过卵巢囊肿剔除术后病理显示诊断为卵巢支持-间质细胞瘤(SLCTs)。江博士介绍了SLCTs的临床特征以及该患者后续的诊治计划,并总结了高雄激素鉴别诊断的思路。 马宁教授:高孕酮血症之谜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马宁教授分享了一例继发不孕且有高孕酮血症查因、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诊治经过及转归。患者卵泡期高孕酮、高雄、高雌、17α-OHP正常、ACTH及皮质醇节律正常。异常的高孕、高雄影响卵泡排卵、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宫颈管粘液异常等进而导致不孕。经过多方联合,最终采取“分段式”卵巢刺激和冻融胚胎移植的助孕方案帮助患者成功妊娠。针对本案例,马教授提出了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引起患者卵泡期高孕酮的原因、早卵泡期雌激素高的原因以及不同医院E2、P的检测差异大的原因。 李洁教授:一例反复胚胎着床失败病例的思考与探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李洁教授分享了一例继发不孕、宫腔粘连术后且反复试管助孕失败患者的诊治情况。患者多次胚胎阻滞于卵裂期,养囊失败。夫妻双方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不孕全套基因检测+全外显子+CNV,均未见异常。行赠卵2个周期,目前剩余2个囊胚,行PGT-A显示为整倍体胚胎。李教授总结了胚胎反复种植失败和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病因,并提出胚胎移植前需完善哪些检查、如何准备内膜方案、是否需要行主动免疫治疗等问题。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卢伟英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杨菁教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予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冬梓教授针对上述分享的病例中关于21羟化酶缺乏症、卵泡期高孕酮、早卵泡期雌激素高、反复胚胎着床失败等问题进行讨论和经验分享。 名家讲坛 宁康教授:AI在生殖研究与临床的应用:现在与将来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宁康教授阐述了当下全球范围内基于大样本、大数据进行生殖医学AI开发的进展与挑战,并介绍如何利用AI进行知识图谱的构建、数据更新与维护,最终形成新的诊疗模式。宁教授以微生物组学为例,讲解了人体微生物组学大数据在疾病诊断和健康管理中的研究,包括利用微生物组进行跨地域疾病诊断、利用微生物组进行皮肤健康管理等。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宁教授强调需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伦理审查机制并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 生殖衰老国际前沿论坛 李予教授:女性生殖衰老的临床对策进展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予教授基于多组学研究,对女性生殖衰老进行了深入分析,详细阐述了卵巢衰老的机制,并梳理了当前卵巢衰老的评估现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女性生殖衰老的对策,李教授指出,需从生活方式的调整、饮食的干预、新型营养补充剂的补充与药物干预等方面入手,并介绍了基于天然植物提取物的生殖抗衰干预新策略。 邓军洪教授:男性生殖衰老的诊治进展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邓军洪教授阐述了男性生殖衰老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讲解了男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男性生殖衰老的症状包括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疲劳、肌肉减少、体脂增加、情绪波动等。睾酮替代疗法、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是目前治疗男性生殖衰老的策略。同时,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新型激素疗法以及抗氧化剂和抗衰老药物的研究是未来持续的发展方向。 圆桌会议——生殖衰老国际前沿问题探讨 议题一:卵巢功能减退患者IVF-ET前预处理需“积极干预”vs“自然周期优先” 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卢伟英教授围绕议题进行了阐述,针对卵巢衰老严重的患者,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对于卵巢储备极差、促排效果不佳者,推荐采用自然周期,并分享了医院的“骨灰级”方案,通过预处理和微小剂量的促排卵药物,可以获得成熟卵子。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刘风华教授阐述了对于女性生殖衰老,特别是卵巢衰老的干预措施,临床虽有积极干预,但效果尚不明确,缺乏大样本或多中心研究的充分证据。未来,从分子机制和颗粒细胞水平进行干预可能会带来新突破。临床上很多患者使用各种药物仍效果不佳,自然周期方案往往是无奈之选,且过程曲折。期待国家尽快对POI进行分级分析,以实现更精准的干预。 议题二:传统女性生殖抗衰的核心策略聚焦于“药物干预”,谈谈科技变革带来“自然疗法”及其他前沿策略的探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苗本郁教授分享了传统药物干预的优点和局限性,认为科技和自然疗法可以延缓衰老对生育的不良影响,但无法阻止衰老。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黄军就教授讨论了抗氧化剂、干细胞治疗和免疫调节在延缓卵巢衰老方面的作用。抗氧化剂在小鼠实验中有效,但人体效果尚不明确。干细胞治疗和免疫调节方面,通过将干细胞导入卵巢、炎症免疫调节等方法,提高卵子的产出。此外,通过免疫方式清除衰老细胞也能延缓卵巢衰老。 