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生命密码,见证医学奇迹!CRISPR技术成功攻克两大罕见病,为患者开启基因治疗新纪元
2025-06-17
来源:妇产科网
浏览量:2250
近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罕见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名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成功接受治疗,为全球众多罕见病患者带来希望。 5个月大婴儿成为全球首例CRISPR 2.0疗法受益者 5个月大的KJ Muldoon出生后确诊氨甲酰磷酸合成酶1型(CPS1)缺乏症(发病率1/130万),血氨水平飙升至正常值30倍以上。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团队为其定制CRISPR 2.0疗法,开发腺苷碱基编辑器(K-abe),通过mRNA纳米颗粒靶向修复父源基因突变。2025年2月至4月三次注射后,其血氨水平接近正常,酶功能部分恢复,成为全球首例体内CRISPR 2.0个性化编辑成功案例。该治疗从基因诊断到应用仅耗时6个月,无需肝移植,开辟罕见病治疗新路径。 18岁少年成功接受先导编辑治疗 一名18岁慢性肉芽肿病(罕见免疫疾病)患者接受CRISPR 3.0阶段的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治疗。Prime Medicine公司通过可编程方式纠正致病基因突变,修复免疫细胞功能。2025年5月19日《Nature》报道显示,治疗一个月后,患者体内三分之二中性粒细胞关键酶功能恢复,且无严重副作用,标志着CRISPR技术从“单碱基修正”向“复杂基因段落改写”升级 CRISPR技术迭代升级,引领基因治疗新时代 CRISPR技术历经三次升级: 1.0时代(破坏性编辑):2023年FDA批准的Cas9技术通过切断DNA双链破坏缺陷基因(如镰状细胞病),需体外编辑干细胞,流程复杂、费用高。 2.0时代(单碱基修复):碱基编辑技术通过nCas9结合脱氨酶实现单碱基替换,可体内给药修复基因,适用于单碱基突变疾病(如KJ Muldoon的治疗)。 3.0时代(多碱基编辑):先导编辑支持单碱基置换、多碱基插入/缺失,覆盖复杂突变疾病(如18岁患者的慢性肉芽肿病治疗)。 技术应用挑战与前景 当前技术面临挑战: 疗效评估与安全性:婴儿患者疗效依赖血氨等间接指标,18岁患者需6个月至1年观察编辑细胞存活,长期脱靶风险和镶嵌效应需随访。 递送效率与成本:mRNA纳米颗粒靶向性不足,限制脑、肌肉等器官应用;单例治疗成本超100万美元,需标准化生产降低费用。 伦理规范:随着产前编辑等技术探索,需严格遵循《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 CRISPR技术推动医学从“对症控制”向“基因根治”转型,中国在CRISPR-Cas12a等基础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有望在临床转化和规模化应用中取得突破,惠及全球4亿罕见病患者。从破坏基因的CRISPR 1.0到精准修复的CRISPR 3.0,短短数年间,基因编辑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从“不可能”变为“可能”。KJ Muldoon的治疗历程印证了科学的无限潜力,也提醒我们:每一次技术突破的背后,都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患者的生命希望。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全球协作的深化,CRISPR或许会像抗生素一样,成为医学史上又一划时代的工具,让更多“罕见”不再“无药可医”。 审核专家 郑博仁 教授 台北市中山医院 台北市中山医院妇产科主任,长庚大学教授 现任: ❖厦门长庚医院妇产科特聘主任医师(衞健委特任「郑博仁❖名医工作室」-母胎医学) ❖亚太母胎医学基金会董事长 ❖台湾妇女健康学会理事长 ❖国际母胎医学会院士 经历: 国立清华大学专任教授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创科产科主任 长庚纪念医院基因医学中心创科主任 台湾母胎医学会创会理事长 中华民国医用超音波学会前理事长 世界围产医学会院士 责编:煎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