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访谈 >> 详情
217
0
医路人生 | 中国妇科腹腔镜手术第一人,重新定义微创手术理念
临床医学,真正的精髓在于勤奋思考与不懈实践,不为外界的荣誉与头衔所动,而是坚守初衷,扎实基础,始终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四十余年的深耕细作,刘彦教授不仅见证了我国妇产科的发展,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这一领域的进步,激励着无数医学后辈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妇科手术

临床医学,真正的精髓在于勤奋思考与不懈实践,不为外界的荣誉与头衔所动,而是坚守初衷,扎实基础,始终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


原长征医院妇产科教研室主任、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客座教授刘彦曾在长海医院(原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完成了我国首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率先在腹腔镜下进行巨大卵巢肿瘤切除、休克型宫外孕及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实用妇科腹腔镜手术》。


四十余年的深耕细作,刘彦教授不仅见证了我国妇产科的发展,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这一领域的进步,激励着无数医学后辈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妇产科网专访·刘彦教授


01 基层淬炼出的手术本能


在刘彦教授的从医生涯中,有许多首次独立操作的手术经历让她印象深刻。“对我而言,妇产科医生首次独立操作的手术无疑就是接生,那是一个迎接新生命的时刻。紧接着,还有缝合会阴,将那些因分娩而破裂、不完整的女性器官恢复成正常的解剖状态,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挑战,也是很有成就感的。”她说。


1.jpg


刘彦教授分享妇产科基本知识技能部分学习资料

图源:受访者提供


做医生手术基本功一定要过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日后学习并掌握微创技术、预防医学等先进理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许多盆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源于当初在平产和难产接生时对盆底、会阴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熟练的手术缝合技术。刘彦教授的产科实践涵盖了超过万例的平产、难产和剖宫产实际操作病例,她在担任妇产科住院总医师期间,曾遇到过一位极为危急的患者——残角子宫妊娠破裂,血压已经降至0,生命危在旦夕。两年多普外科、一年多创伤外科住院医生的经历使得刘彦教授凭借着扎实的手术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果断采取了有效的抢救措施,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正是这些临床一线的基础淬炼,让刘彦教授在医学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妇产科专家。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真谛,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02 从观摩到实践的转折之路


2.jpg


刘彦教授(右一)与Kurt Semm教授(右二)合影

图源:受访者提供


1990年,刘彦教授在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了解到Kurt Semm教授利用腹腔镜进行的畸胎瘤剥除的手术演示,第一次接触腹腔镜让她深受震撼,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种“原来手术可以这样做”的冲击,激发了她积极引进和应用这项新技术的决心。经过了两年的努力,医院引进了两台腹腔镜系统,其中一台用于妇科手术。1993年,刘彦教授迎来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时刻——她成功完成了国内第一例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这场手术不仅标志着我国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更彰显了刘彦教授在腹腔镜技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厚造诣。


回忆起那场手术,刘彦教授依然记忆犹新。当时,她为一位36岁的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了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由于当时国内还没有双极电凝设备,她只能依靠单极和内凝器来处理血管,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刘彦教授成功地完成了手术,这为她后续在腹腔镜技术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jpg


刘彦教授与Hurry Rech教授探讨交流

图源:受访者提供


4.jpg


刘彦教授与Paul Wetter教授合影

图源:受访者提供


刘彦教授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学习。1996年,她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的妇产科生殖免疫实验室开展博士后研究,并利用空隙时间在其医学中心手术室观摩Dr.Nezhat教授在腹腔镜下使用CO2激光进行手术。


5.jpg


刘彦教授在国际会上进行发言

图源:受访者提供


6.jpg


刘彦教授在国际会上进行发言

图源:受访者提供


1999年起成为SLS(美国内镜-腹腔镜外科医师协会)会员,2009年被推荐为国际妇科内镜协会(ISGE)理事会理事,且也是ISGE终身会员。这些宝贵的经历使她得以与世界公认的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先驱Hurry Rech教授、美国腹腔镜-外科医生协会主席Paul Wetter教授等国际顶尖的外科医生和专家学者交流学习。


03 微创理念的传承:从技术到文化的升华


理解恶性肿瘤的病理机制对于我们开展腹腔镜手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手术方式的转变,许多问题或疑问尚未得到充分的解释和处理。例如:为何有了更多的电外科工具,但在某些手术上,手术并发症反而较传统手术有所增加?微创的标准是什么?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腹腔镜手术后,其五年生存率是否因为“微创”而高于传统的开腹手术?为何恶性肿瘤在微创手术后容易发生穿刺口肿瘤转移?……这些问题都迫使我们不仅要从细胞、分子、蛋白等层面,还要从人与手术工具之间的关系上去思考手术方式的影响。


在刘彦教授看来,微创技术绝非仅仅局限于手术技巧层面的精进与革新,它更是一种深植于医学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与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真正的微创不仅仅意味着手术切口的微小与术后恢复的迅速,更在于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能否充分运用智慧。她强调,做手术要动脑子,以患者为中心,避免手术损伤,确保患者最大程度地获益。这种以人为本的医学精神,正是刘彦教授多年来在妇产科领域不断探索、创新的动力源泉。


刘彦教授不仅致力于将微创技术推向更高的水平,更将微创理念融入到了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使之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妇产科医生的心中。


0407584681144474853-126.png


刘彦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客座教授,曾任长征医院教授、妇产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曾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建立妇产科学科,为四个医院建立生殖医学中心和不孕不育门诊。擅长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及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重度子宫脱垂、大龄不孕症治疗等,尤擅长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微创手术、阴式手术及非手术治疗。


1992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腹腔镜手术治疗,1993年施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休克宫外孕、巨大卵巢肿瘤等手术。特别关注女性亚健康、生活质量及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注重从育龄期至更年期女性的抗衰治疗及女性疾病的预防咨询。


责编:孙雯

评论(0)
精彩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