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GE 2025 张蔚教授丨中国妇科机器人单孔技术:从临床经验到国际竞争力的跨越
2025-06-03
作者:妇产科网
来源:妇产科网
浏览量:303
编者按 第37届国际妇科内镜学会(ISGE)年会于5月21-24日召开,全球妇科微创领域专家围绕前沿技术、临床实践等展开深度交流。会议聚焦“精准、微创”理念,呈现多项突破性研究与创新术式。为传递国际学术动态,挖掘中国团队的探索成果,妇产科网特别在会议期间邀请国内专家进行访谈,梳理行业趋势与技术亮点,为从业者搭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交流平台。 本期嘉宾: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 张蔚教授 专家介绍 张蔚 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儿医院 副院长,妇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湖北省毕业后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妇产科专业组组长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妇科腹腔镜学组主任委员 武汉病理生理学会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科智能AI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妇产科内镜专业委员会 委员 国家卫健委“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内镜(妇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宫颈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与妇科手术影像导航研究 妇产科网 感谢您在第37届ISGE大会带来精彩分享。在妇科肿瘤治疗领域,传统手术方式已相对成熟。您认为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出现,具体解决了哪些传统术式难以攻克的临床痛点? 张蔚 教授 感谢妇产科网对大会的关注。确实,传统开腹手术和多孔腹腔镜手术在妇科肿瘤领域已经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些临床瓶颈,比如术后恢复慢、切口美观度不佳、操作空间受限以及对复杂解剖区域的处理难度大。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出现的。它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显改善了传统术式的不足: 1.极致微创,术后恢复更快:单孔入路大多选择脐部,术后几乎看不到瘢痕,术后疼痛更轻、住院时间更短,尤其适合年轻女性及对美观有高要求的患者。 2.更优的手术视野与操作精度:机器人系统具备高清3D成像与多自由度机械臂,在狭窄盆腔或解剖结构复杂区域,如盆底神经丛、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等区域操作时,能显著提升解剖清晰度和操作精准度。 3.减少术中组织损伤:单孔入路减少了多点穿刺带来的腹壁创伤和出血风险,同时机器人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也显著降低了误伤周围组织(如输尿管、盆腔神经、血管等)的风险。 4.标准化操作与学习曲线缩短:相比传统腹腔镜手术的高依赖术者技巧,机器人平台能够通过技术辅助实现更标准化的操作,便于培训、复制与推广。 因此,我认为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不仅是微创化的极致体现,更是推动妇科肿瘤外科进入“精准+美观+高效”新时代的重要技术路径。 妇产科网 面对如晚期卵巢癌分期手术、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癌等高难度妇科肿瘤病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在操作上是否存在技术瓶颈?您在临床中如何通过团队协作或术式创新突破这些难点? 张蔚 教授 确实,在面对如晚期卵巢癌分期手术或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癌等复杂病例时,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仍面临一些挑战。最主要的技术瓶颈包括:器械之间的干扰、操作视角的局限性以及对术者立体空间感和手眼协调能力的高要求。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我们在临床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术式优化:通过术前影像评估精准定位病灶,结合术中导航技术,对关键操作步骤进行重新设计与规划,例如分区处理、改良性组织牵拉与暴露方式,从而提高操作效率与安全性。 2.团队协作:强化术前多学科讨论,术中由经验丰富的助手进行协同配合,术后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不断优化操作流程。 3.个性化策略:通过优化器械改进,达到“刚柔并济,主从协调”的适配效果。 此外,我们也积极参与新一代机器人系统的临床试验,引入更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期在复杂手术中进一步拓展单孔技术的适应症范围。 妇产科网 目前我国在妇科肿瘤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技术成熟度、临床应用普及程度上,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处于怎样的位置?存在哪些差距或优势? 张蔚 教授 目前我国在妇科肿瘤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手术的发展总体处于“快速追赶、部分突破”的阶段,技术成熟度逐步提升,临床应用从试点走向拓展。 1.在技术成熟度方面,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国内领先的医疗中心成功将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技术常规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肿瘤的微创治疗,并在手术路径优化、操作技巧改良、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腔镜下盆腔解剖、淋巴清扫、神经保护等关键步骤中,机器人单孔技术的精细化操作优势逐渐显现。 2.在临床普及程度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整体仍有差距。目前机器人手术平台主要集中于高水平三甲医院,向基层医院的推广受到设备成本高昂、术者培养周期长、技术标准尚不统一等多重因素限制。不过,随着培训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区域医疗协同的发展,未来这种技术下沉的趋势将更为明显。 值得强调的是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快速进展,正在改变这一格局。近年来,随着多款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获批上市,特别是在单孔系统领域,如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术锐”、“精锋”、“康多”等平台,已在多中心开展临床应用。这些国产系统在成本控制、系统灵活性、操作界面人机友好性等方面表现优异,正在逐步替代部分进口设备,并推动机器人手术从“高精尖”向“可及化”转变。 国产机器人带来了三大明显优势: 1.性价比优势:国产系统价格更具竞争力,显著降低了医院引进门槛,为机器人手术的推广提供了现实可能。 2.定制化创新:部分国产系统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亚洲女性体型特点、妇科特定术式的需求,在器械灵活度、视野设置、能量平台整合等方面具备本土化优势。 3.政策推动和市场潜力:国家对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的大力支持,加之中国巨大的妇科肿瘤患者基数,使得国产机器人在应用实践中具备快速试错、迭代和规模化落地的独特优势。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在普及程度和高难度手术处理上与国际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但凭借庞大的临床需求、快速发展的国产平台,以及医生团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中国在妇科肿瘤机器人单孔腹腔镜领域的整体水平正在快速提高。 现场照片 责编:崔柳