南京医科大学李晶教授谈到基础研究需要解决临床提出的问题,但转化过程困难,因为个体差异和样本量限制。研究者们尝试了多种创新方法,但发现药物存在副作用。因此,重点转向结合临床样本和传统医学,利用AI和机器学习技术分析单细胞测序数据,构建疾病网络,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出有效的天然植物成分。此外,干细胞疗法也被认为是改善卵巢内环境、延缓衰老的有效方法。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杨冬梓教授主持圆桌会议环节并进行总结。当前,针对生殖衰老的许多方法尚缺乏充分证据,但已初见曙光。抗氧化剂、营养补充剂、干细胞外泌体等生物治疗手段都备受期待。希望通过大家的积极努力和参与,加速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最终实现更快地造福患者。 难治性反复助孕失败360°视角(围助孕期处理策略)疑点热辩 个体化黄体支持 林海燕教授:个体化黄体支持(正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林海燕教授论辩阐述了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个体化诊疗。ART需要工匠精神,细节决定成败。个体化医疗是在现代医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循证医学和临床经验,对个体患者实施的最佳诊治实践。黄体支持是辅助生殖的重要环节,临床医生需考虑患者的便利性、舒适度及不良反应。个体特征如BMI、患者喜好、治疗方案等都会影响黄体支持的效果。研究表明,血清孕酮水平与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个体化黄体支持方案可显著改善妊娠结局。 曹明珠教授:个体化黄体支持(反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曹明珠教授论辩的观点认为个体化黄体支持方案不值得推广,应采用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方案。首先,孕酮水平的单次测量无法准确反映黄体功能,且血孕酮水平与子宫局部浓度差异大,基于此的个体化治疗缺乏科学性。其次,个体化方案的成本效益比低,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复诊次数,并可能导致过度治疗。个体化治疗缺乏可重复性和可复制性,不利于医学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相反,规范化、标准化的治疗方案有章可循,效率优先,妊娠结局稳定,且符合最大化利用有限医疗资源的原则。 随后,正反双方进行限时自由辩论,由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倪亚莉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叶虹教授点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全松教授进行总结。个体化方案在某些特殊人群中是必要的,但标准化方案仍是基础,且最终目标是将个体化经验总结归纳,形成新的标准化方案。共识指南和科学研究都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医学发展也应逐步走向标准化,以实现更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比性。 减重管理在IVF助孕患者进周前干预的必要性 廖旖欣教授:减重管理在IVF助孕患者进周前干预的必要性(正方)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廖旖欣教授从女性肥胖趋势及对IVF的影响、减重对IVF的积极作用和科学减重建议三方面阐述了减重管理在IVF助孕患者进周前干预的必要性。肥胖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生殖系统,包括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和卵子质量下降。体重管理已引起国家重视,并成为健康领域的重点工作。减重可以改善内分泌和卵巢功能,提高卵子质量和胚胎着床率,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升IVF成功率。 江琳琳教授:减重管理在IVF助孕患者进周前干预的必要性(反方)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江琳琳教授论辩的核心观点为IVF进周前不需要强制减重。虽然肥胖可能影响IVF成功率,但多项高质量研究表明,减重并未显著提高IVF的活产率及相关指标。减重对IVF过程中的其他指标,如促性腺激素剂量、取卵数、胚胎质量等,也无显著改善。强制减重可能带来心理压力,增加焦虑,影响IVF成功率。同时,减重困难,尤其是药物减重可能产生副作用。对于高龄和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女性,时间因素更为重要,应尽快进行IVF,而非延迟治疗。 ​ 随后,正反双方进行限时自由辩论,由广西生殖医院林忠教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李雪梅教授点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佳教授进行总结。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建议肥胖患者减重,但并不会因为患者未减重而拒绝治疗。这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减重有效性和执行难度的挑战。本场辩论赛并非要得出结论,而是引发思考,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引。未来需要更多研究探索减重的有效性和最佳方案,并制定更完善的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帮助患者实现最佳获益。 会场内求知热情如潮涌动,智慧碰撞的火花点亮全场!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与此起彼伏的互动声中,明日精彩议程已蓄势待发,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知识盛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